梦回三峡:最美三峡月

标签:
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梦回三峡 |
梦回三峡:最美三峡月
走遍全国,见过各地明月,总觉得最美,还是三峡月。
三峡月
三峡的秋月最令人陶醉。
秋高气爽,月圆人欢,三峡人最喜欢赏月。
在兴山老县城妃台山下的香溪河畔,原有一个珍珠潭。传说,珍珠潭是因为昭君当年曾在此潭涤妆,遗珠于潭内而得名。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此潭得名,缘于秋月。
清清的香溪水从高阳古镇前流过,由西北向东南流到洄水沱时急转南下,经过妃台山的山脚。受伸向河滩的岩石所阻,水流改变了方向,在山湾处回流集水而成此潭。潭的水面呈圆形,水下呈锅底状,最深处达 6米。据《兴山县志》载,“潭水萦洄,澄澈见底,秋月晶莹,有若珠浮水面者”,珍珠潭由此得名。珍珠者,即晶莹的秋月闪烁而现。
月到中秋,兴山雅士无不乘兴而来,诗酒向欢。在珍珠潭边,只须静静地等待着月亮升起来。月亮的光盘,会从潭边缓慢地移向潭中心。微风吹过,圆形潭水泛起细细的波纹。波峰在月光反射下玉光粼粼,如同是巨盘盛满珍珠,发出圆润的光芒。如果向潭中投一石子,潭水四溅,如同珍珠飞落。
在兴山本地赏月者,有成百上千首赞美珍珠潭秋月者。清代,诗人易之瑶赏此景后赞到:
澄澈在中央,潭深夜有光。
明妃留胜迹,此地涤新妆。
月色三秋白,缓流万古香。
遗珠人不见,野渡自苍凉。
——清·易之瑶《珍珠潭》
这里,易诗人以民间传说,写明珍珠潭的来历。然而,睹潭不见遗珠人,心自凄凉。另一位清代诗人姚隽臣也有吟诵:
一自和戌委玉虏,遗潭何处觅明珠?
秋澄镜面招凉草,佩解坡头记事无。
照去黑山青冢远,数来红粉赤心孤。
相看老蚌银蟾斗,直欲狂吟碎唾壶。
——清·姚隽臣《珠潭秋月》
笔者最喜欢另一位清代诗人陈清源为此潭作的诗:
皓月临秋净似磨,潭空更觉漾金波。
微风戚处寒光动,摇出龙宫玉一窝。
——清·陈清源《珠潭秋月》
好一个“皓月临秋净似磨,潭空更觉漾金波”——这便是兴山的“珠潭秋月”。
同样由潭观月,巫山“澄潭秋月”另有一番景象。
巫山的澄潭在哪里?康熙《巫山县志》记载有“治东北里许,空望沱之上,俗传秋月初上时,仰天犹未见,俯水先见之。”在澄潭边,抬头向天不见月,俯首却在水面先见,岂不奇哉!这种奇观,与澄潭地理有关。
澄潭就在这大宁河渡口边。渡口东岸有一巨石,与碛坝间形成一个大深潭,潭在巨石西南边。此潭阔数丈,清澄澈底,当地人称它“澄潭”。秋日农历初九傍晚,上弦月高挂东边天上,是最佳赏月时间。但是,站在澄潭边,由于伸出的巨石阻挡,抬头不见月亮。观月者勿急,此时放眼澄潭中,却是潭静月明。眼观澄潭中明媚秋月,聆听碛坝前江水涛声,你一定有置身世外,宛若神仙的感觉。
赏月须饮酒,你看清代诗人陈益襄就有诗云:
潭傍万仞耸峥嵘,秋色澄江彻底清。
杯举本从天际望,归来却向水中明。
排云鴈过还留影。吸露蝉棲不断声。
漫道初更寒莫胜,一轮高起众峰迎。
——清·陈益襄《澄潭秋月》
巴东人喜欢秋月,定去秋风亭观赏。
秋风亭,亦称寇公亭,位于老巴东县城东南,背临风光如画的金字山,面对滔滔不绝的万里长江,十分壮观。秋风亭原为北宋寇准任巴东县令时建于江北旧县坪,南宋乾道年间尚存。寇公当年决定在旧县坪修建秋风亭,是专门用以接纳大江南北的文人墨客。在秋风亭,除了观景吟诗、饮酒作赋外,主要是听取各种政治见解、采纳治国治县贤言。后来,巴东县城迁徙江南金字山下,明正德年间仿建此亭,清光绪二十四年再次修葺,保存至今。此亭木质结构,四四方方,飞檐尖顶抬梁,龙头翘角含珠。寇公在巴东勤政爱民,深得巴东人尊敬。寇公离开巴东后,人们思念他,常去秋风亭吟诗作画,抒发情怀。路过巴东的文人,也一定泊舟登岸,去秋风亭瞻仰一番,写诗寄托对寇公绵绵不绝的敬仰之情。北宋诗人御使中丞苏辙云:“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秋日月夜,最净最洁,自是缅怀寇公最佳时节。月光幽幽,秋风亭前,可以看到巴东城秋色漾漾。流向天边的长江,在月光映射下,宛如一条明亮的雪练。明月如镜高挂苍穹,晴朗的夜空与峡江相接,面对这亘古不变的峡江,往事如烟。此情此景,常使人联想到此亭的始建者寇准,他那孤忠治国、忧国爱民的胸怀,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当地诗人薛德玉,曾有诗赞这古亭秋月。
山亭阅尽古今秋,最好团圞月色幽。
野水连天拖雪练,银河澈地滚晶毬。
当年皓魄孤舟击,此夜荒祠一镜留。
槛外蟾华正清朗,艣声帆影泊江洲。
——清·薛德玉《古亭秋月》
“当年皓魄孤舟击,此夜荒祠一镜留。”无须明誓,无须明志,秋风亭前观秋月,足以令人淡泊功利,赏景养性。巴东的古亭秋月,明镜高悬,自是荡涤污垢的最佳去处,怎不令人向往?
古亭秋月
在三峡,要看最壮观的秋月,当数夔门。
夔门在瞿塘峡西首,也称峡门。这里,白盐山与赤甲山陡壁相对,形如古代夔州府大门,合称为“夔门”。长江从四川盆地由此破夔门而东,形成三峡。夔门两岸断壁如削,高达千米,宽不及百米。唐代诗人杜甫感切到夔门之雄险,曾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千古奇叹。白居易第一次进峡,写有《初入峡有感》,开篇即是“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
中秋之夜,秋高气爽,天无浮云。若去夔门观月,最好傍晚时分,从上游划一只小舟到瞿塘峡口,静静等待。明月如水晶,从夔峡中央冉冉上升。峡中云气,渐渐散淡。似乎是月,轻轻地推开了雄壮的夔门。峡口处流水形成回水沱,水平如镜。皓月当空,高大的夔门前,银光四射,二山剪影,江水似练,涛声如雷,蔚为壮观。相传,夔门秋月,雅俗共赏:文人荡舟江上,峭壁耸立,月光倒映,自是心旷神怡,文思如泉;百姓看此景,若月圆似轮,全貌全景,视其大吉,要行好运。
《奉节县志》峡门秋月
夔州府同知王知人荡舟夔门赏秋月,观后赞吟:
扁舟晚泊峡门秋,冷月寒山色欲浮。
掩映荻花窥石壁,参差枫叶隐飞楼。
青猿唤破三生梦,白露重添一段愁。
吹彻玉笙银汉曲,东风展翼到丹邱。
——清·王知人《夔门秋月》
清代,另一位奉节籍诗人张宗世也有诗赞:
烛龙不照古阴崖,偏有明蟾度岭来。
三峡凭将秋送入,双门似被月推开。
当关以望珠悬阙,排闼而登镜在台。
好景一年刚一见,莫辞风露立苍苔。
——清·张宗世《夔门秋月》
夔门秋月
从夔门向下,不远处还有一个观月的去处。
风箱峡下段的长江北岸,有一盔甲洞,洞东侧有一北山。北山虽不高,却峰峦峥嵘。晚上站在峰下向上望去,只见峰顶奇石如一只犀牛,仰头望着西边夔门秋月。由此,当地人称此石景观为“犀牛望月”。
传说,此犀牛是神牛,原是天宫神仙,受玉帝指派下界传达旨意。不想,此神变成一只犀牛下界后,看到凡间五彩缤纷的世界,竟忘记了需要传达的旨意是什么。于是,玉帝一怒之下,禁止他返回天庭。犀牛终日仰望西天月亮,思念天宫故旧。年长日久,犀牛化作了巨大的青石,依然抬头向月。人们将此景,取名“犀牛望月”。
去看犀牛望月,要提前约伴赶到北山,爬到犀牛峰下东边山坡上等候。旷野荒坡,万籁俱寂。前半夜可以先小憩一会儿,等到月上西天,才能有犀牛望月的视觉。此时,明月不在北山上空,而是在夔门上方。巨大青石,在夜空中的投影,就像一只向上仰视的犀牛。望着一动不动的犀牛巨石,你会为执着的犀牛而感动。或许,你还会产生一丝怜悯,向上苍祈祷:原谅它吧,让它回家。
三峡有一个赏月去处,能同时看到二轮皓月。这去处,即宜昌尔雅台。
同治《宜昌府志》记载:“尔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相传,晋代大学者郭璞在所堂街(也称“锁堂街”)居住时,曾注《尔雅》。郭璞居住地,有一水池,他常洗砚于此。后传宋代苏轼、黄庭坚也曾在此洗墨。明代称这里为“墨池书屋”,清代称“墨池书院”。墨池书院的洗墨池,据传是郭璞取名“明月池”。
郭璞的洗墨池,为何雅名“明月池”?据《晋书》记载,郭璞善于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他看风水、卜凶吉,是一个颇有声名的“阴阳先生”。相传,郭璞来夷陵后,曾察看夷陵地形,发现夷陵地势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车运来中州(今河南)土,再对照阴阳向背角度,垒建了两个土台,借以抵消山川与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相传,每逢月夜人静,郭璞会登上土台祭月。抬头望去,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四处亭台楼阁如同剪纸。收敛目光,他惊奇地发现——另有一轮明月,从平静的洗墨池上反射入眼!两轮明月,一轮高挂天穹,一轮映在池水中。洗墨池中有明月,“明月池”因而得名。
郭璞离开宜昌后,当地人纪念他曾在此注《尔雅》,将他原居住地的两个土台,称为“尔雅台”。尔雅台上二月同辉的奇景,人们称此为“雅台明月”。1千多年后,明代詹同写七绝赞此美景:
尔雅台前草木疎,明月台前月影孤。
试问当年著书者,二台留得此间无。
——明·詹同《尔雅明月二台》
清代王基煦也曾留诗纪念:
历朝栋宇掩蒿莱,典午犹留尔雅台。
三卷书尊东晋上,一椽屋老北城隈。
门临隘巷缘多曲,土运中州喜厚培。
明月不言何处问,仅余池影共徘徊。
——清·王基煦《雅台明月》
宜昌雅台二月同辉,是通过池水所得。秭归归州古镇西门外的叱溪河畔,不仅可以通过鸭子潭看到二月同辉,还可以到叱溪河边,用手捧起月亮。
归州西门也叫瞻夔门。“瞻夔”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长江从西边流来,夔州即在上游;二是因为向上追溯历史,秭归乃夔子国故地。归州西门外叱溪,流经古城西,从九龙奔江石梁群注入长江。顺溪而下叱溪口,右边有九龙奔江石梁围护的鸭子潭,左边是巍巍耸立碧树环绕的归州古城。站在归州西门,既可以看到浩浩长江,也可以看到蜿蜒的叱溪。唐朝诗人范成大夜泊归州,一边赏月,一边听江,写过一首诗:
旧国风烟古,新凉瘴疬清。
片云将客梦,微月照江声。
——唐·范成大《夜泊归州》
叱溪赏月,是归州古八景之一。《归州志》描述“叱溪夜月”——“州西,瞻夔门外,清溪一道,月光倒印,引手可掬。”
选一个天高月明的晚上,去归州西门外叱溪河畔。站在清清的叱溪水边,身后是归州城万家灯火,身前是叱溪在月光下粼粼闪烁,头上是万里晴空月亮皎洁,远方是峡江山峦重叠剪影。轻轻地俯身手掬一捧溪水,可见皓月在掌中摇荡闪亮。不要激动,不要抖动,此刻只须屏住呼吸,凝神专注着手中的月亮。这月亮,离你那么近,好像它从来不曾高挂天上。只要你用心,它会和你非常非常亲近!
片刻之后,你再坐上渡口小木船。那渡口,一根缆绳横贯叱溪。小木船首,有一铁环套在缆绳中。渡溪者,只要手把缆绳,稍稍拉动,小船会在拉力下轻轻驶向彼岸。上岸后,趁着沙滩上银白色月光走上几步,即来到九龙奔江石梁旁的鸭子潭边。抬头,一轮明月高挂在澄澄夜空;俯首,月亮倒影在静静的潭水中如玉盘一般光耀夺目。这时,你不禁会想起一首歌:“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叱溪夜月
倘若你去过三峡,如果问你:“三峡中,最具魅力的景观在哪里?”你一定不假思索,立即回答“巫山神女。”是啊,巫山神女,不仅是巫峡的神,更是三峡的魂。
巫山神女峰的故事,世人皆知。传说,此神女名瑶姬,是王母娘娘第二十三个女儿,天生丽质,聪明善良,性情活泼开朗。由于过惯了天宫的生活,她率性邀了身边十一位姐妹,下界游玩。有一天,她和姐妹们驾着彩云来到巫山,看到十条孽龙正在兴风作浪,祸害人间。众姐妹见后,怒不可遏,齐力挥剑诛杀了全部孽龙。孽龙庞大的尸骨堵塞了峡江,洪水泛滥,淹没了四川盆地。众姐妹协助大禹劈开巫峡,疏通江水,拯救了川中百姓。之后,众姐妹化作十二座山峰伫立峡江两岸。巫峡人感谢神女厚恩,在巫峡飞凤峰脚下,修建了一座神女祠,四季香火不断。十二个神女中,最美丽的瑶姬化作一尊青石,亭亭玉立在巫峡北岸,形成石峰,终年为峡江船工指路导航。此峰取名为神女峰。
宋朝陆游在巫峡,曾观赏过巫山十二峰的月夜,留有“神女庙前秋月明”的诗句。此外,他还写诗描述巫峡月夜: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屏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鸣明月中。
——宋·陆游《三峡歌三首》之一
游客千里迢迢来三峡,总想去看看神女。曾有人笑谈,清代诗人许汝龙“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如果改成“放舟下巫峡,心在神女峰”就更贴切了。通常,大家以为白天光线好,可以尽瞻神女峰奇观。殊不知,月照神女,才是神女峰最美妙的时刻。唐朝诗人李贺,曾诗云: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唐·李贺《巫山高》
观看“月照神女”,最佳位置是巫峡中古祠附近的青石小镇。在镇外江边石梁上一边看十二峰暮色,一边静静地等待月亮升起。当月亮慢慢升上中天,平日里秀丽挺拔的神女峰,逐渐在月光下呈现出神秘的倩影。偶尔,巫峡中一二声猿鸣,扰动这峡江的静谧。峡风吹动,山峦间的灌木,发出柔柔的声响,仿佛是神女轻轻地歌唱。峡风停了,群峰默默地伫立峡江两岸,似乎在倾听神女与月宫嫦娥闺蜜间的私语。嫦娥是传达王母娘娘对爱女的思念,还是她本人向神女表达一千多年来朋友的情谊?
此时此刻,不是在观月,是人与天宫的交流。在这梦一般的月影下,你会觉得自己离开了尘世——也成了仙!
三峡处处美,最美三峡月!
2015年1月15日,于武昌阅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