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三峡:茅坪古镇溯源

(2014-11-18 11:36:23)
标签:

股票

分类: 梦回三峡

梦回三峡:茅坪古镇溯源

茅坪古镇,因三峡大坝工程而拆迁。这里,仅追溯它久远的历史。

梦回三峡:茅坪古镇溯源

 自绘茅坪古镇位置示意图

 梦回三峡:茅坪古镇溯源

茅坪镇原貌(2004年版《秭归县移民志》插图)

 

 

茅坪古镇,源远流长。明嘉靖二十八年《归州全志》曾记归州:“夏周为荆州之域。周为楚丹阳地。春秋为夔子国,后为楚地。两汉置建平郡,后置秭归县。三国初属蜀,后属于吴。”至于茅坪古镇的文字记载,在史书中只有从三国时期才有。实际推算,茅坪古镇历史应该更早。

临近茅坪古镇的几个古代遗址抢救性发掘,实际上已经从旁佐证了茅坪古镇的历史,远比有文字可考的时间要久远得多!柳林碛(又名柳林溪)出土文物有大量新石器时代、夏代、两周、西汉、六朝、唐代、宋代和明清等多个时期遗存。临近茅坪古镇的徐家冲朝天嘴遗址,也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夏商之后各个时期遗存。最靠近茅坪古镇的中堡岛,更是长江流域古文化博物馆,文化遗存溯源到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湖北龙山文化,夏商文化等时期。

 

根据文字史料记载,可以基本确定茅坪古镇的历史如下。

三国时期,吴蜀相互窥视,伺机攻击对方。唐朝杜佑《通典·州郡十三》中关于秭归的记载,自注有“秭归(……吴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显然,“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已经说的非常清楚,吴国在三峡要冲地带置太清镇,是为了防备蜀国。由于当时置太清镇主要用于防务,故筑有城防。此城是建平郡治所在地,后人亦称为建平城。“建平城”作为古迹,在历代《归州志》中均有记载。

吴国设置建平郡的时间在《三国志》与《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记载:

(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纪》)

荆治南郡,领郡十四:……曰建平。永安三年分宜都郡置,治建平县,今荆州府归州也。或云建安末吴尝置固陵郡,后废,改置建平郡。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

建平郡,本吴置,治秭归。晋灭蜀,亦置郡,治巫县。太康初,以吴置郡并入,领巫县等县八。巫,即今夔州府巫山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中国。太康五年(284年),司马炎复置建平郡,将吴的建平郡全部归入晋朝建平郡(下辖8个县),郡治设在巫城。此时,太清镇不再是吴国的建平郡治,仅仅是个普通镇,属晋朝的建平郡秭归县管辖。由于太清镇城池原是吴国建平郡治所在地,后人亦称此城为吴城,或建平城。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各辖区略有变动,但太清镇隶属秭归县不变。北周武帝宇文邕置秭归郡,改秭归县为长宁县。其时秭归郡辖长宁、乐乡二县。太清镇先属秭归县,后属秭归郡长宁县。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废除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罢天下诸郡,改为州、县二级管理体制,以州统县。废秭归郡,复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开皇七年(587年),置太清镇,遣将驻守。太清镇所在秭归县,隶属信州。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不久,将所有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管理。隋大业三年(607年),太清镇所在秭归县,隶属梁州巴东郡,郡治人复(今奉节县)。

唐朝初建,设道、州、县三级管理。武德二年,高祖置归州,属山南东道,辖秭归、巴东二县。

唐贞观十七年,秭归县与兴山县疆域调整,秭归县江南东部归兴山县管辖,兴山将县治设于太清镇。唐天授二年,秭归县与兴山县疆域再次调整,原秭归县江南东部复归秭归县,兴山县治由太清镇移往夔子城。《旧唐书·地理志》关于此记载有“(兴山)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清镇。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不再是县治的太清镇作为普通镇,复归秭归县。

宋代,茅坪古镇的地名是白沙。陆游《入蜀记》中记载“十日。……泊城下,归州秭归县界也。与儿曹步沙上,回望,正见黄牛峡。庙后山如屏风迭,嵯峨插天,第四迭上,有若牛状,其色赤黄。前有一人,如着帽立者。昨日及今早,云冒山顶,至是始见之。因至白沙市慈济院,见主僧志坚,问地名城下之由。云院后有楚故城,今尚在,因相与访之。城在一冈阜上,甚小。南北有门,前临江水,对黄牛峡。城西北一山,蜿蜓回抱,山上有伍子胥庙。大抵自荆以西,子胥庙至多。城下多巧石,如灵壁、湖口之类。”笔者分析:文中“城”应该是古建平城,或吴城,并非是楚故城;“冈阜”应该是凤凰山下小山;地名“城下”说明当时白沙市的中心位置不在城内,是在城下靠江边处。

由于缺乏史料,也是笔者浅陋,至今仍未明白太清镇是何时因何事更名白沙?笔者有一揣测,可能是宋朝皇帝笃信道家,特别是徽宗赵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土木修宫观,在都城汴梁及老子故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修有太清宫。由于秭归县太清镇地名有忌讳,故而更名白沙市。这只是推测,并无根据,姑妄言之。

有一段史料说明白沙曾为归州州治。《元史·地理志》“宋端平三年,元兵至江北,遂徙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滩,又次白沙南浦,今州治是也。”“浦”的含意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说,“浦,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 《元史·地理志》文中“南”是方位,“浦”指长江与茅坪河的汇合处。这段文字说明,因元兵至江北,归州郡治先迁江南曲沱,再迁新滩(南岸),再迁白沙市南边长江与茅坪河汇合处作为郡治,即元朝的归州州治。此外,文中不说“白沙”,而说“白沙南浦”,另一层意思是当时州治由新滩迁往白沙时,白沙中心地带已经有人居住,只得在白沙南边茅坪河入长江口的位置修建州治(1242年)。

《元史·世祖纪》记载“夏四月壬寅朔……阿里海牙入江陵,分道遣使招谕未下州郡,知峡州赵真、知归州赵仔、权丰州安抚毛浚、常德府新城总制鲁希文、旧城权知府事周公明等,悉以城降。”即至元十二年(1275年),归州知州赵仔在白沙南浦降元。元朝先将归州升为归州路,不久降为州。

元朝战乱年年,先是红巾军徐寿辉部与元兵交战,攻克归州;后又是农民起义明玉珍部攻占归州,最后是农民义军朱元璋的部将汤和攻克归州,由朱元璋一统天下。这其中,明玉珍部占领湖北西部即四川地区,并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明玉珍称帝后不久病故,由10岁儿子明升在其母亲彭氏参政下即位(1366年)。明升即位两年后,觉得时在白沙南浦的归州州治靠近了东边朱元璋的势力,于是将归州州治从白沙南浦迁往江南宋城(1368年)。屈指计算,茅坪古镇作为归州州治的时间,大约有126年。

年年战争的结果,白沙在战火中一片废墟,茅草丛生——这才有了后来的“茅坪”。

“茅坪”的来历,《秭归县地名志》记得清楚:“相传,这里在古时地坦坪大,茅草甚多,故得名为茅坪。”

明朝嘉靖年间《归州志》记载“茅坪,在建东。”“三斗坪,州东一百里。”说明当时三斗坪属归州。到了万历年间,《归州志》称归州有南茅坪镇与东茅坪镇。按方位来看,南茅坪镇即长江南岸的茅坪镇,东茅坪镇即茅坪河入长江口东边的集镇(三斗坪镇)——这就是嘉靖年间《归州志》所述的茅坪与三斗坪了。

清初,清军与明残军对峙。明残军驻守长阳县天阳坪(距茅坪约30里),清军在凤凰山上筑土城驻扎,以扼守长江要道。其时,居民商贾云集城下荒野坪坝开辟水陆市场。由于此市场所在地是土城下的坪坝,一时间,人们称其为“城下坪”。

明末清初,农民义军张献忠在大三峡地区与清軍坚持作战多年。直到清康熙三年,归州才为清军占领。

到了清朝,已无三斗坪记载。同治《归州志》说“茅坪溪,在州南百里,与东湖交界。”由此说明,既然茅坪河(溪)已是当时秭归县与东湖县交界处,那三斗坪镇应该已经归属东湖(宜昌)县。

此后,茅坪镇归属秭归县没再改变,只是行政体制不断变更。

茅坪镇最繁荣时是抗战时期。1938年之后,上海、南京、武汉、宜昌相继沦陷,西陵峡成为抗战前线。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防总司令吴奇伟中将坐镇茅坪,指挥我军将士御敌。川、滇、黔物资不能出峡到宜昌,只能在三斗坪与茅坪周转。当时,三斗坪与茅坪基本合在一起,人称三茅两坪(即三斗坪、茅坪,两个坪)。陆路主要经茅坪周转向南经长阳、宜都、松滋入湘,向北经香溪、兴山、保康、谷城、老河口入豫。特别是1940年至1945年,茅坪东至美座峡,西至银杏沱,南至杨贵店、河口,到处是房舍。据统计,茅坪人口最多时达5万人左右(不计军队及流动人口)。

19921226,秭归县政府在茅坪剪刀峪举行新城奠基仪式,秭归新县城落座茅坪新镇的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1998928,秭归县政府在新城长宁广场举行县城搬迁庆典,茅坪新镇开始了新的篇章。

 

将以上结果列表如下,仅供参考。

 梦回三峡:茅坪古镇溯源

 

 

本文参阅书目:

明代、清代《归州志》若干;《秭归县志》、《巴东县志》、《奉节县志》、《秭归县地名志》、《古镇溯源》(茅坪政协)

《秭归迁城志》附录,秭归迁城小考,王健强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吴松弟编著

《宋史地理志汇释》,郭黎安编著

《三国志》、《通典》、《读史方舆纪要》、《隋书·地理志》、《元史·地理志》

《入蜀记》,陆游

 

 

20141117,于武昌阅马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