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一)

标签:
地理历史三峡文化旅游 |
分类: 梦回三峡 |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
高阳古镇是原兴山县城所在地,也叫城关镇。如今,古镇已不复存在。
高阳镇方位
高阳古镇 源远流长
兴山地域旧为楚始封地,高阳地名源于高阳姓氏。华夏大地的祖先是炎、黄二帝,炎帝管理着南方,黄帝治理着北方。黄帝有一子,名昌意;昌意有一子,名颛顼。颛顼15岁时即治理部落,爱民兴农。古代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由于颛顼受黄帝封于高阳,故史书上又称颛顼的后人为高阳氏。颛顼子孙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时代主要诸侯国——楚国的王族。楚王族对贵族分封,其中有一封地,即高阳。《元和志》载“楚自以为高阳氏裔,故名。”《方舆纪要》“高阳城在兴山县西,楚旧城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曾记载:“归州兴山县有高阳城,在县西,楚旧城也。”
高阳城在兴山立县前早已存在。在兴山立县时,高阳城被设立为县治。《旧唐书·地理志》对此记载“兴山县旧治高阳城。”兴山立县时的疆域不涉及其他县,基本上是将归州治下的秭归县一分为二。《兴山县志》载“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立县后,兴山县东、东南与夷陵县(后东湖县,再更名为宜昌县)接界;南、西、西南与秭归县接界;西北与巴东县接界;西北、北与房县接界;东北与保康县接界。历史上有较长一段时间,兴山县几废几立,曾隶属于荆州、宜昌、归州管辖。自宋开始,兴山虽独立为县,但陆续在归州(府)治下时间最长。
岁月沧桑,兴山县城经过多次迁徙: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首次设立兴山县,置高阳城作为县治,计383年。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移县城于太清镇(秭归茅坪)48年。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迁县城于古夔子城(秭归香溪镇)277年。
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移县城于昭君院(高阳镇陈家湾)21年。
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将县城迁回香溪河北岸高阳镇(即三峡大坝蓄水前的老县城)。
历史上,秭归、兴山曾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王昭君(公元前52~前19)归属哪个县争执不下。其实问题不复杂,屈原、王昭君诞生时都在归州(秭归县)界域内。关键在于后来三国时期兴山县从归州分治单独立县之后,县域不断改变。王昭君的诞生地宝坪村(后改名昭君村)自兴山立县后,一直属于兴山县管辖。在唐朝时期,兴山界域最大时,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曾属兴山治理。宋开宝元年后,兴山重划入归州管辖。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兴山县被废,仅以一个高阳镇的建制归属到归州管理。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复置兴山县至今,再无变更。读一读清代的《归州志》与《兴山县志》,两县均有屈原故里记载。民国时《湖北通志》记载,昭君故里在兴山县境内,屈原故里在秭归县境内。这个归属一直保留至今。
作为县治的高阳古镇,开始人口并不多。到宋代、明代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明初,江西大量移民兴山高阳:严氏来高阳后分家,一部分上了高阳镇后山,故此山名为严家山;陈家来高阳购地落户,居陈家湾……抗战时期、解放初期,又有许多人来到兴山高阳镇落户。岁月更替,镇上居民越来越多。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古镇人口已有一万多人。由于古镇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姓氏也比较多:王李张万,陈刘黄杨,吴舒彭胡,袁周余向……
2009年10月29日,高阳古镇完成历史使命——兴山县举行高阳镇更名昭君镇揭牌仪式。如果以宋端拱二年开始计算,香溪河北岸高阳古镇走过了1020个春秋。
古镇千年,名不虚传。
千年古镇 更新篇章
高阳古镇背靠严家山,香溪河从西北流来穿镇而过折向南去,耿家河自东流来于镇东南注入香溪河。高阳古镇原有城墙,最早在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以土垒城,周长334丈(约1113米)、高1丈(3.3米)。土城有三座城门,分别是“迎恩门”、“观澜门”、“来远门”。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当时县令将土城改为石城,周长扩大到522丈(1740米),改建城门为三门:开泰门(东门)、迎勋门(南门)、望山门(西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旧有城墙大部分被拆除,只有西门楼尚在,但被泥沙淤积,不能通行。西门上“望山门”三字,仍清晰可见。
民国时期,高阳镇已形成街道。解放后,县政府将这些街道重新命名。从西门楼到县政府,原叫西正街,改名建设街。县政府至东门楼原是中正街与东正街,后合二为一改为民主街。东门外到老石灰窑原叫复兴街,后改为胜利街。原耿家河畔汇入香溪河岸边的草棚房,俗称河街,后改名为劳动街。后来,街区由城内向城外扩展比较快:东沿耿家河两岸,南向香溪河南岸,北向后山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沿河路是因为街道与香溪河平行,沿着香溪河修建,故名。
建设街、民主街、胜利街、劳动街、沿河路、珍珠路是高阳镇内的主要街道。其中,沿河路与珍珠路发展较晚。
香溪河东岸是主城区。建设街、民主街、胜利街、劳动街、沿河路大体呈东西走向。建设街与民主街是高阳镇中心地带。司法机关、交通局、财政局、农业局、粮食局、图书馆、县中学、镇小学、文工团等都在建设街上。除此之外,城区的活动中心也在建设街,这里有工人俱乐部与灯光球场。县委县政府、县商业局在民主街上,特别是百货商店、书店、银行、邮电局等单位门前一年四季总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春日,高阳镇的人们喜爱去香溪河畔放风筝
多年前,百货大楼前的广场
相对其它街道,珍珠路比较年青,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才建设发展起来。珍珠路东临香溪水,西靠妃台山,与主城区有香溪河相隔,通过兴山大桥与镇中心连接。这里原是珍珠潭的旧址,为古兴山八景之一。1958年修兴(山)香(溪)公路时,大量的泥沙倾填高阳镇香溪河对岸的珍珠潭内,使得此潭逐渐填为平地。兴山县汽车公司、县电影院、神农架林区驻兴山车队等单位移建到此,还有饮食、百货、旅社一幢幢高楼在原珍珠潭的位置上拔地而起。这条长300多米的街道宽阔平整,由于是建在珍珠潭遗址上,故高阳镇政府命名为珍珠路。
高阳古镇发展最快时期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无论是高楼建筑,还是道路交通,都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真可谓“镇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镇区在发展中不断向外扩展。以原镇中心为中心,香溪河两岸、耿家河两岸高楼耸立,道路通达。县委县机关,一中、镇中学、变电所、水电局等,逐渐向高阳镇后山发展。珍珠路不断扩大与延伸,与中心镇区隔河相望。
连接珍珠路与中心镇区的兴山大桥,是香溪河上一座7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70年10月开始兴建,1972年8月31日竣工。雄伟壮观的兴山大桥,使高阳古镇更生光辉!兴山大桥修建不久,古镇还在耿家河上架设了三座小型釭板桥,将镇区耿家河两岸连成一体,方便了镇上居民往来。
1982年7月20日高阳镇遭受洪灾,大桥经受了洪水的考验
大桥头“昭君故里”牌坊
高阳古镇在三峡大坝蓄水迁移前,一直是兴山县行政、文化、教育、经济、交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