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2012-06-03 20:01:37)
标签:

旅游

分类: 梦回三峡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是秭归县城所在地。据《秭归县志》记载,秭归是公元前221年即开始设置的老郡县。县城原址在江南岸的楚王台,“至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于地面陷裂,城墙倾倒,才迁到现在的秭归县城。”(陈可畏主编,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月第1版)归洲城的轮廓是由2米多宽的城墙蜿延伸展围成,城墙上可以跑马。从将军堡向下俯视,归洲城很像一个开口向着将军堡的大葫芦,故曰葫芦城。又因城墙全部用大青石砌成,也称“石头城”。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从1903年到1909年行走中国十多个省。他于1909年乘船途经秭归时,在归洲城对岸拍下这张照片。照片虽是远摄,但还是依稀可以看到葫芦口向上的形状。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古城形似“葫芦” (柏石曼1909年摄)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城

归州古城的城墙最初用青砖砌筑,是古代防御外敌的屏障。城墙上为了攻击敌人,修有箭垛。到了清朝嘉庆年间,由朝廷拨款重修,归州城墙由砖墙改为石头城墙。修筑城墙的石头全是大青石,每块约1长、半米高(宽)。大青石一块接一块错落而砌,十分美观坚固。据说修筑城墙外垣,大青石之间的混凝物很特殊:先把糯米磨成细粉,然后将其洒水蒸熟,再掺和石灰,调匀后涂抹在大青石间。这样,青石城墙异常坚固,虽历经数百年雷劈雨打,日晒风化,但城墙框架兀自岿然不动。

归州城与城外相通,共设有五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鼎心门。每个城门都高大雄伟。城门上建有城楼,高约十多米。城楼下的城门洞约6高,4宽,不仅可以行人,还可以通马车。可惜年久失修,西门、北门和鼎心门旧貌难辨,惟有东门(迎和门)和南门(景贤门)保持完好。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迎和门(孬张先生收藏)

归州城的“葫芦”底部是面向长江的鼎心门。沿此向上多层石阶,拾级登越走到顶就是过去历朝历代的县衙大门。县衙背靠卧牛山的将军堡依山而建,大门面临长江向着南方。难怪过去总说“八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搬进了旧县衙办公,后来就把旧县衙称作“县委大院”。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面向后街的县政府大门(何怀强摄)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秭归电影院

归州城里有两条与长江平行的东西向街道:前街和后街。这两条街道从古代到解放后,一直都是青石板路。因为县衙门是面向长江,从南门连接到西门的一条街,街道穿过县衙大门前,故曰前街;从东门连接北门的一条街,街道横亘在县衙院墙后,故曰后街。前街主要是商业街,后街主要是民居群。前街与后街相连又有两条南北向的街道,在县委大院东边与西边:东边的街道因过去谭姓人家多,故名谭家巷;西边的街道由于穿过后街直通后山,人称十字街。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秭归县地名志·归州镇街道图》(19829月)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古城前街(孬张先生收藏)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古城后街(孬张先生收藏)

归州城的长江港口在南门与东门之间的江湾,本地人都叫“城沱”。从南门和东门向城沱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街道。因由此街道下到江边港口,故后来形成的街道取名为下街。解放后,为了纪念社会变革,前街更名为解放街,后街更名为建设街,下街也有了新的名字——民主路。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古城解放街,端午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归州城尚不通公路。因此,归洲县城与外界的联络主要依赖水路。民主路是水路登岸后进城的必由之路,故在此路上有一非常重要的文物景观——屈原故里牌坊。屈原故里牌坊是大青石底座的木结构建筑,修建在民主路小桥边的马房旁(我在那里长大)。牌坊的楼匾双面皆书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屈原故里”四个大字。牌坊左边还立有两块2米高的清代大石碑:分别镌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石碑右边刻着树碑时间“大清光绪十二年正月吉日立”。可惜以前人们尚无保护文物意识,到处乱搭乱建,把此世界瞩目的文物景观搞得面目全非。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城东小桥屈原故里牌坊

鼎心门下有数道巨大怪石群组成的石梁,挡住从川东奔腾而下的长江,形成了归州城天然屏障。浩荡江水冲击着这数道巨石,发出雷鸣般的吼叫。细数一下,共有九道巨大怪石群由西向东没入水中,如同九条巨龙呼啸着奔向长江,故曰“九龙奔江”。据《秭归县地名志》记载,“相传,这九条石梁为九兄弟的化身。其中有一石梁背上有人工开凿的石洞叫做‘雷鸣洞’。每逢洪水季节,洪水拍岩激天,吼声如雷。雷鸣洞口的左右石壁上,明代万历已酉年(公元1609年)知州张尚儒曾刻有题书、题字。清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李拔亦为‘雷鸣洞’题字。”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九龙奔江(何怀强摄)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雷鸣洞

城东1.5公里处有一向家坪,那里有屈原纪念馆与屈原祠。多年前,屈原庙原位于归州城东五里屈原沱。老屈原庙门口竖匾为“清烈公祠”,左右两旁有两个小匾,一是“孤忠”,一是“流芳”。这两幅匾下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江上清风”,下联是“日月增光”。原屈原庙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初名为“屈原祠”。后来,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由宋神宗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庙名改为“清烈公祠”。七十年代,为了修建葛洲坝水利工程,屈原庙迁至秭归城东1.5公里的向家坪(大慈寺)旁边的小山上。19809月落成,题名为“屈原纪念馆”,使用的是郭沫若同志生前的亲笔题字。二期工程屈原祠按原“清烈公祠”山门原样修建,并重修屈原衣冠墓。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屈原纪念馆屈原塑像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屈原祠

站在归州城的城墙上向东望去,那里有雄伟壮观的一道封江石梁,像门一样锁住了长江巨龙(两石梁间相隔仅几十米),那道石梁称为“石门”。长江遇此阻隔,流速顿缓,形成一个水库般的回水区。然后,江水咆哮着从石门倾泻而下向东直奔兵书宝剑峡。石门北岸,是屈原沱。石门南岸,是旧洲河。

在风光峭丽的归州城西,有一条澄清湍急的溪水,从长江北岸的水田坝流出来,一直流到九龙奔江的石梁边,与声如雷吼的峡江汇合在一起。这条溪水,名为叱溪。叱溪与长江汇合处,枯水季节在石梁边的沙滩上形成了几处小潭,因常年有野鸭嬉戏水中,当地人称之为“鸭子潭”。别看潭小,每年三四月间桃花开时,水中有一种水母生物,人们叫它“桃花鱼”。“桃花鱼”体形如降落伞状,多须,色泽透明。“桃花鱼”游动时靠伞体一张一合自由上下,十分可爱。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归州古城西门外的叱溪与鸭子潭(何怀强摄)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桃花鱼

顺着城西的叱溪上溯,西岸是立壁千仞的八学士山,山壁光秃秃的,一片赭黄色彩。东岸就是巍峨耸立的卧牛山将军堡,山顶浓绿欲滴,山腰翠色如带,色彩缤纷,十分悦目。关于将军堡,《秭归县地名志·自然地理实体》记载:“相传,洪武二年,有一位乔岳将军在堡上浏览过,故名。”归州城正是在卧牛山将军堡的怀抱中,靠山临江。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远眺归州

归州古城景色秀丽,历史久长。可能许多人知道,20089峡江号子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归州镇被确定为长江峡江号子保护传承基地。但是,可能许多人并不清楚,归州古城曾是一个盛产英雄的地方。

读过杜甫《最能行》的人都知道,诗中有这么一段:

欹帆侧柁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

——唐·杜甫《最能行》节选

*“长年”是峡江人对船工的别称。

 

梦回三峡:古城归州

1946
年时代周刊记者凯塞尔拍摄的“青滩放船”

千百年来,大家都知道长江三峡中滩多水急,浪高流险。看看上面这张照片,或许年长一点的当地人应该比较熟悉,当年峡江中行船就是这样。在那个年代,三峡航道没有疏通,不仅滩多水急,更危险的是江水中处处布满了礁石与暗流,稍不留意,船毁人亡经常发生。因此,能平安引领船只在峡江中过滩(上滩与下滩),非一般人能为!需要驾船的船工,特别是领航的驾长(指挥行船的带头人)必须具有经验、智慧和胆量。这些人在峡江中行船多年,每天都要与瞬息万变的危险相搏,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保证人船平安。跑峡江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英雄,真正的英雄!峡江中要行船,货主与船长必须事先雇一名优秀的驾长,带一批优秀的船工,方能确保人货安全。这些驾长与有经验的船工往往集中居住,一旦双方谈妥,可以全体立即出发。归州古城历来都是这些峡江船工长年居住的地方。他们主要住在归州古城民主路下街(小桥以下)与城东沿江的河街一带。限于篇幅,我将另外撰文。

谁不怕“瞿塘漫天虎须怒”,唯有归州船工——他们是峡江千百年来敢于、善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的真正平民英雄。他们是峡江人的骄傲,更是归州人的自豪!

201263,于武昌阅马场


***若看不见图片,请参阅:http://user.qzone.qq.com/401900948/infocent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387238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