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对高州冼太庙内一副对联的误解

分类: 文博杂谈 |
笔者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多年,曾经参与文物单位高州冼太庙的保护管理相关工作,特别是专家、领导考察和媒体采访时不少担任接待讲解工作,但自从成立了专门管理所、有了专人接待讲解后,笔者不再参与冼太庙的宣传讲解工作,近日,在一次陪同上级有关人员参观冼太庙时,偶然听到冼太庙讲解员解释一副对联时存在一个明显错误,让人不无遗憾,不吐不快。
高州冼太庙是著名文物古迹,为纪念和祭祀南朝杰出女首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岭南安定和平的冼夫人而建(冼夫人事迹多已详,不再赘述)。该庙建筑始于明嘉靖十四年,清代以来多次重修。由于统治者对冼夫人的推崇,明清以来许多达官贵人、名流政要都会到冼太庙祭拜,并留下许多赞颂冼夫人的诗文对联,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也为冼太庙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品味。被误解的是镌刻于中殿前檐柱上的一幅对联,为清代观察使文星瑞所撰,上联为“诛欧阳纥,佐陈霸先,功烈照祈常,民奉馨香绵百世”,下联是“前南越王,后东莞伯,英雄昭史册,天生巾帼共三人”。对联的意思并不难明,上联讲述冼夫人的两件主要历史事迹,一是陈太建二年(569),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冼夫人发兵助陈将章昭达诛杀之,二是在南朝梁末之际冼夫人倾力资助陈霸先,使陈霸先顺利建立陈朝,指出冼夫人功绩昭著,受到后世万民景仰。下联则把冼夫人与南越王、东莞伯相提比较,表示冼夫人作为女性,巾帼不让须眉之意。联中提到的南越王是家喻户晓的,一般人都知道,但对“东莞伯”就不甚了了。就在此次,笔者意外地听到冼太庙讲解员非常肯定的介绍说,东莞伯是明末清初抗清英雄、东莞人袁崇焕。这是一个错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东莞伯并非袁崇焕,而是元末明初的东莞人何真。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据记载,何真于元朝末期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多次平息惠州等地叛乱,并据惠州“保乡里”。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人劝何真仿效赵佗裂土称王,但何真不听,并多次遣使“贡方物于朝”。明洪武初,朱元璋军队由水路进取广东,何真认清时势,因以大局为重,率部归附朱元璋,并协助明军平定江西、云南等地。太祖谓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融)、李(勣)奚让焉”,封何真为“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事详《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由此可见,何真所作所为与冼夫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我们熟知的袁崇焕,广东东莞人,明朝末年督师蓟辽,对于阻挡清兵南下入关的确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明朝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明史》评“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但袁崇焕是否当得起民族英雄,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其功绩与冼夫人更不可同日而语。况且遍查历史资料,袁崇焕作为明朝人并没有受到“东莞伯”的封号,清朝虽然以忠良推崇袁崇焕,但也没有直接给予封赠,袁崇焕何来东莞伯之称?想是袁崇焕较何真的知名度更高,更为世人熟知,其抗清的英勇事迹通过不少历史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家喻户晓,况且袁崇焕也是东莞人,因此时人误以为“东莞伯”指的是袁崇焕。笔者曾对一些观众进行过问卷调查,还真有不少人以为东莞伯就是袁崇焕。
高州冼太庙作为历史文物和冼夫人的纪念建筑,近年来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其头上光环一大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A级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茂名市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公安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等,时常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信众,特别是上级领导、专家、媒体人员、兄弟市县的参观考察人员等,因此冼太庙及冼夫人的对外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说容不得半点错误,每一方面都应有专业的、专门的搜集、研究和宣传。对此联出现误读、误解这样的错误是要不得的。当然,这么解释并非讲解员的错,而是有来历的,据说是高州某位著名前辈学者首先提出的,但是不管是谁提出,这个错误其实是很容易发现的,只要不是想当然、人云亦云,认真查找一下历史资料,哪怕是上网“百度”一下,都很容易查到,遗憾的是有关管理人员和讲解员一方面缺乏历史文博业务知识、另一方面不愿深入钻研探讨,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