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卡尔·马克思【德】
时光倏忽即逝,
宛如滔滔流水;
时光带走的一切,
永远都不会返回。
生就是死,
生就是不断死亡的过程;
人们奋斗不息,
却难以摆脱困顿;
人走完生命的路,
最后化为乌有;
他的事业和追求
湮没于时光的潮流。
对于人的事业,
精灵们投以嘲讽的目光;
因为人的渴望是那样强烈,
而人生道路是那样狭窄迷茫;
人在沾沾自喜之后,
便感到无穷的懊丧;
那绵绵不尽的悔恨
深藏在自己的心房;
有人自命不凡,
其实并不伟大;
这种人的命运,
就是自我丑化。
赏 析:
这首《人生》是马克思大约15岁时所作,反映了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对时间和生死的深刻认识。他认为,时间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宛如滔滔流水,倏忽即逝,而且是不可逆的,它所带走的一切都不会复返。从时间上看,人生太短暂了,因此,人们所看重的生死问题尤其是对生的贪婪和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无足轻重的,甚至于生死之间的界限也不那么分明,所以不妨换成另一种理解:
“生就是死,生就是不断死亡的过程。”既然如此,人们就应该明白:即使终生奋斗不息,最终也无法摆脱死亡的结局,总会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完不成无限事业的困顿;随着自然生命的结束,所谓功名、业绩和追求都会湮没于时光的潮流之中。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古老的犹太谚语因米兰·昆德拉在1985年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引用而再度传播。马克思在《人生》中先知般地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对于人的事业,精灵们投以嘲讽的目光。”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强烈地渴望、贪婪地追求、苦心孤诣地经营外在的成功,把毕生的赌注都押在那些虚无缥缈、极为功利其实却十分渺小的目标上,而遗忘了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多种可能性。从最终结局看,这样的人活得很辛苦,视界狭窄,又很孤独和迷茫,“人生内容局限于此,那便是空虚的游戏”。令人不齿的是,极少数“成功人士”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其实他们不仅不伟大,反而很可怜、很滑稽,“这种人的命运,就是自我丑化”。
从时间长河来反观有限的生命,“退后一步”思考人生的追求和意义,可能得出的结论稍显消极甚至悲观,但对于近代以来一直被激情、紧张、功利裹挟的芸芸众生来说,也是一副清醒、消肿和退热的药剂。在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何曾有过这样的人生观念?但殊不知,这恰恰是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