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是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的主要原因(转载)

(2018-02-07 02:14:34)
                             汉语是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的主要原因 

                                                                                                罗新安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可以从汉语中找到原因。

      一、汉语的不确定性太严重
 
      逻辑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逻辑学主要是一门使语言“变得”精确,避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学说。但是,汉语的不确定性太严重。
   
      (一)词汇太少
    
       汉语是典型的单音节语言,单音节词汇占90%以上;西方语言是多音节语言,多个音节词汇占95%以上,平均每个词汇有4个音节以上。

   我们知道,汉语有415个音节,由于汉语多是单音节词汇,所以,只能采用四声的方法来扩展词汇。采用四声后,也只有1324个音节,所以,汉语通过声音只能区分1千多个词汇,扩展的余地十分有限。

    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也有400个音节。英语没有采用四声的方法来扩展词汇,而是采用了扩展音节的方法来扩展词汇。汉语加上四声,可区别的音节有1324个,是英语的3倍多。但是,英语采用的扩展音节的方法来扩展的词汇,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用十分有限的词汇来表述无限的客观世界是汉语严重的不确定性之源。
 
   汉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约为3000个,西汉的《仓颉篇》有3300个汉字,《说文解字》有9353多个汉字。古英语有5万多个词汇,是汉语的10倍以上。现在,汉语大词典里收有5万多个词汇,但是,现代英语有50多万个词汇,仍然是汉语词汇的10倍以上。

      中国人只要学会6000个汉字,大概毕生就不会遇到多少生字了。而西方的大学毕业生,词汇量就已经达到3~5万字,5~10年之后,其词汇量要翻一番,达到8~10万个,才能满足专业领域的需要。毛泽东选集四卷有66万多字,使用的全部单字只有2981个!
    
      用十分有限的词汇来表述无限的客观世界是汉语严重的不确定性之源。

     (二)谐音字太多

      大家都知道,汉语历来就存在严重的谐音现象。汉语中99%以上是谐音字,只有16个汉字没有谐音字,如白(bai)、森(sen)、僧(seng)、佛(fo)等。汉语中,不分四声的谐音字,yi有177个,ji有163个,yu有139个,依次数下去,拥有100个谐音字以上的汉字加起来,竟有1672个,占了常用汉字的1/3、语言学家赵元任写过一篇《施氏食狮史》,讲了一个住在石室的诗士施氏,要食掉十个石狮的故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汉语严重的不确定现象由此可见一斑。假如这个故事换用拼音文字来写,全篇都是shi,谁能读得出来?又有谁能听得懂?

     (三)多音字

      多音字又称同形字,是指字形相同而读音不同的汉字。如“壳”字,在“甲壳”、“地壳”等词中读qiao,而在“鸡蛋壳”、“子弹壳儿”等词中读ke。多音字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所收的3500个常用字中占有13.65%,约有480个左右,为学习汉语带来不少困难。

    古汉语里有一种“通假字”。通俗地讲,“通假”就是一个字当作两个或几个意思不同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用。因此,通假字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同形字。它们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发生误会或发生歧义。

  多音字很容易造成逻辑混乱。

      (四)多义词太多

       现代汉语的词大部分是多义词,只有少量的单义词。不要说特殊用语,就是天天见面的常用字,不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副词,十有八九都是多义词,为此还有专门的《多义词字典》。

  就是引入中国只有100多年“逻辑”一词,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多义词,即在使用它时依上下文的不同联系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含义有以下六种:
      (1)专指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如:大家要学点语法、修辞和逻辑。
      (2)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如:事物的逻辑。
      (3)指观点、理论、说法、言辞。如:我不赞成“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玩乐”的逻辑。
      (4)指思维的规律、规则。如:根据已知的条件,作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
      (5)指文章或演讲中的论证性、论辩力。如:我十分佩服有些讲演的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
      (6)泛指逻辑科技。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逻辑研究很活跃。
  
       多义词本身就是逻辑混乱的“麻烦制造者”。
     
      (五)形近字
 
    形近字又称形似字,是指形状、笔画、结构相近的汉字。
       如:“人”与“入”;“刀”与“刁”;“土”与“士”;“日”与“目”等。形近字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解,每年的语文高考题中都有2、3分属于形近字辨别题。
      容易相混的形近字的数量相当可观,约有150多个,占常用汉字的4.3%。形近字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造成词义的不确定。
      ……
      二、缺少抽象名词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因为其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汉字属于象形文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意义一般是画不出来的,所以,汉语中严重缺少抽象名词。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1900.~1986)所说:“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几个抽象名词是无法建起逻辑思维大厦的。

       三、语法太简单

      语法是逻辑思维之母。但是,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语法太简单,简单到无语法可言。中文强调意合,也就是意思上的连接,在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而英文强调形合,也就是形式上首先遵循严格的规范,句子和句子要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形式逻辑就源自于这种语法关系。

  语法学是逻辑学之母,逻辑学就是词语学的意思。逻辑学的许多词汇就直接源自于语法学,如概念、判断句等。

  中国自古就没有语法学,仅限于词汇、文字的研究,这些关于词汇和文字的学问被称为“小学”,是“经学”的附庸。

  几千年来,汉语语言学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字”的形、音、义上,相应建立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从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开始,汉语语法学出现以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状况,并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派。应该说,100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是有成绩的。但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认识到,西方语言学理论总的来说是在形态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非形态语言,用形态语言的理论去描写非形态的汉语,显然是不对路的。

  中国人说一个人没有文化,说这个人“不识字”,而俄国人说人没有文化的话,就说“不懂得语法的人”(俄语)。因为我们中文没有一个十分严密的语法体系,我们的语言是模拟式的。其实汉语就是简单地对词进行堆砌。

      语法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为本质上语法只表示词语的组合关系;它不是只存在于或适用于个别词语的组合,而是出现在成类的词语组合上。如:“和”这个连词,表示着前后词语的联合关系;这前后之间的词语可以是“驾驶员”、“理发师”、“教师”、“学生”、“农民”等等,也可以是一般性质相同、词汇意义同类的词语,如“坚决”、“有力”、“敏捷”、“机智”等等。可见,语法抽象地概括了大量具体词语的具体结合关系,是在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一般化的东西。词汇是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反映,已经具有抽象的性质,而语法则是这种抽象意义上的二次抽象。二次抽象的实质是一种高度抽象。
   
      缺少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型。但是,汉语自古就没有专门的判断句,也没有专门的作为逻辑判断的核心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作为逻辑判断的核心动词“是”也是一个多义词。“是”的含义有:
      表示肯定判断。如:他是工人、这朵花是红的;
      表示存在。如:满身是汗、山上全是树;
      表示适合。如:来的是时候、放的是地方;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义。如: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话是说得很对,可是得认真去做;
      表示凡是、任何。如:是重活儿他都抢着干;
      用于问句。如:你是坐轮船坐火车?
      加重语气。如:是谁告诉你的?天气是冷;
      对、合理,跟“非”相反。如:懂得是非、他说得是。认为对:是其所是。口舌,争执:挑拨是非、惹是非;
     这、此(指示代词)。如:如是、是指天气晴朗。
      究竟“是”是否是判断句中的核心动词都是不确定的,要根据前后词语的意义加以仔细辨别才能判断。

      汉语的判断句很不成熟。

      判断句是逻辑学的主要形式,逻辑学的核心三段式推理就是用判断句组成的。但是,汉语自古就没有专门的判断句,也没有专门的作为逻辑判断的核心动词“是”,所以,汉语缺少逻辑基因。

        我们中国人所擅长的是暗示、无言、传心、隐喻、类比、比喻、归纳的方法,甚至是“负的方法”——不说它是什么,而说它不是什么。这些方法更适合文学的发展,对研究科学相当不利。
      
       四、反逻辑
      
       汉语有反逻辑的特点。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吃食堂”、“晒太阳”、“养病”、“看医生”、“救火”等,从逻辑上、语法上说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在语义上却很清楚,通行无阻。
  
       “恢复疲劳”要表达的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而非恢复疲劳的意思。
  “吃食堂” 要表达的是在食堂里吃饭的意思,而非吃食堂的意思。
  “晒太阳”要表达的是被太阳晒的意思,而非晒太阳的意思。
  “养病” 要表达的是治病的意思,而非养护疾病的意思。
  “看医生”要表达的是找医生替自己诊断疾病,而非看望医生本人。
  “救火” 要表达的是灭火的意思,而非救火的意思。

        如果有一定的上下文配合,这种意义的组合会更生动多样。例如“一个电话就赶来了”,“三天假还说不够”,“两张北京”,“三个钟头的火车”,“这种脑袋没地方买帽子”,“一个红灯,一下子排到崇文门”,“花生米下酒”……。
 
    汉语甚至可以不顾逻辑是否合理,随意地用几个词堆砌在一起(类似原始语言的方法),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的反逻辑的特点。

       综上所述,无论从汉语的不确定性太严重、语法太简单、抽象名词太少还是从反逻辑等方面来看汉语都是一种缺少逻辑基因的语言。

       所以,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


                                            -------转载自罗新安的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