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 析:
版本1
这首诗乍看很俏皮,很可爱,细察则充满哲思,这也是弗罗斯特诗歌的特征。雪后“我”骑着马路过一片森林,并没有交代目的,为什么要来到这片森林,林中的雪景很美,林地的主人知道我在这里欣赏属于他的东西吗?转而揣测他骑乘的马的心理,马会不会奇怪为什么我会在这样寒冷的地方让它停下呢?马的铃铛儿响了起来,似乎再问我怎么停下来不再赶路了呢?风吹过林地,应该很寒冷吧。黑暗的森林真是让“我”觉得应该多停留一会儿,但是转念一想,我还要遵守我的承诺,还要赶路呢,不能放任我的心性。
诗歌分为“词语的复杂”和“关系的复杂”。前者是单义的、理性的、抽象的,偏重于语言本身的智性美,后者则是歧义的、情境的、具体的,偏重于对世界、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揭示,揭示其深层的矛盾。这样的诗是更好的诗,不故弄玄虚、制造晦涩,是在骨子里体现了生活和语言本身的复杂性,而在形式上,又能为普通的大众喜欢,使诗与人民亲和,确实显出了其卓尔不群、老而弥辣的深厚根底。
很多阐释者把这首诗里“安眠”作“死亡”解,则结合上下文,可以说,林子的诱惑使他想到“死”,但又想到人世间的义务缠身,因此现在不能死,得保持生命,这样就将死亡推迟到以后了,还得过许多年才能够死。这样“走好多里”就意味着活许多年、尽许多义务。至于在这过程中还会不会继续关注林子并受其诱惑则不得而知了。
诗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这种近乎超然的心态。来则来,去则去,人生在世,只要尽其所能地完成承诺,则无所遗憾。不过,弗罗斯特终究还是愿意执著于生命的。
(转载自豆瓣:平林新月)
版本2
对这首诗,国外曾有许多种猜测和评析。要了解它的表层含义是不难的,人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首恋旧的抒情诗,可以想像到这片“树林”,曾在诗人的心灵中刻下过深深的印记,铺满着无穷的回忆和眷恋。也许,他们曾在这里度过甜蜜的时光?也许,他们曾在这里分手?也许这树林曾标记着什么人生重要的里程?是友谊?是爱情?是怀旧?是感伤?……从抒情的层次,我们已可获得如许丰富的联想。
然而,这首诗更能打动人的其实不在抒情,而在于蕴含的理趣。它似乎在告诫人们一种生活经验,提示一种时间观和生命观:过去的未必过去,“未来”的始于现在;“现在”虽难于摆脱“过去”,但它应着眼于“未来”。这在诗的最后一节说的比较明显。
读了弗罗斯特这首《雪夜林边驻脚》,不妨对席勒的时间观提出补充、修正:“过去”并非“永远静止不动”,它常会回到“现在”;“现在”除了有像箭一般飞逝的一面,有时还会迟疑不决,不知定向;“未来”并非“姗姗而来迟”,有时,它只取决于“现在”的刹那“决断”。设想一下,《雪夜林边驻脚》的主人公,倘若因怀恋“过去”而径往“他家”走去,那么,他那已经“约定的”要完成的事,他那前面的“路程”势必被耽搁,因“过去”而损“未来”的教训在我们人生中难道发生得还少吗?
(转载自百度知道
匿名)
版本3
整首诗韵律整齐,不断地加强节奏,使得我们如同摇篮中的婴儿不知不觉中就进到诗歌美丽的幻境之中。同时也正是这轻风,这梦幻,让人在神往之余品尝到一丝淡淡的忧伤,而这丝忧伤里蕴含的对生命、对时间的艺术沉思,使得这首诗格调不俗
。
诗歌第一节,诗人来到树林边,被雪夜的树林所诱惑在此驻步。而林子的主人正舒适地待在家中温暖的火炉旁,他不会想到怎么还有人那么傻,在这样的夜晚停在他的林子边陷人沉思。树林只是属于他的财产,可以为他带来利润,仅此而已。
而对于诗人而言,自然的美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美。幽静的树林,在白雪的覆盖中透着神秘的气氛。这里没有人类的印迹,它远离尘嚣,远离喧哗与骚动。眼前的自然美景完美而神秘,使诗人对那彼岸世界无限向往,意欲永远地沉浸在那幻想世界中。
诗中所描写的林中世界既沉静而又孤寂,它是诗人心中的幻想世界,也使诗人向往的彼岸世界的无限向往,其并存的是另外一个具有人类及社会责任的世界。树林是自然的,村庄是人类的。树林象征了幻想的世界,而林子的主人和村庄代表着现实世界。诗人从现实世界中来,被彼岸世界所引诱,自然与人类,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积极地酝酿中。可是小马儿发出了疑问。
第二、三节中诗人思想的矛后进人高潮,小马儿感到疑惑不安,这附近并无农舍,也无食物供应,为何在此停留?他就像个天真的孩童,川铃声询问自己的主人。诗人从铃声中惊醒,也从幻想中走出。却又陷入了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中。
诗人并未回答马儿。风,柔和地吹;雪,轻轻地落;除此以外,四周一片寂静。马儿在此担当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间人。而又显然的偏向于后者。他在诗人完全陷入幻想中时将诗人拉回现实。事实上此处马儿可看作是诗人的另一自我-----现实中的自我或理性的自我。亦或是马儿惊醒了理性的自我。幻想中的诗人可以抛弃掉尘世的责任与义务,烦恼与不幸,无拘无束驰骋在幻想世界中,不理凡尘俗事。可是若任由幻想中的自我去响应那彼岸世界的呼唤,诗人会选择就此安息。
现实或理性的自我不能袖手旁观,理性与幻想在激烈地斗争,树林与冰湖象征的彼岸世界力量如此强大,使诗人看不到那白雪皑皑,而眼中只有一年中最漆黑的夜晚,这黑夜预示着诗人的最后安静自处,那是一种永远平静,与自然同在,与世隔绝的境界。理性的自我不允许诗人就此沉睡,诗人被唤醒,随之陷入两难的选择困境。希望大自然能给予些许启示,可世界只是沉默,只有风轻轻地吹,雪轻轻地下。无沦诗人在想什么,心中的斗争多么激烈,大自然只按它的轨道运转,无暇顾及诗人。
第四节告诉我们矛盾斗争的结果。尽管树林可爱、幽暗而深远,在雪夜中令人流连忘返,可还未到就此停住的时候,还有尘世的责任与义务,生活的素愿未完,不能任凭自己沉浸在幻想中。理性战胜了自我,最后诗人反复咏唱“再走一程才能入睡”,表现出诗人的无奈。此处重复造成另一种效果,好似催人昏昏欲睡,预示着也许诗人的理智是薄弱的,内心深处的自我仍憧憬着永恒安宁的彼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