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铜钵盂:消失在历史深处的辉煌

(2016-08-26 15:30:19)
标签:

铜钵盂

廖太夫人

郭小东

家族文化

民族企业家

分类: 杂谈

http://s12/mw690/0031luPYzy74lSGMeWnfb&690


铜钵盂:消失在历史深处的辉煌

 

机缘巧合,最近获读两本奇书:一本是《郭节母廖太夫人清芬录》,另一本是长篇小说《铜钵盂——侨批局演义》。前者是1926年原版的影印复制本,后者是郭小东教授的新作,一旧一新,共同指向一个神奇的地方——铜钵盂,和曾经从这里走出的众多杰出人物。

铜钵盂现在是汕头市潮阳区的一个镇,简称为铜盂。这个镇的名字,却来源于一个村,这个村的名字叫做铜钵盂村。铜钵盂村位于潮汕平原练江中游北岸,是旧时铜盂镇13个村之一。这座村子之所以取名铜钵盂,是因为该村子前面有个土尾潭,状似铜钵盂,故而得名,又被称为“聚宝盆”。

郭姓是铜钵盂村的大姓,相传为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后人。据史料记载,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原居住福建、任广西按察使的郭浩在任满之后定居潮阳,其次子郭球到此落籍创村,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

铜钵盂的神奇之处,在于自清末以来,群英荟萃,走出了分布在海内外的知名实业家、学者、作家百余人,成为潮汕地区不折不扣的“名人村”。

铜钵盂村创寨始祖郭球乃宋代知名学者,曾任苏州府教谕,后代子孙遵循祖训,崇德化,重教育,以是历代人才辈出。尤其到清末和民国时期,郭氏族人陆续到时称东方大都会的上海创办实业,出了许多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他们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培养,其子弟甫臻学龄,就送到上海接受新式教育。我的岳父就是一个例子,他六岁时(1921年)就被送到上海,进入教会学校读书。其中部分有意深造者,则出洋留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因而又出了许多政商两界巨子和著名学者、教育家。

铜钵盂最负盛名的实业家郭子彬,生于1860年,少年时到上海谋生,后创办多家纱织厂和银行,成为沪上知名实业家。事业成功之后,他热心教育和慈善事业,捐巨资在家乡兴建铜盂公学(后改为铜盂中学),并先后向潮阳东山中学、金山中学等多家学校赠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宿舍;上世纪30年代,又捐巨资在上海复旦大学建设心理学院,在上海创建贫儿教养院;晚年回家乡定居,仍捐巨资修路建桥,创办宏济善堂、育婴堂。

铜钵盂的另一位实业家和慈善家郭信臣,时为上海潮帮富商、知名银行家,曾捐30万银圆作浙江大学经费,又挟资南下汕头开办多家银庄。他的子孙如今分布世界多个国家,卓有建树。在他的12个儿子中,四子郭承恩(预瑶)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五子郭预来(德昭)是民国时期中国四大银行(中国、交通、农业、国华)之一的国华银行董事长;八子郭预恭系原汕头福音医院院长,解放初曾任汕头卫生学校校长;十二子郭预笃是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上海电力总工程师。

郭氏家族出的学者有著名心理学家郭任远,民国七年(1918年)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代理校长、浙江大学校长。后赴美国讲学,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被公认为世界知名心理学家。

此外,从铜钵盂走出的国内外名人,还有我国著名外交家郭丰民,曾任外交部港澳办公室主任,于19903月被派往香港,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政权的顺利交接做了大量工作;郭豫适是国内知名红学家和作家、戏剧家;以及当代著名教授、作家郭小东等。
   
但是,当1970年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口语叫“堂北湖”的地方时,它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而是像一个落魄的老人,满目苍桑,令人不敢相信铜钵盂在上世纪30年代曾有“小上海”之称,也很难想象这里早年有潮阳主要的码头和港口,是汕头、潮阳渡船和电船的停靠地,曾经商船云集。可是,村里遗留下来的众多“四点金”、“下山虎”样式的潮汕传统建筑,以及 “驷马拖车”豪华邸宅与私家园林,曾是“皇帝厝,潮汕造”的见证,虽然如今都已破落不堪,却仍是历史上郭族辉煌时代的标志,给远近闻名前来的摄影发烧友留下潮汕民居建筑的素材。我至今记得很真切,“文革”开始后遭受遣送回乡的岳父,曾带我到铜盂中学走走,一边指着那些20年代族人捐建的中西结合建筑,一边回忆当年在上海经商的乡亲从国外买来发电机,铜盂中学在本地率先使用电力的往事。

现在,更能够见证郭氏家族当年文化、经济实力的,还有摆在我面前的这本《郭节母廖太夫人清芬录》。它一函四册,直排线装,制作精美豪华,虽是影印复制本,却尽可能重现原先版本的精致考究、美轮美奂。

这本书印行于1926年,印制人是郭母廖太夫人的曾孙、上海富商、银行家郭兆霖(若雨)。与此同时,他还在家乡为廖太夫人建立了“天褒节孝”石牌坊一座。两者都为了“发潛德之幽光,扬先人之馀烈”,践行孝子贤孫之本分。郭母是郭祥山公之夫人,当郭祥山逝世时,郭母才廿三岁,遗留两子,一在襁褓,一在腹中。从此郭母廖太夫人茹苦含辛数十年如一日,将两个儿子养育培养成才。其志气之坚定,道德之高尚,以至教成于家,而化行于乡,成为远近典范。

郭若雨为表彰曾祖母廖太夫人之懿德淑行,遍请当世文宗、名流撰写詩文、题词及字画,当时国内名流赠书联者有朱祖謀、朱汝珍、陈宝琛、商衍鎏、吴昌硕、于右任、胡适、刘未林等;赠国画者有张善孖、陈运培、郑慕康等;赠诗文者有吴道镕、钱大钧、顾维钧等;潮中贤达如曾习经、何士果、孙丹崖、黃際遇等,棉邑名士如郑浩、郭经、陈秀生等,俱有赠诗。煌煌四册之中,政界名流、学界翘楚、书画国手聚于一堂,诗文及题词妙笔生花,书法绘画异彩纷呈,加以印制极形考究,装潢极尽豪华,成为沪上交相传颂的佳话,岂不盛哉!

回首历史,不无感慨。郭氏家族在上海的崛起,是当时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的壁垒之中突围而出,在与外商的竞争中,以超群的胆识和魄力,进军工商业、金融业,从弱到强,终于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例子。就像当今沿海开放地区的民营企业家,也逐渐由弱到强,终于逐步将外资取而代之一样。这些民族企业家在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之后,热心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又成为大慈善家。他们的成功范例和仁心善举,都值得后人铭记于心。

然而这一切,到了上世纪中叶嘎然而止。郭小东教授的长篇小说《铜钵盂——侨批局演义》,把铜钵盂村当作潮汕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来写。其最后一章,写土改运动开始后,铜钵盂116岁、气息将尽的族长郭向笙被斗争致死;铜钵盂人的精神领袖式人物郭信臣,即作者的曾祖父,时年九十岁(小说中减去十岁),不堪受辱而自缢身亡。这是这个家族败落的一曲挽歌,也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2016825
  http://s15/mw690/0031luPYzy74lSK2v7Mae&690


http://s12/mw690/0031luPYzy74lSKlQcH9b&690

http://s13/mw690/0031luPYzy74lSKo5u4fc&690

http://s9/mw690/0031luPYzy74lSLYxmM98&690

http://s10/mw690/0031luPYzy74lSMizcR99&690

http://s6/mw690/0031luPYzy74lSMA66p05&690

http://s11/mw690/0031luPYzy74lSMS6sWea&690

http://s1/mw690/0031luPYzy74lSN8Umc90&690

http://s6/mw690/0031luPYzy74lSNrsgd15&690

http://s8/mw690/0031luPYzy74lSNISYDb7&690

http://s15/mw690/0031luPYzy74lSO3GjAee&690

http://s14/mw690/0031luPYzy74lSRJ74x9d&690

http://s16/mw690/0031luPYzy74lSRTbcj3f&690

http://s14/mw690/0031luPYzy74lSS3pQVfd&690

http://s6/mw690/0031luPYzy74lSSlwoJb5&690

http://s12/mw690/0031luPYzy74lSSBEN53b&690

http://s7/mw690/0031luPYzy74lSSS8tM86&690

http://s6/mw690/0031luPYzy74lST3rKd75&690

http://s1/mw690/0031luPYzy74lSTl9Tid0&690
http://s2/mw690/0031luPYzy74lSYd4Up91&690

http://s16/mw690/0031luPYzy74lSYuSM7cf&690

http://s11/mw690/0031luPYzy74lSYOHFM7a&690

http://s9/mw690/0031luPYzy74lSZbzv208&690

http://s16/mw690/0031luPYzy74lSZqh8Xef&690

http://s5/mw690/0031luPYzy74lSZLgPi84&690

http://s11/mw690/0031luPYzy74lT07stcaa&690

http://s11/mw690/0031luPYzy74lT0rmiK6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