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 保
九 如
——观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
今年春节期间,东莞市博物馆引进《天保九如——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展出99件皇家如意精品,不单让广大市民大饱眼福,还给节日的东莞平添了喜庆气氛。
何谓“天保九如”?《诗·小雅·天宝》中,有“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之句,其意是祝福自己的君主长生不老,永葆青春。因其每句都有“如”字,共有九个,故称“九如”。后世就将“天保九如”演化为固定的吉祥用语。
如意,是符合心意的意思。作为器物,如意出现时间很早。最早的如意出现在战国时期,是一种前端类似手形的爪杖,用作背部搔痒的工具,也就是俗称的“痒痒挠”或叫“不求人”。这种家庭小用具,我少时在老家就见过也用过,是用竹或木制作的,用以解决背部的搔痒,名字就叫“不求人”,十分贴切生动。随着社会的演进,像“不求人”、葵扇、火钳等家庭常用的器具,现在似乎慢慢绝迹了。
汉晋以后,“如意”名为“握君”或“谈柄”,可佐清谈、助舞兴、示高逸乃至防身,因而备受文人雅士的钟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中记述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王恺以东晋武帝所赐珊瑚树示石崇,谁知“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把王恺的心爱之物当做垃圾,然后出示自己的珊瑚树,“条干绝世、光彩溢目”的六七枚,像王恺那样的很多,令王恺“惘然自失”。从这个故事中,可知东晋时期如意已成为富贵人家随身的器具。
“如意”也是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如意”逐渐超越了实用功能而成为清赏把玩之物。宋代以后发展成为室内陈设品,至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更为帝王将相所青睐,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在清代宫廷中,如意尤其备受推崇。每逢皇帝登基、大婚等庆典,以及元旦、万寿等节庆之日,天下最精粹华美的如意纷纷贡入皇宫,如意的身影遍及宫禁之内。如意常见的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水晶、铜、竹、木等。清宫中的如意取材珍稀贵重,制作工艺匠心独运、奢华繁复,所以已不仅仅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工艺品,更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故宫博物院现珍藏清代各式如意2000余柄,这些如意制作精巧,质地多样,美不胜收。这次展览从中遴选99柄,以时间为序,分玉石如意、竹木雕刻如意、金属如意、三镶如意、九九如意五个部分。
古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在世事随人愿最为难得,所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成了新年人们最常用的祝颂语。春节期间东莞博物馆引进《天保九如——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向市民表达“吉祥如意,岁美人和”的良好祝愿,用意可感!
(2016、2、12)

青玉填金云龙纹如意

碧玉葫芦万代纹如意


乾隆御题青玉和珅隶书如意

青玉填金《十全老人之宝说》如意

嘉庆御题青玉太平有象图如意


黑玉嵌白玉八仙福禄寿图如意

天然木根嵌玉石九芝纹如意

沉香木雕八仙庆寿图如意

黄杨木雕莲花式如意

剔红八宝纹如意

紫檀嵌金八卦纹柄三镶白玉如意

碧玉三镶白玉花卉纹如意

铜嵌银如意

金双喜字如意

金福寿纹如意

乾隆款画珐琅花卉纹如意

画珐琅嵌石如意

掐丝珐琅勾莲纹如意

九九如意,九柄成套,不拘材质,多为宫廷节庆与帝后寿诞地方官吏贡进宫中的贺礼

前来参观的市民不少
(2016、2、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