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荷月斋
荷月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34
  • 关注人气:3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平沙落雁图卷》随想

(2016-01-07 17:06:33)
标签:

平沙落雁图卷

吴南生

湿地

生态

环境保护

分类: 杂谈

 http://s11/mw690/0031luPYgy6YnUmrFk6ca&690

 

观《平沙落雁图卷》随想

 

        12月30日游了南沙湿地公园,使我想起在汕头博物馆观看《平沙落雁图卷》,不其然产生许多联想。

        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现隶属于广州番禺区的南沙,本名万顷沙,原是由珠江流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条支流带来的泥沙在出海口天然淤积而成的一片湿地,二百年前开始有少数人进入开发,把湿地和滩涂围起来耕种,逐年扩大,如今已经成为一片辽阔的平原,近海的地方开辟为养殖场,一望无边的腹地则变成万顷良田,种植蔬菜、水果、薯类等各种作物。从人类生存需要的角度看,这里是二百年来一代一代开垦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为广州和珠三角的人们提供丰富的海产品和优质的蔬果。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说,则是人类侵占原本属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繁衍和生息的空间,占为己有,而将其他物种驱赶出去。

        那么,这么一片位于珠江口的偌大湿地,原本的状态是怎样的呢?在看《平沙落雁图卷》之前,我也无从想象;看了《平沙落雁图卷》之后,我恍然大悟,历史上的万顷沙,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幅被确定为元人所作的珍贵古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现为汕头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平沙落雁图卷》所展示的是古代美好的生态环境。河流冲积而成的大片沙洲,水泊萦绕,芦苇丛生,水中鱼虾丰富,成了群雁栖息觅食的乐土。画中描写的二百多只雁,有的飞翔空中,有的嬉戏水中。没有捕猎者,虽有人的活动,但对雁群不构成威胁,天空、湿地、芦苇丛都是属于它们的。

        展开《平沙落雁图卷》,是一幅秋空漠漠,沙水交错,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画心开卷处,岸边林木阴翳,有茅屋数楹,一男子侧卧于凉亭之中,遥望远处洲渚上的羊群。旁边岸汀苇畔,有十几只大雁,三五成群,或浴水修翎,或昂首呼侣,有闻声者俯飞而来。对面洲渚放牧的羊群神态各异,或踡伏,或觅食,或奔跑,或嬉戏。一渔舟泊于浅滩处,舟上妇人怀抱婴儿,一男子准备生火做饭,一派安闲详和的气氛。全卷最精彩处在中段至末段,二百多只大雁排成几列雁阵,或高翔云表,或盘旋水际,神态无一雷同,以淡墨作雁身,以细笔点染头翼,而岸边的芦苇用笔又细筋入骨,令人顿觉秋色满纸、雁鸣盈耳。其用笔之妙,意境之深,见者无不叹绝。

        更为可贵的,是汕头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将高67厘米、长382厘米的整幅画面做成动画视频,站在这个视频前,见到空中二百多只大雁不停上下翻飞,水边的大雁则或浴水修翎、或呼朋唤友,情态生动。

        看了这幅画和这个视频,让我懂得,在人类未挤占其他生物的活动空间时,古代的许多湿地就是这样。

        “平沙落雁”旧为潇湘八景之一,这幅古画以此为名,写的不一定就是湖湘一带的景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写的是南方的湿地。秋天来了,大雁南飞,南方的湿地就成为大雁栖息和觅食过冬的理想之地。小的时候在家乡还经常看到天空中有雁阵飞过,或飞成一字型,或飞成人字形,飞过时伴有一声声唳叫,惹得人们抬头观看。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景象绝迹了。原来,人们对大自然无度的开发,使它们赖以栖息觅食的湿地一片片丧失,要看雁阵,只能到古画中去看了。

        《红楼梦》中“智通寺”的门联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此联形容贪得无厌的人不到走投无路不会收手。用来形容人类对自然的无度开发也完全合适。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破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最终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难以为继。至此人们终于醒悟要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命题。过去不计后果的围海造田、围湖造田的行为逐渐被遏制了,一些地方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湖,还恢复了一些湿地,如海边的红树林湿地、河汊交汇的湿地,等等。亡羊补牢,其犹未晚。在万顷沙,在1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都变成鱼塘、耕地和建设用地之后,在珠江边划出3000多亩地建设湿地公园,南下的候鸟终于找到一块栖息之地。这次游览南沙湿地公园,虽然没有坐船看鸟,却从展示的图片中看到红树林上空成群飞翔的大雁。我仿佛又看到童年时在家乡看到的雁阵,听到雁的鸣声。

        历史的经验教训终于使人们懂得一切行为不能过度,过度了就要遭受惩罚。人的生存的空间和自然界万物生存的空间需要达成平衡。如今许许多多生态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就是对过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做法的补救,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虽贵为万物之灵,但是也不允许霸占整个世界,而不给其他生物留出空间。

        人之于物,和人与自然一样,取舍得宜,方为根本;得失相生,有得必有失。一味索取不可取,一心想得,也终会失去。

        观看了《平沙落雁图卷》,就必须说说无私捐献此画的人——吴老吴南生先生。

        睿智超脱的哲人,往往不以个人占有为目的,对取和舍、得与失自有不凡的见解和施为。现已94岁高龄、曾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家、书画收藏家吴南生先生,就是这样的人。2010年他将珍藏30多年的《平沙落雁图卷》这一珍稀古画捐赠给汕头博物馆,是他继1996年捐赠北宋古画《群峰晴雪图》给省博物馆后的又一义举。

        对这件稀世之珍,还需要眼光犀利的专家予以鉴定。

        由于传世的宋元画作多数无款,因此这件《平沙落雁图卷》的身世也成了谜。1982年春,时任全国文物鉴定七人小组组长的谢稚柳避寒广州,获见此卷,认为:“其画派纯出南宋马和之,可谓登堂噬胾。马和之画南宋以来未见有接踵继武者,此图可谓仅见,独惜其人不为世所知,稽其画笔,为明以前之作,可概见也。”马和之(1130——1180年),钱塘(今杭州)人,生活于南宋高宗和孝宗年间,绍兴中登第,官至工部侍郎,精山水、人物,笔法飘逸,自成一家,后代美术史家将其列入南宋宫廷画家之一,但说法不一。可是不管如何,高宗、孝宗两朝对他的画十分重视,高宗赵构曾书毛诗三百篇,每篇均由马和之配图,可见他在当时画坛的地位。

        以谢稚柳先生识见之广,断定《平沙落雁图卷》纯出自马和之一派,可谓一语中的。

        2010年3月5日,吴南生先生慨然将属国家一级文物,价值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平沙落雁图卷》,无私捐赠,奉献社会。这是多么旷达的襟怀、高尚的品德!

                    (2016、1、6)

 http://s15/mw690/0031luPYgy6YnUk59Ho7e&690
1982年春,时任全国文物鉴定七人小组组长的谢稚柳避寒广州,获见此卷,认为:“其画派纯出南宋马和之,可谓登堂噬胾。马和之画南宋以来未见有接踵继武者,此图可谓仅见,独惜其人不为世所知,稽其画笔,为明以前之作,可概见也。”


http://s7/mw690/0031luPYgy6YnUk71VIc6&690

http://s3/mw690/0031luPYgy6YnUk8OQO52&690

http://s9/mw690/0031luPYgy6YnUkaSOkb8&690

http://s11/mw690/0031luPYgy6YnUkcuEOfa&690
这次游览南沙湿地公园,虽然没有坐船看鸟,却从展示的图片中看到红树林上空成群飞翔的大雁。我仿佛又看到童年时在家乡看到的雁阵,听到雁的鸣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