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2013-03-12 22:21:50)
标签:

杂谈

木棉花

陈恭尹

分类: 杂谈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今年3月5日是农历节气惊蛰,敝博发了《惊蛰赏木棉》一文,附了当天拍的木棉花等照片,引来深圳叶霜红君的评论。他写道:“红棉是广东常见的开花树木,红棉花是广州市市花。很少有高大乔木像红棉这样开着满树大朵大朵花朵的。红棉枝干高大伟岸,春天的红棉花如火般热烈,让人看了心潮澎湃,因此红棉树又叫英雄树,红棉花又叫英雄花。”又引用明末清初广东诗人陈恭尹《木棉花歌》曰:

    粤江二月三月天,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射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他与屈大均梁佩兰都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称岭南三大家。

    这首《木棉花歌》起句“粤江二月三月天,千树万树朱花开”,看似信手拈来,却意境开阔,如将岭南春天景色的大幕拉开,而木棉花独占无限风光。接着诗人通过比喻、铺陈、对比、拟人等手法,对木棉花进行多方面的刻画,从花型、颜色、气魄、精神等方面描摹,既丝丝入扣,又画龙点睛,点出它是“群芳主”,慨叹北人无路“望朱颜”,赞颂它“飞絮衣天下”的宽广情怀。至此,读者终于领会到诗人赞赏木棉花的深刻涵义,他是巧妙地把木棉花光焰夺目的红色与南明王朝的“朱”联系起来,以木棉花统率群芳暗喻南明王朝,以木棉花的英雄气质暗喻抗清志士。尤其“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两句,酣畅淋漓、浓墨重彩,将木棉树人格化,在诗人眼中,伟岸挺拔的木棉树就是英勇不屈的抗清志士的化身。诗人对木棉花的由衷赞誉,寄托着对南明王朝的深沉缅怀,寄托着对抗清英雄们的崇高敬意。

    要解读这首诗,不能离开诗人的身世。陈恭尹是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的儿子。

    从1644(顺治元年,甲申年)到1662年(顺治十八年)这18年间,历史上称南明时期。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北京的大明朝廷虽然覆亡,但是江南半壁江山仍然被明朝政权控制着,明室的后裔和遗臣,在南方先后建立了弘光帝(福王朱由崧)、隆武帝(唐王朱聿键)、永历帝(桂王朱由榔)三个朝廷,分别驻跸南京、福州、广东肇庆。其中弘光帝、隆武帝维持时间甚短,只有一两年时间就败亡;永历帝虽然坚持了15年时间,也节节败退,由广东退广西、再退云南,最后躲到缅甸境内。这个时期,面对正统的汉族王朝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外族侵略者步步紧逼,对于中国南方汉人来说,不唯山河破碎、身家难保,心灵也创巨痛深。300多年前元兵入侵的悲剧重演,国破家亡,含垢忍辱,被迫接受外族的统治。在这期间,有着抗击外来侵略传统的南中国,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外族入侵的斗争,出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如史可法、黄道周、张煌言、郑成功等等,都是彪炳史册的英雄志士。在广东,也出现了一批抗清志士,其中最为杰出的就是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史上被尊为“岭南三忠”。陈邦彦就是陈恭尹的父亲。

    这三个英雄人物都是在国破家亡之际挺身而起,捍卫南明朝廷,英勇抗击清军,最后都兵败慷慨受死。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以遗民身份终老。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身世之痛老而弥深。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这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崖门谒三忠祠》得到印证。

    《崖门谒三忠祠》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这首诗写诗人游新会崖门的三忠祠,凭吊古迹的感怀。这里是南宋末年抗元的古战场。也是在这里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宋帝昺走投无路,陆秀夫背着他投海殉国。诗人联想自己的遭遇和身世,心中涌起多少亡国之痛、黍离之悲?三忠祠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这也使他联想起包括他父亲在内的许许多多抗清英雄。背负这么深重的苦难,面对破碎的江山,使他“畏向苍苔读旧碑”。诗中的感情深挚沉郁,感人至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将这首咏怀之作和《木棉花歌》一起赏读,更能让我们体会三百多年前遗民诗人陈恭尹的诗风和情怀。

    有感于陈恭尹《木棉花歌》,昨天趁好天气又拍了一组木棉花照,又缀絮语于后,以公诸同好,并答叶霜红君之美意。                                    (2013、3、12)

 

 

 

http://s13/mw690/a500e116gd7bb22ad1f2c&690

 

 

http://s13/mw690/a500e116gd7bb076a413c&690

http://s1/mw690/a500e116g7bf91a763b30&690

http://s10/mw690/a500e116gd7bb09d81719&690

http://s12/mw690/a500e116gd7bb0ba00c7b&690

http://s5/mw690/a500e116gd7bb0d0c4164&690

http://s7/mw690/a500e116gd7bb0e739656&690

http://s7/mw690/a500e116gd7bb108a1246&690

http://s13/mw690/a500e116gd7bb1183df1c&690

http://s4/mw690/a500e116gd7bb12b26be3&690

http://s15/mw690/a500e116gd7bb13cad17e&690

http://s14/mw690/a500e116gd7bb14be57dd&690

http://s14/mw690/a500e116gd7bb161c9bbd&690

http://s15/mw690/a500e116gd7bb176c38ae&690

http://s5/mw690/a500e116gd7bb18b7c60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惊蛰赏红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