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散记

标签:
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杂谈 |
分类: 国内——大连 |
我祖籍大连市金州区,孩提时曾在祖母身边度过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祖母可不是一般的乡下“小脚女人”,当时日本还统治着东北,在日本私塾念了四年书,在村里算是一个“文化人”。加上她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于我童年印象中,祖母可谓“博古通今”。
现今的儿童多么幸福,上的是幼儿园、学前班,玩儿的是玩具,听的是安徒生童话,学的是外语。文革年代,我们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尿尿和泥”、“打纸牌”和“弹琉琉蛋儿”中度过。但祖母毕其所学,给了我很好的启蒙教育。
文学名著如三国、西游、水浒和红楼;伦理道德如三字经以及孔子、孟子的故事;历史地理等,她都能娓娓道来、诲人不倦。尤其家乡的人文景观——大黑山,在祖母给我讲的故事中经常提起。依稀记得,大黑山有几处著名的景观:“响泉消夏”的响水观、“朝阳霁雪”的朝阳寺、“山城夕照”的卑沙城、“南阁飞云”的胜水寺(观音阁),这里还来过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呢,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东,抵御外敌高句丽入侵,唐太宗曾在大黑山石鼓寺养病,后来世人为了纪念这位皇帝,故此又称唐王殿……关于大黑山的传说祖母讲的很多,可惜有些在我记忆中已模糊了,童年的我朦胧觉得大黑山一定会很神奇吧!?若能身临其境该有多好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年的我迷上了登山,时隔近四十年,我终于与“驴友”们登上了童年梦境里的大黑山。不同地点不同方位两次成功穿越大黑山山脊。
第一次是在2008年5月31日,早九点左右从大黑山南麓松岚村开始,爬上第一个山头——南高地用了一个小时,此段山坡陡峭,由于我们都选择羊肠小道甚至无现成的路行走,因此体力消耗较大,推进速度较慢,当然“头驴”的速度要比我们部分人快得多。
爬山开始后的一小时是最累的,只要你咬牙坚持、挺住,过了这段疲劳期,身体适应了以后会慢慢好起来。每攻下一个高地,都要修整一下,补充水分,但每次不能喝太多,否则引起腹胀影响爬山,整个过程每人大约需要2000毫升的水。除了矿泉水外,最好带些适合运动的饮料(含盐分、糖分的),因为爬山要出大量的汗,体内的盐分、糖分消耗较多,需适当、及时加以补充。驴友们还要装备登山鞋、登山杖、登山服(透气速干的)、毛巾、遮阳帽、手套等,还要配备登山包,以便携带食品、野外炊具、燃料(小罐装的液化气)和药品(抗蚊虫叮咬的及创可贴等),露营的还要带帐篷、睡袋。
简短休整后继续前行,途经古长城、雷达站、电视微波站至顶峰,大约用了两个多小时。一位驴友曾说:疲劳达到极点时,人都要崩溃了,发誓以后再也不爬了。但过后一次也没落下,可见爬山的吸引力和大黑山的魅力所在。
站在海拔663米的大黑山最高峰,真正体验到“山高人为峰”,极目环眺,辽南景色尽收眼底。心里悠然流出了诗情画意,于是连袭带篡作诗一首:
已然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极目连天舒,
景色无限好。
从巅峰沿下山路至“大食堂”,一块平坦的树荫地,因驴友常在此用餐,故称大食堂。餐后小憩,接下来要爬的是一段惊险刺激的山路—刀背儿,说是山路,其实是一条山脊,像刀背儿一样窄,北面是陡峭的万丈深渊,南面是嶙峋的岩石,未经专门训练的人只能在上面骑着爬行,否则因恐高心慌或山风劲吹会使人跌落悬崖。对人来说,手脚并用才叫爬,此时我才真正领会到登山为何又叫爬山,此时叫爬山更为贴切,同时不免为先人发明的措辞而赞叹!过了险隘刀背儿,剩下的路就不在话下了,大约下午四点四十分至山脚下,大连大学附近,全程由南向北,再由北向东耗时近八个钟头。
第二次穿越是在2009年5月3日,早八点半经杏林小区沿大黑山西南侧—凤凰山向上攀登,这一段坡度较大,由于有了第一次爬大黑上的经历,所以第二次再爬心里有底,但到达凤凰山顶,仍然觉得特别累,难以言状,甚至中途有几次想放弃,最终还是毅力战胜了疲劳,路无止境,唯有倦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登上凤凰山顶,用时约四十分钟。稍憩,继续从山脊前行,沿途可以看到点将台、卑沙城等景观,但只是从远处眺望。十一点到达响水观。响水观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庙,坐落在大黑山西北麓,人们惯称响水寺。响水寺建筑布局小巧玲珑,进入山门大殿左侧山崖下有一天然洞穴,进深40余米,泉水自洞中流出其声清脆如琴,故称 "瑶琴洞"。泉水经寺院墙上雕凿的龙口中流出,由下面荷花池中的天蟾接个正着。其水清澈,声如瀑,势如虹,未到寺院已能闻,故称"响水"。
从响水观出来,又爬了大大小小几座山头,将近一点左右,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大食堂。噢—!走了半程,虚脱了,好歹可以休息了;饿极了,终于可以用餐了。驴友们长吁了一口气,从背包中拿出防潮垫,懒散地躺在上面,甭提有多舒服了。这时“头驴”从冰袋中拿出了冰镇易拉罐啤酒,您猜怎么着?连平时打死也不喝、滴酒不沾的人都抢着喝,呷一口,透心儿凉,太惬意了,爽呆了!我敢打赌,此时你就是拿来琼浆玉液他也不会和你换,因为我也有同感。接着“尾驴”支上液化气炉,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呈现在你面前,“众驴”七手八脚打开金枪鱼、午餐肉罐头,剥开茶蛋、卤蛋,还有啤酒、可乐、矿泉水、寿司、面包、黄瓜、西红柿、香蕉和香梨等,简直是荤的素的,凉的热的,干的稀的、中餐日餐,应有尽有,咋样?够丰盛吧!(赶快加入吧,否则馋死你)一顿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不一会儿,杯盘狼藉。然后有一件事儿得办,那是必须的,即每位驴友要把垃圾打扫干净装方便袋放进背包中带下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通过午餐的消耗,每人的辎重差不多减少了三分之二,酒足饭饱(其实是七八分饱,不宜过饱),也休息好了,还等啥,继续赶路吧!此时我兀自窃笑,窥视前后的人确实像驴,吃饱了就得干活,各个撅着屁股汗流浃背,合着驴友的叫法就是搁这来的?(其实我知道驴友是旅友的谐音,大概是在网络上叫开的,在此调侃一下,哈哈!)
继续攀登一个小时,离电视微波站只有几十米,将要到主峰了。举目仰望,主峰的西北坡山路逶迤陡峭,好在此处漫山遍野开满了映山红(杜鹃花),仿佛你置身于花的海洋中,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令人叫绝。使你忘记炎热、疲劳,一鼓作气登上山顶。这里居然有卖冰棍儿和冰镇饮料的,当然价格是山下的四、五倍,见是一老者,考虑他把东西带到主峰不容易,没讲价就买了。山顶上人较多,大多是学生。有位中年男子见我们装备专业,主动搭讪,问下山的路怎么走,是否可以加入我们的队伍中?当然笑纳。
穿过第二高峰—雷达站,我们在一处阴凉地儿歇歇脚。中年人很健谈,说他带着妻子女儿,早晨从大连大学,经刀背儿过来的,因第一次爬大黑山,路不熟,只是从“大连穿越者”网上初步了解大黑山的概况。他还说女儿在读高二,学美术,尽管自己心脏做过“搭桥”手术,但为了磨炼女儿的意志,利用五一假期,与妻子一起带女儿爬山,可见做父亲的良苦用心。
继续下坡,他说跟不上了,我们劝他不要着急,慢慢走,远远跟在我们后面就可以了。
从西南到西北,从西北到中部,从中到南,经过八个半小时的行程,于五点钟又回到了出发地——杏林小区,至此,通过两次穿越,整整沿大黑山山脉转了一圈儿。
大黑山给人的印象是巍峨壮观、崎岖险峻、奇石怪树、庙杰地灵,称得上仙山琼阁。我喜欢登山,更喜欢登大黑山,大黑山的情结于我今生已挥之不去,并将激励我继续攀登一座座新的高峰……
由于以上是我早期写的文章,考虑到文章的完整性,不便于插图,只好把图片放到后面了!
由于我们夫妻俩是初次加入这个队伍里,领队简单介绍了本次行程以及注意事项。
临行前来个集体照。
体力不行,只好手脚并用。
下图我们的领队(组织者)身上背的大包至少50斤以上,据她自己说就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特意负重爬山!真是令人佩服!也令我这个男人汗颜!
马上就好到了凤凰山(大黑山主峰侧面一个山峰)的山顶了。
站在山巅,向东和东南眺望,工业区、居民区星罗棋布,尽收眼底。
向南眺望,便可看到开发区铜牛岭上 的“飞碟”式建筑,辨识度老高了!
这里是大黑山最陡峭的地方,壁立千仞,险峻无比。据说曾经有人在攀登此地不幸坠崖。
离大黑山的主峰越来越近了。
快到山顶的风很大,把我们每个人整的“风中凌乱”。
到了“大食堂”,该吃午饭了,邀请她俩一起用餐。从早晨爬到这里,一般都接近中午,是驴友们都习惯在此用餐,故称为“大食堂”。
非常搞笑、幽默,这哪里是“贪生怕死队”呀!分明是“体力毅力超强队”!
我们都有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携带着方便袋,将垃圾收拾好装进垃圾袋中带下山
,做一个真正的环保者。
回望大黑山主峰,这时的山峰更有层次感了,由墨绿颜色递级浅了、淡了下去,层次感分明。
过了刀背后下山的路就不在话下,好走多了!终于到了大连大学,
要分别了,合影留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