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各学段读写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 综述报告
(2016-10-08 10:36:23)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能说会道”,可是一旦落实到动笔上,立刻就显现出了“眼高手低”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由于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把握还不到位,使得对学生在读写结合方面的关注、指导较少,学生不能够有效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方法技巧,从而导致“不会写”;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方法技巧后,因为写作的次数太少、达不到有效巩固所学内容的效果,使得他们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写作知识技巧,从而导致学生“写不好”。
这样一来,我们平时的语文读写教学中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学生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会”。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们很难做到针对每个同学不同的知识漏洞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达不成目标。
同时,家长们或者因为文化水平达不到、无法辅导孩子学习;或者因为忙于工作生活压力,无力辅导孩子,使得家庭教育这方面几乎没有效果。
写作能力的欠缺会不仅会削弱我们的教学效果,而且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我们正身处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时代。以短小精悍著称的微课程越来越成为基于信息网络平台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微课程,时间短、质量高、针对性强,为学习者迅捷地掌握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和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微课程以短、小、精、趣为特征,将课堂的知识点浓缩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其囊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节假日的自主学习,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学习困难生的辅导等各个方面,因而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热门话题。
同时,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几乎人人普及。只要我们稍加练习,保证拍摄效果,用手机来拍摄5分钟以内的微课视频是很方便的,而且随时可以上传到学校、家长资源平台(如:QQ群)中去,从而方便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辅导——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悄然发生改变,会逐渐融合到信息科技的潮流之中去。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微课:微课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2.读写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简称,两者经纬交织为布,水乳交融为奶,因此应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决定了写作。
3.有效运用:教师应该正确合理的运用微课将学生的读写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微课形式,研究小学低(一二年级)段、中(三四年级)段、高(五六年级)段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读写教学方面有效运用的问题。因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来进行:
(1)低段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微课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进而学习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的遣词造句的综合学习及运用能力;
(2)中段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微课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片段的仿写、练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高段主要研究通过微课指导的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指导学生针对教材中具有典型性意义、特点段落进行仿写、练笔等活动,更侧重于对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二)研究方法步骤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1月至3月10日):明确课题组成员研究学段及研究内容。
1.明确任务分工:
负责:任建春:全程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工作。
低段:吴晨晨;研究内容:由字组词-再用词来说话、写句。
中段:张莹银;研究内容:结合教材知识点(重难点)及学情进行50-150字左右的仿写。
高段:汪
2.本阶段主要工作:
(1)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基本思路框架的构建,相关资料的学习整理,并提出立项申请,最终有幸批准立项;
(2)为了便于研究,课题组成员设计、制作了“微课设计脚本”表格,并进行了第一批微课录制的前期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2016年3月11日-9月20日):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课题组各人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实践、反思和改进。在此过程中,各人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教参,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尤其注意结合自己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实践。同时,在关注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热点易错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微课拍摄及使用活动,确保把研究落到实处。
另外,在平时的研究实践中,我们还注意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能够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和解决,注意保存各种研究实践资料,注重过程性研究。
鉴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层次性,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一直保持低、中、高学段分别对待并同时进行的研究方法。具体进程如下:
第一步:低、中、高学段三位负责人在课题申请伊始便开展调查,充分了解了不同学校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的读写状况。调查到学生的读写途径以及在读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类型,并在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后,低、中、高学段三位负责人已根据相关要素设计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第二步:低、中、高学段三位负责人结合自己所负责的学段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了对教参、教材的认真研读,充分把握了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重点结合自己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实践,完成微课录制前期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工作,设计好微课脚本,做好微课录制的所有准备工作。
第三步:在关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热点易错问题,开展了相应的微课拍摄及试用实践活动。其中具体的研究活动如下:
(一)2016年3月17日,完成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课后小练笔仿写微课的录制工作。
(1)师解读《白杨》一课的重点段落,强调知识点:哪儿……哪儿……、不管……总是……;
(2)师出示例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3)学生动笔,完成练笔。
(二)2016年3月18日,完成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荷花》课后小练笔仿写微课的录制工作。
(1)师解读《荷花》一课的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并重点指导
知识点1写作手法:总分;
知识点2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
知识点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2)师出示例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3)学生动笔,完成练笔。
(三)2016年3月30日,完成了低段字-词-句训练微课的录制工作。
(1)师通过“加一加”的识字方法,指导学习生字“才”-“材”;
(2)师生合作,完成生字的遣词造句;
(3)学生模仿学习,运用以上的识字方法学习新字。
(四)2016年6月15-21日,完成了第二批微课《太阳》《语文园地五-读读认认》的微课录制工作。
第四步:进行微课同步推出试用实践活动。
在陆续完成微课的录制工作后,三个学段的实验教师就将所录制的微课上传
到所在班级的家长QQ群中,同时在家长微信群也进行了通知,要求家长及时让学生观看,并按照要求完成练习。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收集、批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期半个月的微课录制、剪辑及实践试用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从开始的选题,到对选定题目的教法研讨,再到微课视频的反复录制,都是精心准备,认真完成。最后到研究成果的推广,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肯定以及同行们的认可。
第五步:根据第一批、第二批微课成果的研究实践情况,课题组成员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共同讨论研究,及时反思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并集思广益,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进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同时,保存了各种研究实践资料,重视过程性研究。
第三阶段(2016年9月21-24日):课题总结阶段。
本阶段,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成果,并收集整理各种研究中产生的原始资料及阶段性研究,最终形成总结性研究报告,完成小课题的结题及资料上传等工作。
第四阶段(2016年10月份开始):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再完善。
我们会将这一年的研究成果在学校新学年的工作中进行普及推广,鼓励全体教师借鉴、吸收本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逐步运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来。同时不断完善此项教研成果,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
同时,我们会更加注意对各学科、各年级的微课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会将其推送到我校官网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家长们使用,使得这项研究能够更好地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通过研究实验发现,课题组成员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准确而深入,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更大地激发了三位参与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对教参、教材的重视程度与解读热情;
2.参与课题研究的试验班级学生对于“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兴趣浓厚,态度积极。不仅优等生巩固了重难点知识,并对学困生扫除学习障碍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不仅强化了重点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新型方法,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
3.学生家长的配合度提高。相比传统的家校沟通,“微课”教学不仅有学习时间不受限的好处,更解放了一部分家长。对于部分因为文化水平达不到或者忙于工作生活压力,从而无力辅导孩子的家长。“微课”不仅是其“良师”,更成为家长们的“益友”。
4.对于同是教学一线的其他教师同行们,在观看本课题的“微课”视频后,表示对“微课”不再陌生,不再恐惧,感觉“微课”不再像传说中那么神秘和复杂,而是很实用,也容易操作,容易上手,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学和课余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教学很有帮助,提高了大家在教学中开展“微课”录制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鉴于“微课”教学简短性的特点,对于重点的剖析时间受限,只能用及其简短的语言概括出重难点,缺乏师生共同探讨从而得出重难点的形成过程,指导性较强,师生交互环节较少;
2.鉴于“微课”单向性的特点,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根据学习程度展开后续教学;其次,教师无法适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家长不够配合,落实情况不好的话,恐学习过程有流于形式之嫌。
3.尽管“微课”使用方便,但不乏有部分家长不够重视,或者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完成“微课”教学的播放、支持工作。
1.合理选择“微课”的切入点,尽可能考虑到学生会出现的疑问,并在录制过程中进行大胆创新,可尝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
2.对于教师无法根据学情开展后续教学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务必做到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已知程度,从而更好发挥“微课”的作用。教师无法适时监测学生学习过程这一问题,应着力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家长监测学习过程,避免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同时,也可将学习任务作为检测项,及时检测“微课”知识点,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及时掌握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微课”视频、是否起到了巩固或者提高的作用。
3.积极推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微课”的认识度,让更多的家长、更多的同行接受“微课”,重视“微课”,从而发挥“微课”的真正作用,真正指导学生巩固复习,最终为学生答疑解难。
【参考文献】
1.《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魏忠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余文森、刘冬岩 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
3.《微课录制实例教程》/方其桂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5;
4.《小学语文片段教学指南》/肖俊宇 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5;
5.微课相关网上资料网址:http://baike.so.com/doc/5395202-563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