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各学段读写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中期报告
(2016-04-21 14:47:55)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立项号 |
2015XKT-XXYW104 |
课题名称 |
微课在小学语文各学段读写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 |
负责人 |
任建春 |
负责人 所在单位 |
西安市未央区长乐第二小学 |
课 题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领域的网络信息化也同样备受关注。其中,以短小精悍著称的微课程越来越成为基于信息网络平台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微课程,时间短、质量高、针对性强,为学习者迅捷地掌握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于2015年年底,申请了这个市级小课题进行研究。截止目前,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具体如下: 一、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1.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主要通过微课形式,研究小学低(一二年级)段、中(三四年级)段、高(五六年级)段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读写教学方面有效运用的问题。因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来进行: (1)低段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微课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进而学习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的遣词造句的综合学习及运用能力; (2)中段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微课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片段的仿写、练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高段主要研究通过微课指导的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指导学生针对教材中具有典型性意义、特点段落进行仿写、练笔等活动,更侧重于对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3.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一方面希望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没听懂或知识方法遗漏问题,通过观看微课,达到查漏补缺以及复习巩固的效果;另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便捷的示范,丰富教学方式手段,提高学生、家长、同行、社会对“微课”这一教学形式的了解与重视程度,丰富课程资源。 二、截止目前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1. 2016年1月至3月10日: (1)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基本思路框架的构建,相关资料的学习整理,并提出立项申请,最终有幸批准立项; (2)为了便于研究,课题组成员设计、制作了“微课设计脚本”表格,并进行了第一批微课录制的前期研讨活动; 2. 2016年3月11日——4月15日: 鉴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层次性,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一直保持低、中、高学段分别对待并同时进行的研究方法。具体进程如下: 第一步:低、中、高学段三位负责人在课题申请伊始便开展调查,充分了解了不同学校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的读写状况。调查到学生的读写途径以及在读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类型,并在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后,低、中、高学段三位负责人已根据相关要素设计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第二步:低、中、高学段三位负责人结合自己所负责的学段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了对教参、教材的认真研读,充分把握了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重点结合自己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实践,完成微课录制前期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工作,设计好微课脚本,做好微课录制的所有准备工作。 第三步:在关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热点易错问题,开展了相应的微课拍摄及试用实践活动。其中具体的研究活动如下: (一)2016年3月17日,完成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课后小练笔仿写微课的录制工作。 (1)师解读《白杨》一课的重点段落,强调知识点:哪儿……哪儿……、不管……总是……; (2)师出示例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3)学生动笔,完成练笔。 (二)2016年3月18日,完成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荷花》课后小练笔仿写微课的录制工作。 (1)师解读《荷花》一课的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并重点指导 知识点1写作手法:总分; 知识点2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 知识点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2)师出示例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3)学生动笔,完成练笔。 (三)2016年3月30日,完成了低段字-词-句训练微课的录制工作。 (1)师通过“加一加”的识字方法,指导学习生字“才”-“材”;
(2)师生合作,完成生字的遣词造句; (3)学生模仿学习,运用以上的识字方法学习新字。 第四步:进行微课同步推出试用实践活动。 在陆续完成微课的录制工作后,三个学段的实验教师就将所录制的微课上传 到所在班级的家长QQ群中,同时在家长微信群也进行了通知,要求家长及时让学生观看,并按照要求完成练习。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收集、批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期半个月的微课录制、剪辑及实践试用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从开始的选题,到对选定题目的教法研讨,再到微课视频的反复录制,都是精心准备,认真完成。最后到研究成果的推广,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肯定以及同行们的认可。 第五步:根据第一批微课成果的研究实践情况,课题组成员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共同讨论研究,及时反思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并集思广益,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然后进行第二批微课的制作研究活动。同时,保存了各种研究实践资料,重视过程性研究。 3. 2016年4月18日-20日,完成本课题的中期研究报告。 (1)通过研究实验发现,课题组成员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而深入,尤其是提高了三位负责人对教参、教材的重视程度与解读热情; (2)学生对于“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兴趣浓厚,态度积极。不仅优等生巩固了重难点知识,并对学困生扫除学习障碍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不仅强化了重点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新型方法,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主性和参与度; (3)学生家长的配合度提高。相比传统的家校沟通,“微课”教学不仅有学习时间不受限的好处,更解放了一部分家长。对于部分因为文化水平达不到或者忙于工作生活压力,从而无力辅导孩子的家长。“微课”不仅是其“良师”,更成为家长们的“益友”。 (4)对于同是教学一线的其他教师同行们,在观看本课题的“微课”视频后,表示对“微课”不再陌生,不再恐惧,更有在教学中开展“微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收获颇丰。 |
||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
虽说截止研究中期,各个负责人收获不少,积极性高涨,但是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目前研究进程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1.鉴于“微课”教学简短性的特点,对于重点的剖析时间受限,只能用及其简短的语言概括出重难点,缺乏师生共同探讨从而得出重难点的形成过程,指导性较强,师生交互环节较少; 2.鉴于“微课”单向性的特点,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根据学习程度展开后续教学;其次,教师无法适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家长不够配合,落实情况不好的话,恐学习过程有流于形式之嫌。 3.尽管“微课”使用方便,但不乏有部分家长不够重视,或者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完成“微课”教学的播放、支持工作。 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在研究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将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1.合理选择“微课”的切入点,尽可能考虑到学生会出现的疑问,并在录制过程中进行大胆创新,可尝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 2.对于教师无法根据学情开展后续教学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务必做到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本知识点的已知程度,从而更好发挥“微课”的作用。教师无法适时监测学生学习过程这一问题,应着力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家长监测学习过程,避免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同时,也可将学习任务作为检测项,及时检测“微课”知识点,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及时掌握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微课”视频、是否起到了巩固或者提高的作用。 3.积极推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微课”的认识度,让更多的家长、更多的同行接受“微课”,重视“微课”,从而发挥“微课”的真正作用,真正指导学生巩固复习,最终为学生答疑解难。 |
||
能否按期结题 |
能 |
||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
(此栏请课题负责人填写指导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意见)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4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