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2013-04-11 09:37:40)
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是养育我们精神的宝藏,虽历经千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呼之欲出的生命,它汩汩流淌的血脉,它熠熠不朽的魂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在后面附录了7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古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探究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我特选五年级第六单元主体课文“古诗二首”作为例案,确立的研究目标是“探究小学高段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与两位执教老师就单元主题、教材、教学设计进行的反复研讨,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这个模式既要体现“诗意的诗词,诗意的求解”,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又要便于学生操作和自学,让学生学会读诗,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设计理念上我们决定打破以往古诗词教学“教师讲解,学生抄记,最后硬背”的格局,紧扣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重视感悟探究。以下是我们探究的阶段性梳理和总结。
一、课前有备“预”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这些都说明预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性。古典诗词语言含蓄、凝练,不比现代文的直白,加之写作时代久远,写的是古代的事,寄寓的是古人的情,因此课前的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古典诗词特点,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究,我们认为预习可采用以下方法:(1)“解题法”:就是从理解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 (2)“链接作者、背景资料法”: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资源与学案》等书籍,可利用网络检索来完成。(3)“查词法”:对古诗中的关键词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查阅、理解、推敲、咀嚼。(4)“类比法”:把同一作者的不同古诗,不同作者的相同体裁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本次研讨活动中,来自大王的刘娟老师和来自玉蝉的张茹老师就《秋浦歌》和《悯农》这两首古诗都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了预习的具体要求,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开篇充分“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诠释。“读”也是历经千年而生命力不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古典诗词具有“温柔敦厚”之美,大多讲究押韵,句句押或隔句押。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琅琅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去感悟古诗词的音乐美,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研课中大刘娟和张茹两位教师在“读”这个环节更是精心构思,潜心布局。通过自读、范读、个人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划节奏读、带动作读等丰富的方式,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准了字音、抑扬顿挫地读准了节奏、饶有兴味地读出了语气和语势。学生在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诗文的感知,激发了深层次学习的热情。
三、诗意大致“解”
为了摒弃古诗教学“字字落实”,进行翻译的教法,真正体现“诗意的诗词,诗意的求解”,我们把小学高段了解诗文内容这一环节的目标定位为大致、粗略的“解”。在设计和执教中,两位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导引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解。比如张茹老师采用让学生结合预习、结合注解、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先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句子的意思,最后整体描述一下诗文大意。而刘娟老师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考虑到每一位作者在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她还设置了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在体验中用对话去解释诗意。学习《秋浦歌》,她设置了这样的情景:“被流放秋浦内心苦闷、惆怅的李白,晚上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远远的他看见
四、诗情细细“品”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古诗词更是胜在意境。引导学生去细读、体悟古诗词的意境,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研磨的两节课中刘娟老师侧重于“品词析句”法来突破难点,而张茹老师则采用“想象、联想法”来披文入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则是诗歌的灵魂,是体现诗情的关键所在。如李白《秋浦歌》中“赧郎明月夜”里的“赧郎”、“明”,“歌曲动寒川” 里的“动”,在教学中,刘娟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并体会这些“诗眼”,进行拓展和联想,由点及面地、循序渐进地领悟作者心中那丰富的情意。
学生们往往因见识和积累的限制,对诗词的意境体会得不够深入,说得也不够详细。张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古诗词诗画不分家的特点,着重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五、诗文朗朗“背”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大量地背诵古诗是继承这笔财富的好办法。背诵得越多,获益就越大。大量地背诵古诗.可以使学生产生语感,从而揣摩出古诗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所以我们把当堂背诵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一个环节来对待。虽然背诵是枯燥、恼人的事,但是有了前面的朗读、理解、感悟的铺垫,已经把背诵化难为易了,此时的背诵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两位老师执教的课堂上,我们也真切的看到,学生背得很轻松、很熟练。
六、课后多方“拓”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毕业生在毕业时至少要会背诵150首古诗文。”它启示了我们:古诗词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拓展环节应该是古诗词课堂教学袅袅不尽的余音。
两位老师在课尾分别引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如下拓展:(1)拓展两位作者的其他同题诗词作品。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会就同一个题目写下一组诗,这些组诗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好材料。如李白的《秋浦歌》就有17首,李绅的《悯农》有两首,其他的可以让学生略读自学。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2)围绕主题进行拓展。面对同一轮明月,多少诗人写下了相同的心中情,这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我们的古典诗词宝库里比比皆是,非常有利于教师能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同构拓展。 比如学了李绅的《悯农》,我们会自然的想到宋代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让学生把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边读边比较:他们的异同之处是什么?像这种将内容相似、格调相同的不同作者的诗词联系起来,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数量上成倍地增长,加强学生对祖国古诗词的心思感受,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触类旁通,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寻求诗意美的栖居,鉴赏古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不懈的追求。在以上“预、读、解、品、背、拓”的教学模式下,诵读始终是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的指引下,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能力,理解的能力,想象和感悟的能力,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高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