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永《雨霖铃》赏析

(2014-04-30 17:42:40)
标签:

文字

客城

春日

闲情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多情之人,更是写情高手。

上阕起笔即用“寒蝉”意象,看似绘物,实则写声。秋蝉不同于夏蝉之长鸣欢叫,而是啼得短促,时断时续;也不同于夏蝉之群鸣,此起彼伏而热闹非凡,而是偶尔一只三两声。故“凄切”二字,作者移情于物,或为听者主观感受,已见落寞凄凉。可以说“未成曲调先有情”,四字就营造出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深秋氛围,为离别定下哀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引出人物活动。长亭是古代建在路边供行人歇脚的亭子,类似于今天的“候车亭”,也是古人饯行之所。五里称短亭,十里称长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通常送至长亭,不得不分手。何况天色已“晚”,去者行色匆匆,送者归途遥遥,怎能长久滞留? “长亭”既点明饯别之地点,也是触目惊心的分手之标志。“晚”字既交待离别时间,也以时近黄昏,暗示“不可久留”的惆怅,以暮色苍茫烘托黯然神伤。

行笔至此,离愁已浓。作者更以天气来渲染。俗话说“人不留客天留客”,“骤雨”或可阻行程,便留得一宿欢聚;可这雨偏偏“歇”了,正所谓“客欲留时雨又停”。这停留的希望与失望,尽显波澜起伏。去意难留,这雨不过徒添了几分寒意,人怨天而天不语。

这前两句,写蝉,写亭,写“晚”,写“雨”,人物还在字后,离愁已上心头,堪称“未见其人,先感其愁”。然后写人物活动之“帐饮”,虽面对美酒佳肴,而想到分手告别,哪有什么心情吃喝?“无绪”“留恋”,直抒胸臆。恋恋不舍之时,偏又遇到那不知趣的船夫,担心天色已晚,催着赶紧出发。船夫只管按时开船,计程行路,也算尽其职责,哪管儿女情长?作者正是借“无故”埋怨“冷漠”的船夫,对比突出重情重义的主人公之依依不舍。

骤雨已霁,暮色渐浓,酒已三巡,舟子催发……还有什么借口多作停留?于是描写告别场面。“执手相看泪眼”,纵有千言万语,一时“无语凝噎”。情到深处,何须多言?何能多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短暂的沉默,把双方的眷恋不舍、欲诉不能,描绘得如在眼前,而将离愁别恨,增到了极点。

一般人写离别,可能会接着写走的一步三回头,送的撕心裂肺,边哭喊边追赶。但作者跳出旧套,只写别后的设想。“念去去”,即想到渐行渐远,“千里烟波”,纵然相望,只见“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作者以空间距离的不断拉大,转入下阕。

然后换一个角度,以离别时间的不断增长,以增强别后相思之苦。首先漫溯历史,多情之人自古以来都为离别而感伤,作者将主人公这个“点”融入茫茫历史、芸芸众生这个“面”,着眼于人类“伤离别”的共性;笔锋一转,“更那堪”又将“点”从“面”中提出,与众不同在于别在“冷落清秋节”。凄清冷落的秋天,本来就让人伤感,何况是离别?这如同在伤口上再撒盐,伤中更痛,痛彻心扉。

行笔于此,看似愁情无以复加。然作者又进一层,设问“今宵清醒何处”。今夜还能借了几分醉意,麻醉离别伤痛,那明天醒来又会如何?舟泊“杨柳岸”,本该是美好的停歇,可这场景,与昨晚送别场景,何其相似?似曾相识的景象,不禁“睹物思人”。但物似而人非,唯有“晓风”寒气逼人,“残月”独自西沉?杨柳春风、花好月圆的昔日欢快,只成了美好的回忆和痛苦的回味。

作者不止于此,更是一波三折,层层叠浪。想象来年春暖花开、秋高气爽,仍有“良辰美景”,可惜伊人不在,又有什么心情陶醉?结尾再直抒其情,即使千思念万怀想,无人诉说,独自寂寞。这无法排遣的情思,怎一个“愁”字了的?

柳永此词,或描景、写人、叙事抒情,或直接抒情,都紧扣离愁;或以哀景见愁,或以美景衬愁,情景相生;或由眼前之别,设想离后之状,虚实结合,令人浮想联翩。离别前后,行程渐远,由古而今,由今宵而明晓,由明晓而来年,时空结合,层层递推,情感一浪高过一浪。

更巧妙的是,作者不明写谁送谁走。男女双方都可以“听蝉怨雨,帐饮无绪,恼舟子催发,看泪眼执手,想别后孤苦……”这就不是某一人的单相思之愁苦,而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悲剧。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一时离别,两处相思”,真叫人肝肠寸断。

 

2014430夕草于眠花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