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胎死腹中是凶兆

(2012-09-29 07:58:19)
标签:

文字

风雨

动物

预兆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读何其芳《雨前》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或可从动物对自然变化的反应,窥见一斑。

比如暴风雨将至,像何其芳那样期待或像小孩子那样恐慌,都是可笑的。

燕子高飞,蜻蜓低舞,鱼儿戏水……我们常常以人度物,臆想它们是对风雨的呼唤或恐惧。其实,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在天地之间,就如胎儿在母亲之腹。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胎儿的相应感受。燕子未必不是见了狂风而呼儿唤女,蜻蜓未必不是寻找荷叶来遮风避雨,鱼儿可能觉得水下闷热缺氧,呼吸困难,挣扎于水面,渴望像蜻蜓或燕子那样寻找生路。

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永远处在利我的立场。因此,动物的反应,也就成为某些灾难的“征兆”,提醒自己未雨绸缪。比如地震之前,牲畜狂躁,蛇虫出洞,老鼠乱蹿……这是地底下的剧变已经开始,或许它们深居地下或紧贴地面,而且没有人类那么多的事情要处心积虑,所以能够凭本能感觉到母亲不正常的胎动,预知危险发生。

其实,我们即使看到这些反常现象,随之着急,也往往束手无策或御之不及,除非灾难并不严重。这就好比母亲猛然坐下与跌下楼梯,后果轻重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让胎儿虚惊一场,后者可能造成胎死腹中。

我历来想,人类自诩“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为何灾难到来,却要凭借其它低等动物“预报提醒”?按理说,人类应该先知先觉,带着禽兽回避灾难。难道可以说“人类禽兽不如”?如果与那些虾子麻鲇相比,你觉得有辱人类的尊严,那么,就拿人与人比吧!有没有天文专家?有没有地理专家?有没有气象监测?有没有灾情预警?……有的,肯定有的!但这些起到什么作用?

古时候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现在更有成千上万的专家在忙碌,连一场暴风雨都无法较准确的预报,及时防范,更不要说火山、地震、海啸……你也许会替他们不平,说“自然之道深邃无穷,人类的认识多么肤浅”,这就对了。可为什么他们似乎掌握了宇宙规律,不仅以科技上天入地为荣,而且以开发破坏生态为能?

这就好比胎儿在腹中张牙舞爪,拳打脚踢,耀武扬威……这样的婴儿生下来,母亲不把它掐死,恐怕不足以平息怀胎之痛。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纯属虚构。当今那些乱性之人刮宫打胎弃婴勒儿,并不鲜闻。难道真是胎儿踢痛了她们的肚子?

我不想扯得太远。只是想起儿时夏天的早晨,看到蚯蚓在路间枯沙里翻滚——大人们就说:蚯蚓在滚泥,大雨来得急。这种预告十回九准。因此我说有些专家还比不上一条蚯蚓,绝非小看自己的同类。

但我一直在思考,蚯蚓为什么要滚泥?难道和鱼儿一样,觉得它们的地下隧道缺少氧气?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蚯蚓仓皇出逃?而且,清晨山间的空气,清新迷人。难道是天干地燥,它们啃不动泥巴,推荐或派遣一名少女,出来向老天献一场祈雨的圣舞?果真如此,那该是一个悲壮的场面,如《西门豹治邺》所描述的生祭河神一样。蚯蚓湿漉漉的身体,很快被泥沙裹满,连它的嘴都被黄土封住,断不能再歌功颂德或嘲讽无知。这种一半祈祷一半挣扎的舞蹈,顶多持续几分钟,它就气绝身亡。

蚯蚓的尸体不会被太阳晒成木乃伊,名垂千古。因为有蚂蚁这群团结的强盗,一早出来,就捡到这个庞然大物,而且不费一枪一弹,也不必背负明火执仗的罪名,所以兴高采烈地抬起他们的猎物,敲锣打鼓,凯旋归去。也许回到了阴暗的地穴,那条蚯蚓以为回到了老家,灵魂起死回生,以传上天神秘的信号:暴风雨就要来了!于是蚂蚁们匆匆忙忙地衔泥封洞,以免水淹京城;父老乡亲看到蚂蚁的忙乱,也得到启示,赶紧抢收庄稼或修缮草庐……

后来,我读到庄子的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那时我很奇怪:一条鱼,何以像蚯蚓那样跑到路上,翻滚于泥沙?

读到新闻,听说江河湖海中的鱼类莫名其妙地爬上岸来,死状惨烈,我才明白它们并非缺少水,而是缺少希望。他们向上苍的祈祷,或者向人类的预报,也就不言而喻……

我坚信,植物更容易感知天地的胎动。只是它们既不能言传,更无法逃避。但它们既不惊慌,更不绝望。因为它们虽然极弱,可是在任何灾难中,既容易伤亡惨重,更容易恢复生机。

 

2012年9月29日晨于眠花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怕污国徽
后一篇:漫品石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