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区域活动观摩中幼儿美工区活动的思索

(2016-05-11 09:23:16)
分类: 课题成果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区域活动观摩中幼儿美工区活动的思索

  临潼区幼儿园   王小华(小)

一、我的发现

一连参加了三个班的区角活动观摩。每个班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着不同层次与程度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重点观察了每个班的美工区的活动情况。具体如下:

中一班的美工区孩子们从进区到自主操作以及材料的选择完全是自主自由的,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涂色有的捏泡泡泥,有的自由绘画,孩子们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整个区角活动孩子们兴奋而快乐。我一直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跟着他们,美工区的一个孩子在拆泡泡泥的时候,第一次自己没有拆开,他有些沮丧,我本想帮他的,但迟疑了一会,孩子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并沉浸在自己克服了困难的喜悦中,还不时的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同伴。这让我感到在孩子自主的活动中要给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时间,当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掉困难时他们心中的满足感远远大于接受帮助。我在想在短暂的区角活动中老师只需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材料然后然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给孩子最宽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发挥,在活动中他们会自发的与同伴去解决问题。所以请老师放开那永远都放不开的手,让孩子在自主自的活动中自由发展。

中二班的美工区让我看到了另一面,一开始老师便向孩子们介绍了区角的材料,功能,以及操作方法,中二班的孩子进入美工区后迅速的找准了自己想要的材料然后专注的开始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各自的活动项目之后能熟练的使用材料,并减少了频繁换材料的次数,每个孩子都是有目的性的操作,捏橡皮泥的,剪纸的,装饰瓶子的,自由绘画的。。。。。。孩子们依然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较中一班的孩子中二班的活动更有目的性。我想老师在区角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是因此而体现的吗?

我观察到一个孩子在专注的绘画。熟练而迅速,当他快速的完成一幅画满意的欣赏时,我看到他的画面用成人的眼光来说是有些凌乱的,当我问他画的什么的时,他像打开了话匣子似的开始给我讲解的画,我画的是我和我爸爸,爸爸是个臭爸爸,爸爸的袜子很臭。。。。。。

当时的情景让我想起一句话,孩子的画是用来听得,而不是用来看的,那么老师们该在什么时候介入给孩子以最需要最恰当的引导呢?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到了中三班,孩子们进区,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影响了整个活动。活动开始宋老师看到去区角拿剪刀的孩子挺多,便将盛剪刀的盒子放在孩子们围坐的桌子中间顺手拿来了彩纸,孩子们立即围坐桌前开始剪纸活动,后续进区的孩子也不假思索的跟着一起玩开了剪纸,孩子的从众心里让本次活动清一色的开始玩剪纸,一开始一个孩子剪纸条,所有的孩子也给这一起剪纸条,大家频繁换剪刀,换彩纸,剪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纸条,似乎孩子已经玩得很无趣了,开始乱剪一些小碎片。。。。。。突然有个孩子放下剪刀说我不剪了,没意思,他开始放下剪刀拨弄自己剪下的碎纸,他惊奇的发现,自己剪了一把梳子,一个三角形,一个月亮一座小山。。。。。。于是他又拿起剪刀,他想他还应该再剪一个圆形一些小草。。。。。直到音乐响起,他还在忙碌着没有离开的意思。

二、我的思考

这让我想到皮亚杰提出的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就是说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材料应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要玩的想法,并会拿起那些材料摆弄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也会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摆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认真观察,进行尝试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同时又提高了幼儿动手能力。

中三班的美工区老师一个无意识的动作,让孩子误以为这次活动只有一种材料,孩子却将这种材料玩出了自己的花样,从机械的从众模仿到无趣再到自己发现乐趣并乐此不疲。。。。

三个班的活动让我思索万千,给孩子最大化的自由,孩子却频繁的更换材料,达不到深入探究的目的,给孩子介绍了材料的操作和使用让孩子有了目的性,却局限了孩子的思维,他们只是在重复学过的动作,给孩子局限的材料,孩子的活动单一,局限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们却在单一的材料中找到了新的玩法。。。。。

四、提出问题

怎样的材料投放即能最大化的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又能让孩子有目的的去创造,并深入探究,也就是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师该何时介入?怎样做到引领,推动而在不干扰幼儿思维的情况下带动孩子,让孩子的思维充分打开。我想区角活动的开展会给我们找到答案,区角活动中我们应真正低身投入,以孩子的视角参与到孩子中,与他们一起玩,一起学,一起成长。。。。。。

区域活动给了我们走进幼儿心灵的机会,聆听幼儿心灵的声音,走进幼儿的视角,看到了孩子的伟大与可爱!与他们一起玩,一起学,一起成长。。。。。。

我的

五、我的启示与想法:

(一)提供丰富的、适于幼儿兴趣、利于幼儿发展的活动材料。

充分丰富的材料是实现游戏化与自主化的必要物质条件。幼儿只有在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1.材料提供的目的性。

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是区角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材料提供的兴趣性。

兴趣是幼儿自主性参与活动,获得快乐的前提。老师们在为幼儿提供美工区材料时除了常见的纸张、画笔、彩泥、废旧材料等,还要根据幼儿们的兴趣需要提供了一些新颖独特的材料,如:胶泥、彩卡纸、蜡版纸、钩针、毛线、编中国结用的绳子、穿手链用的珠子、钩书包用的网子……这些能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与创作欲望的材料。

3.材料提供的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可以认为首先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班级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幼儿好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时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活动使用,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4. 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如中班幼儿有一个剪纸条的内容,我们提供的是学习使用剪刀的相关材料彩纸,就预先为幼儿画上较宽的直线、较窄的直线和曲线等几种不同的线条,使幼儿在随意的自由剪之后,能够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提高操作水平。使同一种材料有不同的难度差异,能够适应不同能力层面的幼儿的需要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应能够随着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材料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能够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在自身的发展上不断有提高的作用。

     (二)恰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在活动区教学中,幼儿通过与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这样说来,教师是否就可有可无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在区角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在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

1.  适度引导。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以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即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环境、操作环境,发现并解决环境中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再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适时指导.

在充分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产生需要或求助时,再指导。

3.及时调整。

  教师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评价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材料,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的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

教师在指导美工区活动时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学与美工活动的优化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美术活动的游戏化、自主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