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心得体会

(2013-06-06 13:55:36)
分类: 读书心得

暑假一好友送我两本书,空闲时间翻阅了一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原以为书中只是简单枯燥的说理,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与其他教育书不同,为了帮你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它用了好多种丰富又有趣的形式,有很多实例,除了文字,还有的以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各种练习题,让你在实际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每章节末尾作者还总结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小故事,另外还配有作业题,让人读起来很生动,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初看这本书觉得本书所呈现的亲子沟通很好,细细品味之后发现这种沟通其实适用于任何一种人际沟通,下面是我的一些摘记。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需要。“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我看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床上有一块湿毛巾。”

2.)提示。“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

3.)用简单的词语表示。“毛巾!

4.)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

5.)写便条。(贴在毛巾架上)请把我放回原处晾干。谢谢!

3.代替惩罚的方法。

1)明确表达清晰不同意的立场。“我的新锯被仍在外面,都被雨淋得生锈了,我太生气了!

2)表明你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被借走了以后,能完好无损地归还!

3)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现在需要用钢丝球使劲把上面的锈蹭掉。”

4)提供选择。“你要么借我的工具及时归还,要么以后再也不能借。你来决定。”

5)采取行动。孩子:爸爸,你的工具箱锁上了!爸爸:没错。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里,还能在哪儿找到。

6)解决问题。“我们想个办法,既能让你继续用,又能让我用的时候也能找到。”

4.鼓励孩子独立。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2)尊重孩子的努力。“瓶子不容易打开。有时候,用勺子撬开一边可能会有用。”

3)不用太多问题。“我回来了!

4)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我觉得可以去问问水族店老板。”

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你想试试主角,这会是个不错的经历。”

当我的孩子碰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会鼓励她去查字典,上网查找,问她的老师,而不光是我们,孩子的爸爸妈妈。

5.赞赏孩子的方法——用描述来代替评论。

1)描述你所看见的。“地板很干净,床很平整,书都被整齐的放在书架上。”

2)描述你的感受。“走进这件屋子,感觉很舒服。”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你把笔都分类,彩笔、钢笔都放在不同的盒子里。这就做‘有条理’。”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你从3岁开始玩这个玩具,现在看起来还和新的一样。”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相看自己。“沙瑞,你能用改锥把抽屉的把手弄紧吗?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虽然打针的时候很疼,但他还是一直觉得胳膊。”

4)以身作则。“输了是不好受,但我还是要输得起。祝贺你。”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我记得你……”

6)当孩子又按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我不喜欢你这样。输了虽然很难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大度些。”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如果我们能好好倾听学生,与他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把学生当作成人来尊重,换位感受,体验学生心情。学生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学生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学生,语言也是具有杀伤力的,也有时间延续性。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很注意自己对小孩的一言一行。这些技巧,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对别人表示尊重。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会有反应的。

与孩子沟通,处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作为父母或老师除了跟孩子沟通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应该去了解哪些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不是,哪些能激怒孩子,哪些能让孩子得到安慰……没有什么更能代替你自已的亲身体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给了我重新理解教育的机会。阅读它,是一次心智认知之旅。沟通胜于一切,只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去倾听,换位思考,就能慢慢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会继续用书中这些实用的技巧来维系师生情,学会用充满爱心的语言来管教孩子,和孩子一同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