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2016-04-25 14:26:15)分类: 2015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阅读名著,了解三国故事,结合故事情节学会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名著中人物的聪明睿智。
2.借助电视片段、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自主阅读《诸葛亮舌战群儒》《空城计》《草船借箭》三个故事。
2.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重点欣赏上面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古今呼应,导入文本
我们提到《草帽计》,大家都会想到红军战胜白军的经过,红军的勇敢和智慧令我们大家大开眼界。但是,大家也知道,我们的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有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刘皇叔刘备,有意气风发的东吴都督周瑜,也有能文能武,睿智果敢的赵云赵子龙将军,但令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忠君效主,智谋无双的诸葛孔明。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作!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谁?其他三大名著及其作者你也能说出来吗?
生:《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生:《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生:《水浒转》的作者是施耐庵。
生:《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生:这里的“三国”指的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
生:魏国有曹操,司马懿
生:蜀国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谡。
生:吴国有孙权,周瑜,黄盖。
教师简单叙述作品的主要内容。
师:《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 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师:说一说,在这么多的三国英雄人物中,你最喜欢谁?谁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令你为他自豪呢?
生: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很聪明,都没法用词语来形容他的聪明才智。反正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生:我最喜欢的是赵云。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一员虎将,勇猛无敌,杀敌无数,总穿一身白色战袍,骑白色战马,使用的是龙胆亮银枪,战功赫赫。
生:我也喜欢诸葛亮,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羽。他的脸是红色的,我们平时都称他为“红脸关公”,他也是刘皇叔麾下的大将,他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
好多学生都说诸葛亮是自己最佩服的智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专程欣赏一下他的智慧,看看他是如何辅佐刘备,进行兴复汉室的。
二、汇报交流,讲述故事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和观看有关这三个故事的信息,现在咱们来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最好。
1、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故事的讲述(选择一个故事)。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全班的比赛。
3、全班比赛评选出班内讲故事大王。
生:我要讲的是《空城计》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生:请大家听我讲《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 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
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生: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呢。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哑口无言。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我们来分析一下三个故事中的诸葛亮,你想说什么?
三、精读片段
咱们一起到三国时期去,看看诸葛亮怎么使的这个空城计?
(一)精读《空城计》精彩片段
观看《空城计》节选短片。
师: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司马懿兵临西城)
生:使用空城计的背景是城内没有兵将可用,缺乏可抵御外敌的良将。
生:我补充一点,就是因为敌人太强大了,两军实力悬殊太大,强弱分明。
师:面对如此危机的时刻,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处变不惊)
生: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
师: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迷惑敌人的空城计,让久经沙场,但有多疑性格的魏国名将司马懿上当,体现了诸葛孔明的什么?你用自己知道的词语来说明。
生:足智多谋
生:镇定自若,心中有数
生:胸有成竹
师: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
生:因为他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的疑心病重,所以他利用这点,司马懿就上当了。
生: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太聪明了,足智多谋,有胆有识。
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
生:诸葛亮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安排,说明他有勇有谋。
6师: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智慧。
(二)精读《草船借箭》精彩片段
草船借箭是有关刘备、孙权合力对抗曹操的故事。东吴大都督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师:诸葛孔明用草船借箭分了两个步骤,首先如何选择借箭的时间,说明诸葛孔明是什么样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生:他精通天文地理,自己推算第三天会出现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的天气,利用天气优势。
生:他是一个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的神人。
生:他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
师:诸葛亮是如何布船的?体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展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说明诸葛亮足智多谋。
生: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准。
生:他也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才想出这样的计策,借到了十万支箭。
2.欣赏《赤壁之战》短片。
3.分角色朗读,通过人物的语言就可以感觉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精读《舌战群儒》精彩片段
教师播放《诸葛亮舌战群儒》视频
师:说一说,诸葛亮与几个人进行了辩论?结果如何?生:诸葛亮与7个人谋士进行了论战。结果战胜了对方。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
生:令张昭无法招架。
生:他让薛综狼狈不堪。
生:让张德枢张口结舍。
师:这些词语都说明诸葛亮也是一位能言善辩的辩才,取得最后的胜利是无可质疑的。
3. 面对来自多方势力的质疑,反驳,诸葛亮的表现能体现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小组讨论,汇报成果。
生:他能冷静思考,镇定自若。
生:他善于抓住别人的弱点,用事实论证进行辩论,他也是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申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生:他是一位真正的谋士。
四、回味故事,结交智者
师:在这几个故事中,你欣赏诸葛孔明的什么?
生:能言善辩,处变不惊。
生:胸有成竹。
生: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师:你还知道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故事?课后讲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师:1.将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同伴听,说说你眼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2.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给家长讲讲里面的智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