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报告
(2012-06-22 20:32:56)
标签:
杂谈 |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报告
文理学院
公管091
一、引言: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教育的质量。教育让我们的智能发展,让我们的精神升华,也使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它滋润着人类社会这片干涸的土地,20世纪70年代,一群人对这条河流追根溯源,探寻它走过的历程,遥望它远去的方向,他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成员,他们描绘了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下属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是联合国(UN)专门机构之一,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0年该组织第16届会议后成立的,任务是提交一份报告,供该组织及其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本书就是这个委员会所写的报告。
(二)写作背景
该书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该委员会从1971年3月开始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举行了六次会议,对二十三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充分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五年的思考与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并研究了七十多篇有关世界教育的形势和改革的论文,最后于1972年5月写成本书。
二、主要内容:
(一)总括 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本书以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状况为依据,以教育均衡化和教育民主化为追求,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国际合作为途径,最终迈向学习化的社会。
(二)分述 三大内容
1. 研究的结果 主要描述了教育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现代教育发展的瓶颈。论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我们对社会进步应该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教育在这方面所得到得教训是很多的。既然教育本身不能单独克服社会的邪恶,他就应该力求增进人民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教育就应该努力帮助每一个人发展他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亿万人民潜在的能力,解放群众的创造力。
2
3. 走向学习化社会 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本土化问题,教育改革要与社会的整体改革相一致。提出了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内部改革和继续改进,寻求革新的形式、各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新的资源;教育体系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所以每个国家的教育策略都应体现自己的民族特征;尽管教育策略实质上是属于国家性质的,一个国家有它自己选择的自主权,但是这种策略却同时也可以从国际范围内吸收各种观点,并可以从包含在所有国家丰富教育经验中的那些有用的事例里面获得助益。改革需要来自上面的鼓励和下面的首创精神。除此之外,还需要寻求其他可能的途径。最后指出实现教育的革新和走向学习化社会道路,必须走团结之路,即寻求国际合作,各个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在一个世界共同体内通过交流与合作获得好处。还列出了一些具体的合作方式、方法和国际援助的来源与方式。
三、自己的的理解
(一)教育与人的生存,人的生存离不开教育,教育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 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生物遗传密码的千差万别,成就了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和缺陷短处,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差异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风采。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教育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潜力,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自己的长处要知道自我赞赏,知道那些方面应当发扬光大。对于不足更要清楚,要肯于并学会自我责备、自我批评,不断改变自己。如果能这样不断扬长避短,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任何一个人都会不断提高。
2. 培养人的创造性
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常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
(1)教育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
(2)教育能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3)可以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
3.使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中的每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终身学习,是指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不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达到的一切进步。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二)通力协作,实现共赢: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公平,导致各国的教育起点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书中始终在强调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作为教育资源缺乏的一方,在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若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必将是人类教育事业的缺憾。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当展开有效地合作,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都应该懂得共赢的智慧。共赢不是你输我赢,也不是我输你赢,而是我、你、他一起提升。两人对弈,可能有三种状况分别出现:我赢你输、我输你赢,或者和局。不论棋艺多高明,也不论棋局如何错综变化,都逃脱不了以上三种结果。人生的棋局比黑白棋盘复杂的多,精彩的多,远不止以上三种结局,其中最吸引人的,最耐人寻味的结局就是共赢!实现共赢的前提是合作,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合作既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求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合作的前提是信赖,必然有一方先主动伸出共赢的橄榄枝,大家遵守所谓的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别人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可能走到一起,执手合作。因此,我们认为追求共赢的人心中要有气度,才具有共赢的心态;以尊重为出发点,以信赖为基石的人,才可能实现共赢
(三)注重对“度”的把握
书中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也说明了过度依赖新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恶果。凡事皆有度,度的人为掌控,依赖于矛盾对立面相互间的竞争与妥协的人为调控。度的把握就是把握关键,因人因地、酌情审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恰当的时机,对恰当的人,说出恰当的话,是对适度说话的准确把握;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是对做事分寸的恰当斟酌。
为人处事的适度把握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激情与理性、坚持与妥协、独立与协同、沉稳与果断、循规与逾矩、守旧与创新、集权与分权、低调与张扬、大胆与谨慎、外向与含蓄、自信与自省、竞争与合作、坚定与固执、博与专、进与退、予与取、舍与得、刚与柔、严与宽、张与驰、快与慢、急与缓、曲与直、动与静、轻与重、强与弱、长与短、大与小、高与低、深与浅、远与近、爱与恨、悲与喜、亲与疏、咸与淡、开与合、诚与诈、……难以尽数。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磨练,形成深刻洞察事物矛盾运动变化趋势、敏锐捕捉事物间的动态平衡关节点、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加以转化利用的能力,亦即练就对行为方向与度的把握技巧。
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凡事有度,不偏不激。把握分寸,适可而止。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完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我们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自身的生存技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从学校出来如果不继续学习很快就会陷入知识落伍的窘境,所以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向“学习化社会”迈进。在今天,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人生活的一个基本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已不再只是我们对某些先贤和圣人的评价和赞美之词,而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要做到的,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在做了。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了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到老年,不管是谁,学习将伴随他的整个生命历程。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学会了学习就是学会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