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鉴赏诗歌的语言—— 赏析炼字

(2013-01-02 21:50:44)
标签:

教育

    

                           鉴赏诗歌的语言—— 赏析炼字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的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的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进行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赏析曹操《短歌行》

  问题: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分析“何枝可依”一句中“依”的双重意蕴。

  解析:分析“依”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分析。

      “依” 

        的  ——前后文分析:小鸟找树枝落下。

        含  ——修辞手法及效果:比喻人才找到用武之地,形象、生动。

       

答案:“依”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作者用小鸟找树枝落下来比喻人才找到用武之地,(步骤二)形象、生动。(步骤三)

                      柳永《雨霖铃》

问题: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分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中“催”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分析“催”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分析。“催”从修辞手法上来说,是拟人,“兰舟”“催发”显得委婉。“催”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则更加体现了“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催”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作者用“兰舟”来催他们出发,(步骤二)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两两依依不舍的心情。(步骤三)

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阑:阻隔;阻拦。     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间隙、、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题时应结合前后相关语句作答。“隔“联结的物象是”江水“和’烟树”,这是作者的视觉。但从“思量只有梦来去”可知,也阻隔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隔”字的意蕴包含主客两方面。(第一步)客观上是视觉的阻隔,写江水、烟树隔断归路;(第二步)主观上写情感的阻隔,写思念之情无法传递。(第三步)

1. 解题思路

解答炼字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特别是里面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

(3)把握诗歌的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乡诗等,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不孤立理解关键字眼的含义。

 (4)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你对某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某字,换成另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

         解答炼字类题目,应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附“炼字”类型举例:                   

1、炼名词

一首诗中有时以名词的叠加作为意象来表情达意,能达到强烈的表意作用。有时则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词表情达意。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中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2、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动词“怨”字明显     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3 炼形容词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细”字用得好。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又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用得好,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4、炼叠音词

古典诗词中炼叠音词,往往能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起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用叠音词,不仅使词律节奏感强,而且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