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标签:
转载 |
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刘双俊
(泉州市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泉州 362011)
摘要:评析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的考查内容和命题特点,利用大数据从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对试题进行分析,洞悉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的命题导向,并对今后教学和复习备考提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中考化学 试题分析 教学启示
2017年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由全省统一命制,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下发的《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为依据,实行“两考合一”。分析和研究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的考查内容和命题特点,洞悉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的命题导向,对今后教学和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整体评价
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综合考虑考试时间和题量,在强调知识覆盖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和适度“综合性”。试题重视实验考查,有助于认识化学原理的客观性、体验“真实的化学”,有助于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试题设置相关问题,检测微观思维水平,体现化学思维“独特性”,考查学生“宏微结合”与“模型认识”等素养水平。化学试题紧扣九年级化学启蒙性特点,综合考虑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和“两考合一”的要求。
二、试卷结构与考点
本次命题是福建省中考首次全省统一命题,实行“两考合一”。试卷结构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其中第I卷为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6题,整卷总分为75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表1 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结构与考点分析
题号 |
赋分 |
内容 标准 |
要求 层次 |
涉及知识点 |
||
1级 |
2级 |
3级 |
||||
1 |
|
|
3 |
我们周围的空气 |
B |
氧气、二氧化碳的主 要性质和用途 |
2 |
|
|
3 |
化学物质与健康 |
A |
钙、铁、碘、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
3 |
|
|
3 |
物质组成的表示 |
B |
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其简单的计算。 |
4 |
|
|
3 |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
B |
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pH)的关系 |
5 |
|
|
3 |
金属与金属矿物 |
B |
铁生锈的原因和速率的实验探究的实 |
6 |
|
|
3 |
基本的实验技能 |
初步 学会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7 |
|
|
3 |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 |
B |
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等。 |
8 |
|
|
3 |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
B |
微观粒子表示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9 |
|
|
3 |
水与常见的溶液 |
B |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曲线、结晶等 |
10 |
|
|
3 |
水与常见的溶液 |
C |
物质的溶解与溶质质量分数、pH、温度等的变化关系(坐标图)。 |
11 |
1 |
|
1 |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
A |
物质的分类、天然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
2 |
|
1 |
化学物质与健康 |
A |
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 意义的一些有机物 (如葡萄糖、淀粉、 油脂、蛋白质、维生 素等)。 |
|
3 |
|
1 |
科学探究能力 |
B |
蛋白质的鉴别 |
|
4 |
|
2 |
物质组成的表示 |
C |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
|
12 |
1 |
|
3 |
常见有机物的基本性质 |
B |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
2 |
1 |
1 |
水与常见的溶液 |
A |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
|
2 |
2 |
水与常见的溶液 |
C |
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及简单计算 |
||
3 |
1 |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
B |
处理“三废”(废水、 废气和废渣)的必要 性及一般原则。 |
||
13 |
1 |
1 |
1 |
微粒构成物质 |
A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2 |
1 |
微粒构成物质 |
B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
3 |
1 |
化学用语 |
B |
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钠离子)。 |
||
2 |
1 |
1 |
微粒的基本性质 |
B |
分子运动速率的大小比较 |
|
2 |
1 |
微粒的基本性质 |
B |
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 |
||
3 |
1 |
微粒的基本性质 |
B |
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
||
14 |
1 |
|
1 |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
C |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
2 |
|
3 |
酸的化学性质 |
B |
书写盐酸与铁锈(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 |
1 |
1 |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B |
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分类。 |
|
2 |
1 |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
B |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
3 |
1 |
质量守恒定律 |
B |
化学反应的本质,根据生成物推断反应物的种类。 |
||
15 |
1 |
1 |
2 |
基本的实验技能 |
初步 学会 |
简单仪器的名称和使用(酒精灯、试管) |
2 |
5 |
基础的学生实验 |
B |
氧气的制备药品、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
||
2 |
1 |
3 |
二氧化碳的检验 |
B |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
2 |
2 |
科学探究能力 |
A |
探究活动过程及结果的反思与评价 |
||
3 |
1 |
科学探究能力 |
B |
加工、整理探究事实与证据并得出结论。 |
||
4 |
1 |
科学探究能力 |
B |
.设计、评价或改进简单的实 验方案 |
||
5 |
1 |
科学探究能力 |
B |
分析或处理一些简单的实 验现象或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
||
16 |
1 |
|
4 |
有关化学计算 |
C |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 |
2 |
|
1 |
有关化学计算 |
C |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
表2 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考点分布
|
科学探究 |
身边的 化学物质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物质的 化学变化 |
化学与 社会发展 |
分数 |
17 |
22 |
12 |
16 |
8 |
权重(%) |
22.67 |
29.33 |
16.00 |
21.33 |
10.67 |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分数段分布情况
全区层面得分情况分析:
1全省平均分为45.15,得分率为60.24%基本符合《福建省初中化学教学与评价指导意见(2016)》的要求;但高分段人数偏少(70分以上仅占4.92%),说明优生培育工作有待加强。
2全省各分数段比例呈现“双峰型”(第一峰出现在60-69分数段,第二峰出现在20-29分数段),明显偏离正态分布,反映我省低分群体考生比例较大(低于29分的考生占群体总数的25%左右),说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刻不容缓,应引起高度重视。
2.全卷总体成绩分析
表3. 全卷总体成绩
试卷 |
赋分 |
平均分 |
得分率 |
难度 |
第1卷 |
30 |
21.95 |
73.17% |
0.73 |
第2卷 |
45 |
23.23 |
51.62% |
0.52 |
全卷 |
75 |
45.18 |
60.24% |
0.60 |
总体情况分析:
1选择题难度设置合理。第1卷10道选择题难度值平均为0.73,其中5道容易题(难度值0.7以上),3道中等难度题(难度值0.5-0.7),2道稍难题(难度值0.3-0.5)。
2选择题区分度好,10道选择中,除第5题的区分度较小(0.14)外,其余试题的区分度都比较理想,大多在0.4以上。
3 非选择题难度梯度较为适宜。第2卷的6道题平均难度值为0.60,其中难度值0.7以上的有4个采分点,0.5-0.7的有14个采分点,0.3-0.5的有5个采分点,0.3以下的有5采分点。即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约占65%,稍难题约占25%,难题约占10%。
4 非选择题区分效果理想。各道非选择的区分度均在0.6以上,有效服务于高中招生选拔。但同时表明我省中等以下考生群体的学习水平层次很低、知识掌握不牢、能力欠缺。
3.目标考查情况
表4 知识维度考查情况
|
理论概念 |
元素化合物 |
化学实验 |
化学用语 |
化学计算 |
赋分 |
20 |
16 |
17 |
10 |
12 |
得分 |
14.60 |
11.86 |
9.29 |
3.46 |
5.95 |
得分率 |
73.00% |
74.12% |
54.65% |
34.60% |
49.58% |
表5 能力维度考查情况
|
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
对简单化学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 |
对简单化学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
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
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的能力 |
赋分 |
14 |
17 |
20 |
8 |
16 |
得分 |
8.38 |
13.17 |
11.09 |
3.46 |
9.06 |
得分率 |
59.86% |
77.47% |
55.45% |
43.25% |
56.63% |
目标考查情况分析:
1各种知识测查发现,我省考生对理论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较好(得分率超过70%),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有关知识掌握较差(得分率在50%左右),化学用语(主要是化学方程式折书写)有关知识掌握的最差(得分率不到35%)。
2各种化学学习能力测查中发现,我省学生对简单化学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较高(得分率超过70%);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对简单化学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实验探究的能力等发展较为均衡(得分率在55%-60%之间);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的能力相对偏低(得分率43.25%)。
四、试题的具体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有利于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试题命制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本卷所涉及的考点均为《课标》和《大纲》的核心知识,体现了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加强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试说明》中的C级目标水平的知识内容全部覆盖,B级目标水平的内容覆盖90%,A级目标水平的内容覆盖70%以上。试卷坚持基础启蒙题和能力提升题相结合,试题综合考虑考试时间和题量,在强调知识覆盖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和适度“综合性”。如第10题,综合考查热效应、溶液pH、溶解度、置换反应等;第14题,将金属活动性、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主干知识融入其中。
2.精选素材、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命题的素材基本来源于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鲜活的试题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化学在生产与生活、能源与环境等方面有广泛应用。试题密切联系实际,揭示学科应用与育人价值。如第11、12题,通过“用棉花代替肉松制‘肉松饼’”消息的辟谣、“神奇溶剂”溶解农业废弃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感悟“身边的化学”“有用的化学”,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视实验、突出学科特色,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试题重视实验考查,检测操作掌握情况与实验探究能力。如第6、15题,考查溶液配制、气体制取等实验操作及碘化钾变质原理探究的实验设计与评价、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探究能力。此外,碘化钾变质原理的探究,有助于认识化学原理的客观性、体验“真实的化学”,有助于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4.关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对今后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启示
针对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试题考查能力结构分析,在2018届的初中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认真《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化学)》,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指导意见》是全省初中语文等九门学科教学与考试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省级中考命题和学校教学备考的主要依据。教学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的要求,重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因为,中考的考查重点始终围绕着初中化学中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主干内容并综合考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抓好主干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初中化学知识网络,不留死角的展开复习,复习过程中重视知识网络的形成,通过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能够做到在解题时及时重现、准确提取、灵活应用,而且,要变传统的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现在高考注重考查能力,不能靠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更不能对所学知识思维定势,要从理解的角度、发展的观点去学习、去记忆,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2.加强规范性答题训练,重视化学用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化学用语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造成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表述化学现象和事实的能力也较为薄弱,建议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本质寻找规律,积极探索化学用语的有效教学策略,突破化学用语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要低起点、严要求,要加强必要的理解与记忆,一定要过好“三关”:元素符号关、化学式(化合价)关、化学方程式关。要加强日常作业书写规范,深化要求,对于一些犯错成习惯的学生进行重点纠正。防止形成不规范的思维定势,养成学生良好的使用化学用语习惯。采取超前学习、分散学习、分组竞赛等方式、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用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能力。
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手段,是学生提高能力、训练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实验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必须确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要千方百计争取做,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内容比老教材多,教学中更要切实加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学生绝不能以“读文字”、“看课件”、“背实验”代替“做实验”。教师不要在纸张上谈实验,在黑板上画实验,其效果都是差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学会观察现象、描述现象,根据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杜绝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和结论。应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认识仪器名称和用途以及使用注意事项。要保证学生实验与探究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与探究的过程,感悟其方法、感受其乐趣,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资料查阅的方式收集证据以及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整理,学会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实验与探究能力。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书本的知识,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立足课堂,放眼生活,强调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的例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能引发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使学生在真实有效情景中掌握处理生活问题的方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阶段,应以梳理基础知识,紧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化学)》的内容,对每章、每单元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归纳和比较,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好课本上的重点基础知识,不能搞题海战术。要把握好教学与复习的深度与广度,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余地,从而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必要的理解记忆,提高熟练程度,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要指导学生审题方法,教师务必给学生提供运用良好的审题方法进行审题的时间和空间,学会获取有效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跟相关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加以迁移运用;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对题目“新信息”的恐惧心理,提高审题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全省统一中考复习备考,需要研究中考的命题特点、知识和能力结构,洞悉中考试题的命题意图和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力争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