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摩尔盐
摩尔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98
  • 关注人气:2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名称的由来和涵义(一)

(2014-08-07 21:36:08)
标签:

他山之石

分类: 科普知识

化学名称的由来和涵义

周公度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本文摘录自作者所著的《化学是什么》一书,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介绍中文“化学”一词是谁首先使用及其含义;介绍化学是从三个方面研究化学物质的科学:一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二是物质的合成制备,三是阐明和控制化学反应的过程。介绍化学出现的许多分支学科。

1化学名称的由来

“化学”一词何时出现?是谁首先使用?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知,人类从用火开始,就知道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将柴草燃烧,熊熊烈火,烟气腾腾,柴草化为灰烬;将黏土拌水,做成陶瓷坯件,经火燃烧,变化而成为可以盛水的陶瓷器皿;将矿石冶炼,化石成金,得到性质完全和矿石不同的金属。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已了解物质能互相作用、发生变化。“化”是变化和改变之意;“化”是造化,即自然界运动变化、造成万物。中国五代时(公元10世纪),道家谭峭更著有《化书》,但并无“化学”一词。“化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据史学家考证,中文“化学”一词于1856年(清朝咸丰六年)见之于书刊。由韦廉臣(英国人,A.Williamson)编写的《格物探原》一书用了“化学”一词,该书还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另外,1857年在上海出版的刊物《六合丛谈》发刊号的“小引”,是由伟烈亚力(英国人,A.Wylie)于1856年写就,文中写道:“今予著《六合丛谈》一书,亦欲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篇”。又说“比来西人之学此者,精益求精,超前轶古,启明哲未言之奥,辟造化未泄之奇。今略举其纲:一为化学,言物各有质,自有变化,精诚之上,条分缕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质也”。两个外国人能写出这样的汉文,是由于有中国学者李善兰(1810—1882)等共事,他们在讨论为这门科学取名时,必是想到中国文化所积累的对事物变化的认知。“化”在汉语中指变化、转化和造化,因此把英文chemistry按含义译为“化学”,既古雅又恰当。“化学”此词一出,很快为知识界采用。例如,1862年京师设立的同文馆,就曾讲授近代天文学、数学和化学等科。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译学馆,翻译格致、化学和制造等方面的书籍。

化学一词流传到日本,对日本学术界也产生影响。此前日本文献中翻译一些西方科学著作,名称多从音译。例如,1837年将《实验化学原理》(Elements of Ex-perimental Chemistry)译成《舍密开宗》,在此,“舍密”是Chemie(德文)的音译。1862年东京西洋医学所附设“舍密局”,是日本学校设化学实验室之始。1868年又在大阪设立舍密局,讲授物理和化学。“舍密”虽然和原文发音相近,但意义费解,不如化学更为切意。所以当日本学者从中国著作中看到将Chemie或Chemistry译为化学时,便逐步舍“舍密”而就“化学”。中日两国文字中都共同使用汉字,但发音并不相同。

在1856年,中文“化学”名称出现的时候,距离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建立已超过半个世纪,已知道有64种元素,知道由这些元素的原子互相作用化合而成各种化合物。化学这个名字从开始就已深入到原子和分子的层次来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