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心脏”实验反应条件的探索
(2013-08-26 17:40:40)
标签:
化学竞赛 |
分类: 化学竞赛 |
“汞心脏”实验反应条件的探索
“汞心脏”是一个魔术般的趣味实验,一颗汞珠在水溶液中自发地不断收缩、扩张,如心脏的跳动一般。“汞心脏”这个实验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李伯曼在1876年于实验室配制溶液时碰巧发现的,但是当时并没有提到有关该实验的任何数据以及现象说明。
笔者通过大量探索试验,认为进行如下操作能成功给出明显的实验现象,具体介绍如下:
1.在干净表面皿上加入直径不大于2 cm纯净的汞珠后,为防止汞珠滚动,可先将纯度较高的铁钉或针固定在适当位置。然后再加入少许蒸馏水至刚好盖住汞珠表面为止,取出针滴入1 mL 0.1 mol/L K2Cr2O7溶液,用镊子将铁钉一端再次靠在汞珠旁(只是轻轻靠上,不要插在汞珠中),然后逐渐滴入0.1 mol/L H2SO4(进行此操作可使用酸碱滴定管)。
未滴入H2SO4前,汞珠表面有灰色不透明物质包裹在上面,轻轻晃动表面皿,汞珠的液态特性表现迟钝,汞珠平铺在表面皿底部,铁钉靠在上面,无任何反应。
在刚滴入H2SO4时,汞珠逐渐收缩成半球状,但不跳动。表面的灰色不溶物质开始出现皲裂,并慢慢消失。之后在操作中要注意慢慢滴加H2SO4
(1)当H2SO4溶液滴至1 mL 时,汞珠开始与铁钉有碰撞,汞珠也开始有节奏的收缩,收缩幅度很小,但振荡频率较高,看上去像是在颤抖。
(2)继续滴入,当滴至2 mL 时,碰撞变得明显,但收缩幅度小,振荡频率也没有明显变化。
(3)再继续滴至3 mL 时,收缩幅度明显增大,振荡频率也减慢。滴至4 mL 时,收缩幅度变得更大,振荡频率也变得平缓。
(4)继续滴,以后就无明显变化。
2. 另取一干净表面皿,在表面皿中加入适量的汞,在加了汞珠后先不放铁钉,改为先在汞珠上滴加水到刚好盖住汞珠表面,然后再改为滴加1体积0.1 mol/L K2Cr2O7和4体积0.1 mol/L H2SO4的混合溶液。先滴入少许混合液(约10滴),静置片刻后观察;再逐一滴加混合液(约20滴),观察现象。然后再用镊子轻轻放入打亮的铁钉于汞珠旁,观察片刻后,再逐滴滴入一些混合液(总量可加至5 mL )。待反应完全后(即汞不再跳动),在溶液中加入几滴KSCN指示剂。
上述实验的现象是:刚加入约10滴混合液时,汞珠表面有一层灰色不溶物。加大用量后,不溶物呈红色。放入铁钉后,灰色不溶物质向铁—汞接触面处靠拢,汞珠开始跳动,并且有灰色不溶物质从铁—汞接触面处飘溢出来,在接触面处有灰红色不溶物质生成,继续滴加后,飘溢出的物质变为红色,灰红色的不溶物质也变红。随着汞珠跳动,反应液由黄变浅黄,又由浅黄变为浅绿,最后变为绿色(略带有浅黄灰色)。经过约15分钟后,汞珠停止跳动。溶液中加入KSCN指示剂后,溶液变红。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化学反应机理: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汞心脏”实验中不溶物质应为HgO,在反应中加大反应液用量后,包括飘溢出的由灰变红的物质也应为HgO。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由黄最后变为绿色,还略带有黄灰色,说明K2Cr2O7参加了反应,并最终生成为Cr3+,在反应完成后,加入KSCN,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有Fe3+ 。
汞珠表面有大量负电荷,故易成球形。而Cr2O72-为氧化剂,能使电子离开汞珠表面,从而使汞珠摊平。当汞珠摊平时触到了铁针,这时会从铁针上接受到电子,使汞珠又收缩成球形,这样又与铁针分开了,而Cr2O72-又会开始对其产生作用……,该过程周而复始地发生,从而使汞珠变为有节奏地跳动,好象一颗跳动的心脏。
上述“汞心脏”实验中的主要反应式有:
①2Fe + 7H2SO4 + K2Cr2O7 = Fe2(SO4)3 + Cr2(SO4)3 + 7H2O + K2SO4
2Fe + 14H+ + Cr2O72- = 2Fe3+ + 2Cr3+ + 7H2O
②3Hg + 4H2SO4
3Hg + 8H+ + Cr2O72- = 3HgO + 2Cr3+ + 4H2O
③在铁钉上:2Fe → Fe3+ + 6e
在汞面上:14H+ + Cr2O72- + 6e → 2Cr3+ + 7H2O
汞是有毒物质,上述实验做完后,应将汞珠转入一支试管,分批注入适量清水进行振荡洗涤,洗净后塞上橡皮塞保存。该汞珠可用于下一次的“汞心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