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合成氨”教学设计
(2012-05-05 22:02:16)
标签:
教学设计杂谈 |
“工业合成氨”教学设计
严业安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福建三明
摘要:以“工业合成氨”教学为例,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维度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体会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合成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适宜条件
1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2章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前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延续,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之一;同时氮气、氢气合成氨反应也是一个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平衡体系。本节以合成氨反应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理论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尝试综合选择化工生产的适宜条件,从而体会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
他们正处于生理的高速发展期,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他们正经历着从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更加关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的转轨期,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他们的认识过程从直观的体验和想象上升到理性的思维阶段。
2.2学生的学习方式
经过高中一年的训练,学生善于质疑、主动思考、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养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已有较明显提高。
2.3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平衡理论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②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体验实际生产条件的选择与理论分析的差异。
③通过对合成氨适宜条件的分析,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合成氨适宜条件的研究选择,学会把握主要矛盾、统筹兼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②在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从多方面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②认识化学反应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4.1 知识与技能上的重难点:
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4.2 过程与方法上的重难点:
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和方法。
5 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确定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就合成氨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问题分别进行讨论,再综合考虑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对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进行选择。在讨论时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对反应转化率的探讨只局限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而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则从半定量的角度进行。
我把本节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①分别利用学过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②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生产效率等因素,寻找工业合成氨的优化生产条件;③展望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视野。
6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题 引入 |
【联想·质疑】 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经历了约130年的时间。
化学反应N2(g) +
3H2(g) 【投影】合成氨的车间外貌和生产设备图(略) |
倾听、思考。
浏览图片。 |
创设问题情境。 |
|||||||||||||||||||||||||||||||||||||||||||||||
提出 问题 |
【设问】假如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对畅销产品的成本、生产效率作何要求? 【引入】现在工厂合成氨气,应从哪些方面选择合成氨的反应条件呢? |
回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回答:从反应限度和反应速率两个方面。 |
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
|||||||||||||||||||||||||||||||||||||||||||||||
问题 探究 |
【交流·研讨】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N2(g) + 3H2(g) 2NH3(g) 。已知298K时: △H = -92.2 kJ·mol-1,△S = -198.2 J·K-1·mol-1 请根据正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分析298K下合成氨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提问】请同学们写出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讨论说明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评价并板书】 N2(g)+3H2(g)
2NH3(g) |
估算得出△H-T△S<0,推知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书写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归纳:①可逆反应;②正反应是放热反应;③正反应是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或熵减小)的反应。 |
使学生体会一般的研究思路:第一步是进行热力学分析,先判断反应的方向。 为讨论合成氨适宜生产条件作准备。 |
|||||||||||||||||||||||||||||||||||||||||||||||
问题 探究 |
【板书】 第四节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交流·研讨】请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什么条件有利于氨的合成。 |
回答:降低温度、增大压强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N2与H2的体积比为1:3时,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最高。 |
进行热力学分析,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如何提高氨的产量。 |
|||||||||||||||||||||||||||||||||||||||||||||||
【板书】 【交流·研讨】 1.你认为可以通过控制哪些反应条件来提高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
回答: 1.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 |
第二步是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反应的速率问题。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问题 探究 |
【交流·研讨】 2.实验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速率和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的关系式为: ν = k c (N2) c1.5(H2) c -1(NH3)。请你根据关系式分析:各物质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哪些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反应速率? 3.请你根据下表所给的数据分析催化剂对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影响:
|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与氮气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与氢气浓度的1.5次方成正比,与氨气浓度的1次方成反比。 增大N2、H2浓度,将NH3及时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
3.使用催化剂可以使合成氨反应的速率提高(上万亿倍)。 |
问题1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问题2强调:反应速率关系式由实验测定获得。 问题1-3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问题 延续 |
【板书】三、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交流·研讨】 1.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请将你的建议填入下表。
2.从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两个角度来综合分析,你认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该如何确定?请参考下列图表内容进行分组讨论。 |
填写表格。
分8个小组进行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
旨在使学生体会这是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需要综合评价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还必须考虑实际工艺技术等各方面因素。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问题 拓展 |
【投影】 |
第1、2小组:理论上压强越大越好。但是压强越大,对设备的要求高、压缩N2和H2需要的动力大,因此应根据反应器可使用的钢材质量及综合指标来选择压强。 第3、4小组:需要。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合成氨反应的速率,实际生产中选用铁催化剂。 第5、6小组:不是。虽然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但是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小,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温度不宜太低。此外,铁催化剂在700K左右的催化活性最大。综合以上因素,实际生产中温度一般选择在700K左右(主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 第7、8小组: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在氮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比为1:3时,平衡转化率最大。 |
旨在提示学生从理论分析(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生产实际(如高压对设备材质、加工制造的要求和所需能耗的多少、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等)两个角度考虑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
|||||||||||||||||||||||||||||||||||||||||||||||
问题 解决 |
【投影】实际生产中的处理方法:及时将气态氨冷却液化分离出去;及时将氮气和氢气循环利用。 【交流·研讨】 3.为了提高合成氨生产的能力,你认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改进?(请结合课本67页最后一段到68页第一段的内容)
【板书】
|
观看投影,获取信息。
阅读教材,得出结论:实验表明适当提高N2的比例,当N2和H2的物质的量比为1:2.8时更能加快合成氨反应的进行。
|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结合生产数据介绍合成氨实际生产条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小结 反思 |
【小结·反思】 关于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 1.合成氨的工业条件的选择——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选择合成氨的条件时,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转化率,也不能只追求高反应速率,而应该寻找以较高的反应速率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 3.此外,还应该考虑原料的价格、未转化的合成气(氮气和氢气)的循环使用、反应热的综合利用等问题。 |
课堂反思 1.知识收获:
2.方法收获:
|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反思能力。 |
|||||||||||||||||||||||||||||||||||||||||||||||
归纳 总结 |
【设问】选择适宜生产条件的原则是什么? 【评价并板书】选择适宜生产条件的原则 【投影】选择适宜生产条件的原则: ⑴ 既要注意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矛盾性。 ⑵ 既要注意温度、催化剂对速率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催化剂的活性对温度的限制。 ⑶ 既要注意理论上的需要,又要注意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
讨论出:注意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共同影响。 理解并笔记。 |
激励探究精神。
对学生渗透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的哲学观点。 |
|||||||||||||||||||||||||||||||||||||||||||||||
问题 展望 |
【投影】 合成氨的工业前景 |
感受。 |
拓宽学生的视野。 |
|||||||||||||||||||||||||||||||||||||||||||||||
练习 巩固 |
【随堂检测】
1.在合成氨工业中,为增加NH3的日产量,下列变化过程不能使平衡向右移动的是(
A.不断将NH3分离出来 B.使用催化剂
C.采用700K左右的高温 D.采用2×107~5×107 Pa的压强
2.工业上用以合成氨的原料之一——氢气,有一种来源是取自石油气。有人设计了以下反应途径,假设反应都能进行,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检测目标完成情况。
题1考查内容是逻辑思维能力。
|
||||||||||||||||||||||||||||||||||||||||||||||||
练习 巩固 |
3.接触法制取硫酸的SO2催化氧化过程中,反应 |
题2考查内容是思维的广阔性和综合性。
题3考查内容是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
||||||||||||||||||||||||||||||||||||||||||||||||
【随堂检测参考答案】 1.解析:因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合成氨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答案:B、C。 2.解析:注意本题反应方程式未配平,而工业生产要求成本低、原料利用率高、反应条件相对比较温和。答案:C。
3.
450℃。
常压下SO2的转化率已经很高,若采用较大压强,SO2的转化率提高很少,但需要的动力更大,对设备的要求更高,成本提高很大。 |
||||||||||||||||||||||||||||||||||||||||||||||||||
布置 作业 |
【作业】 课本第70页的“迁移应用”。 |
|||||||||||||||||||||||||||||||||||||||||||||||||
7 教学小结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交流研讨等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例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教学主旨是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从多方面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合成氨工业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8 案例评析
本教学案例中教材分析与处理合理得当,教学目标设定全面,教学步骤设计精细,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两个维度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教材中提供的“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合作与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