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女郎山
在章丘古城绣惠镇北,有一座小山叫女郎山,这山海拔仅116米,外貌也不出众。可就是这么一座平凡的小山,却见证了当年蒲松龄多次来济南参加考试的经历。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秋的一天,已经57岁的蒲松龄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道斜阳中。这是蒲松龄第三次来章丘,打算前往济南府参加乡试,他心中充满了感叹。这么多年来屡试不第的蒲松龄忍不住吟出了“年年作客枝菱乡,又是初秋送晚凉。意气平生消半尽,惟余白发与天长。”
已近黄昏,蒲松龄来到章丘的好友张历友家,打算稍做整顿后再赶往济南。张历友当时正在当朝名宦焦毓瑞家中做私塾老师。两位老友相见,甚是欢喜。
蒲松龄的一生,曾多次到济南府参加乡试,每次来济南,他总要经过章丘。要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三次来章丘时,他与好友张历友游历章丘女郎山的那次了。
女郎山在章丘古城绣惠以北,山不高,却很秀丽。蒲松龄与张历友登上女郎山,便深深被它吸引了。
蒲松龄登上女郎山的时候,正值女郎山庙会。
山上香火缭绕,寺庙殿宇林立,游客络绎不绝,香客们上香拜佛,商贩们吆喝买卖,孩子们手里拿着五花八门的玩具和小吃,快乐地穿梭于人群中。鼓乐阵阵,扛芯子的、玩杂耍的、唱戏的,林林总总,整个女郎山热闹非凡。
蒲松龄本来抑郁的心情大为好转,他也融进了这热闹的庙会之中。登上山顶,蒲松龄向西北眺望,蜿蜒的黄河像一条黄色的缎子伸展在广袤的大地上,河上白帆点点,远处的晚霞像女孩粉腮上没有抹匀的胭脂,含羞带涩,甚是娇艳。
站在山顶向南眺望,又见山脚下远处那一片片青瓦碧墙的院落,鸡鸣狗吠声中昭示着平淡生活的幸福和满足。蒲松龄心中甚为感慨,如此的美景与山上的快乐时光,让他顿觉心情舒畅。
女郎山的由来
女郎山原先叫做城北山,寓意绣惠城北面的一座小山。据说,在战国时候,驻守在此的大将章亥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有一次,她们来到城北山东面的绣江河畔戏水,正玩得开心,没想到绣江河突然发起了大水,顿时把她们淹没在河里。章亥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绣江河,等到河水平息后,打捞上来的两个女儿早已气绝身亡。章亥大为悲痛,无奈将两个女儿葬在城北山上。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个女孩,便把城北山改称为“女郎山”。
远看女郎山,有三个山头。它个头不高,山上一片密密实实的绿。驱车上山,山上有环山路,直达山顶。大约十分钟,车便开上了山顶。山上果树很多,山楂树、桃树、杏树,还有红叶树。绿色掩映下,已看不到山上曾经的那些庙宇建筑,而今这座山最繁盛时的17座寺院殿堂一座也不剩了。
攀上山顶向西北远眺,蒲松龄当年想必也是站在这个地方,远看黄河白帆晚霞。而今,在我们眼里,黄河柔滑的身子已经看不到了,远处是灰蒙蒙一片。
在西面山脚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女郎山古墓群”, 据了解,女郎山东、西、南麓发现了120余座战国至明清古墓。其中西山坡一座古墓被传为战国时期的大将章亥之墓。但是否有章亥两个女儿的墓,谁也说不清。
当年蒲松龄为此挥笔写成一首七律,表达对两个女孩的惋惜,也为自己的际遇感到难过。就让我们以此诗为结,纪念逝去的岁月:
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
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
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珮环。
旧迹不知何处去, 于今空说女郎山。
章丘古城四门名称的寓意
坐落在绣惠镇境内的章丘古城,经过多次修葺、改建,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城池。古代的县城,一般都设4个门。有的城门有门无名,有名的也只是标明东西南北方位,有的则是外门有名,内门无名。而章丘古城却设外、内各4,共有8个城门,且都有名称。东门外曰“承青”,内曰“绣江”;西门外曰“道济”内曰“锦川”;南门外曰“长泰”内曰“明秀”;北门外曰“永定”,内曰“清平”。当然,这些名称不是随便起的,是在章丘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每个门的名称均表现了某一方位的山川形势,并带有一zz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