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2013-05-21 10:19:22)《短歌行》教学设计
西安交大二附中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八课《诗三首》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2、设计理念
本节课重视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关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诵读并要求背诵,确保诵读和背诵能落实到位。抓住一个“忧”(情感)字,突出一个“读”(过程)字,品出诗味(目的)。形成“读——品——悟”的完整脉络,学生对诗人求贤若渴的领悟更加贴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书声朗朗、诗意浓浓。
3、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八课。本单元,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在教学中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做出评价。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我所执教的是我校高一的两个重点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语文学习兴趣浓厚。通过半个学期的调教,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慷慨之气。
4、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五、教学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教学资料(作者介绍,建安文学介绍、影音视频文件等)
2、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
3、学法指导:搜集材料,诵读法,讨论法。
4、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1、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媒体辅助)
2、导入: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冠以曹操“英雄”“奸雄”“奸贼”的称谓,而《三国志·武帝纪》注解《魏书》中这样写道:“……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学生回顾和交流。)
3、建安风骨:(课件展示)
“世积乱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
“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鲁迅
“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4、背景介绍:(课件展示)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㈡、新课教学
1、方法点拨
如何鉴赏诗歌?(课件展示)
咀嚼语言
感受意象
琢磨方法
2、诵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别朗读(通过此环节,使学生达到基本读懂原诗,熟读成诵的目的)
3、品味鉴赏
①寻诗眼
⑴朗读诗歌。
⑵寻觅诗眼:“忧”。
②读诗情
体会“忧”情。(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解决作者忧什么?为什么忧?如何释忧?)
划分结构,诗歌可分为四小节。(学生分为四组来吟诵探究,之后展示探究结果。其他小组提问质疑,小组代表总结)
⑴鉴赏第一节“人生短暂”:
提问:如何理解首句?“忧”什么?怎么解此“忧”?
明确:忧——人生短暂)
提问:该节以酒生发人生短暂之忧,复又欲借酒销愁,诵读时应低沉伤感还是慷慨激昂?
明确:“壮士之忧”——慷慨激昂)
⑵ 鉴赏第二节“贤才难求”:
提问:如何理解引用《诗经》部分?
《子衿》是写姑娘思念自己的恋人的,曹操引用它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作者引用《鹿鸣》中的几句诗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与作者的“忧”相结合的?
补充知识:(课件展示)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⑶ 鉴赏第三节“忧思不绝”:
提问:如何理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⑷ 鉴赏第四节“揽才不厌”:
提问:如何理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高。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补充知识:(课件展示)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
③做小结
⑴曹操的忧思:人身苦短,可忧;人才未得,当忧;功业未成,深忧。
⑵借用典故表达求才之心。
㈢、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运用所学诗歌鉴赏的方法,比较阅读曹操的《蒿里行》品读其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①,乃心在咸阳。军合 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①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一典故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1、“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风格?
㈣、吟诵诗歌
清人吴淇在读完曹操的《短歌行》后曾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诵读,表达曹操的“忧”情吧。(学生诵读)
㈤、课堂小结
问题设置:谈谈你学完本诗的感受(可从多方面入手,谈对人生,对人才,对事业等)
示例: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曹操求贤关对现代的启示。
㈥、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㈦、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1、本课设计中贯穿朗读,通过朗读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诗人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读懂了诗眼“忧”,读出了诗人的情,悟出了鉴赏之法。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背诵诗歌。
2、教是为了不教。用好教材的范本教会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教学中渗透了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拓展阅读效果好。学生从诗歌鉴赏过程中会体验到探究和展示的成就感。这样,教学才显示出其真正的活力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