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这样爱我》读后感:生命教育的脊梁——无分别的爱

标签:
书评林巨教育无分别的爱 |
分类: 书评 |
林巨/著
非常感谢@喆妈公益阅读@木晷文化!
第一次接触林巨老师的“无分别的爱”是在喆妈公益阅读的微信直播课堂里听了林巨老师的分享,真的堪称是一场头脑风暴,至今林老师语重心长话语犹在耳畔!通读试读样书,让我对“无分别的爱”有了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林老师以对人性、心灵和生命深度认知和思考为基础得出的生命教育的本质,正在,也将不断引领我探索和突破传统教育的樊笼!
http://s7/mw690/0031gDYBzy79lmJ3Bd476&690
http://s13/mw690/0031gDYBzy79lmLt9tq4c&690
《妈妈,请这样爱我》以32个孩子们、父母们、老师们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小事为案例,引出“无分别的爱”的生命教育理念。孩子摔倒大哭你还在怪罪地板和桌椅板凳吗?拒绝爱吃手的孩子吃手的危害有多大?孩子真的是害怕吃药打针的苦和疼吗?你能做到毫无节制地任由孩子吃糖吗?孩子起床磨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把尿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令万千父母纠结的问题:孩子被打该不该打回去?如何看待有怪癖的孩子?面对不断惹事、闯祸的孩子,如何欢乐幽默应对?如何处理孩子“撒谎”及撒谎的根源?父母改变一点点,胆小孩子的惊人变化!我们是否在一味的将不合群、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往“外”推?;“乖不哭”的口头禅是如何掩盖孩子真实的自己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又暗藏着什么秘密?迷恋iPad的孩子和父母的出路在哪里……
孩子摔倒大哭,大人怪罪地板和桌椅板凳的行为,将在孩子心中默默种下对弱者的“傲慢和偏见”;孩子对吃药打针的恐惧,可能是和大人“不疼”的谎言的对抗;当大人视糖果为“毒蛇猛兽”,对孩子吃糖过分节制时,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继而出现“非常”行为;不合群、不爱打招呼让我们觉得孩子“不够好”,事实上每个孩子做事都有自己的方式、节奏、天赋,我们是否看到了孩子的努力?我们给了他(她)理解和支持,还是压力?“乖不哭”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孩子真实的另一面;有时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只是对爱的渴望的一种表达;对孩子迷恋iPad,不见得真的是对这个东西有多么痴迷,有的时候可能是孩子在玩一种“战胜父母”的游戏。放开对孩子“心的限制”,一切迎刃而解……http://s5/mw690/0031gDYBzy79lmNSKX264&690
http://s3/mw690/0031gDYBzy79lmO71Ps62&690
http://s2/mw690/0031gDYBzy79lmOueqdc1&690
http://s2/mw690/0031gDYBzy79lmOAoFP81&690
http://s2/mw690/0031gDYBzy79lmOH1Hr51&690
http://s1/mw690/0031gDYBzy79lmOP8J290&690
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对我来说是一次次的思想撞击。有简单实用的方法,也有对人性、教育的深度剖析。深深地感到林老师就是被教育者——孩子们的代言人啊!我不知道林老师是如何做到这样彻底的、纯粹的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的。但显然这种活泼灵动、充满智慧的方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只不过需要我们大人做一些改变。
突然想到我家孩子的两件小事,分享在此。
1、
2、
所以,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我们自己身上追到根溯到源,让我们从自己开始改变,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无分别的爱,和孩子一起走上生命成长的芬芳花径。努力!加油!
摘录书中一页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打开心门之学。
真正的方法是什么?真正的方法是打开心门之法。
当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当彼此的心门向对方敞开——
微笑是教育,斥责也是。
鼓励是教育,批评也是。
宽容是教育,严格也是。
放松是教育,压抑也是。
欢乐是教育,痛苦也是。
成功是教育,失败也是。
给予是教育,剥夺也是。
……
反过来,当双方的心门紧紧关上——
微笑是伪装,斥责是真实。
鼓励是哄骗,批评是打击。
宽容是无奈,严格是冷漠。
放松是偷懒,压抑是强迫。
欢乐是暂时,痛苦是长久。
成功是压力,失败是灾难。
给予是不甘,剥夺是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