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12-23 09:25:24)
标签:
教育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和绘生物图的基本技能。
2、通过以观察有丝分裂为目标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培养推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解科学实验的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制作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和解离。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材料用具
蒜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剪子,镊子,滴管、烧杯、试剂瓶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清水,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蛙卵裂期固定装片
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中重要的实验之一。本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细胞分裂装片标本,围绕染色体的存在状态进行观察、分析,进而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实验涉及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培养、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数学模型的构建等知识和技能。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培养,装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将直接影响实验成功与否。
教学方法
按照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思想进行教学,教师就要设计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多途径多方式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边操作边思考。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同一实验组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得出答案。教师在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上适时点拨,以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及用于探究的问题,分好实验小组。
2、学生复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有哪些变化,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目的要求及实验操作的步骤,提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思考: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
导入:今天我们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观察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自主学习
师强调实验目的。
探究点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
引言:通过实验原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进行本实验的指导方法和思想,下面我们结合讲义上提出的探究问题,依据课本所列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展示材料用具。
一、蒜根尖的培养
探究点2:怎样培养洋葱根尖?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瓶内的水面。把广口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 cm时,取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
注意的问题:应选择底盘大的洋葱做生根材料;剥去外层老皮,用刀削去老根,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培养时注意每天换水1~2次,防止烂根。
强调:在这里老师培养的实验材料是蒜(展示),培养方法同洋葱。
二、装片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结合着教师的提问,边回答边操作,从而知道在进行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该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协调配合。解离、漂洗、染色三个步骤中,都有一段等待时间,教师应利用这些空隙,要求学生讨论在进行该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师强调或讲解有关问题,以保证该操作的顺利进行,也可做一些相关的题目,来巩固该部分的内容。
探究点3:该实验的实验流程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取材→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绘图。
(一)、取材与解离
探究点4:取材的时间最好在什么时候进行?解离的目的是什么?解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离后细胞是否仍保持活性?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蒜根尖2~3 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至根酥软为止。目的是用药液是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即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于在镜下观察。
解离时间为什么不能过长或过短?
解离中,应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间太长使细胞的结构破坏,影响制片的效果,太短则不易使细胞分离,观察时细胞容易重叠。解离后细胞已被盐酸杀死,不具备活性。
师做演示实验,强调相关注意事项以及解离成功的标志是根尖酥软。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注意相互配合,师答疑。等待过程中请同学们讨论注意事项,做巩固练习1。
【巩固练习】
1.洋葱根尖细胞解离后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是(
A.由选择透过性变为半透性
C.仍保持选择透过性,但通透性增大
(二)、漂洗
探究点5:为什么要进行漂洗?怎样进行漂洗?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由于染色剂是碱性染液,如不漂洗,酸碱发生反应,不利于着色;同时也是为了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用镊子把酥软的根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
师做演示实验,强调相关注意事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掌握时间,师答疑。等待过程中师讲解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学生练习使用,师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三)、染色
探究点6:在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染色中,为什么要把握好染色的浓度和时间?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即染色后增大了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时间的把握要好,否则染色过深,不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时间3-5min。
师做演示实验,强调相关注意事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用镊子将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师答疑。等待过程中请同学们讨论注意事项,做巩固练习2、3。
【巩固练习】
2.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向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的目的是(
A.洗去根尖表面的龙胆紫溶液
C.利于指压玻片时组织细胞分离
3.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染色→解离→漂洗→制片
(四)、制片
探究点7:实验中,要使细胞分离和分散开,需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先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
强调并作相应的演示实验:
1、盖盖玻片时,注意防止气泡产生,具体操作: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端,另一端接触水面缓缓放下。
2、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
3、压片的方法还有用镊子的后端或铅笔带橡皮的一端轻轻按压盖玻片。
4、压片时用力要适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不易分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师答疑。
三、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一)、观察
探究点8:显微镜的观察原则是什么?显微镜下怎样找到分生区细胞?有什么样的的形态特点。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由低到高原则,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再用高倍镜观察。
探究点9:在一个视野中能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能不能找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如何操作才能找全各个时期的细胞?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在一个视野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因细胞在解离时已经被杀死,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了。不能,因在一个视野中,我们只能找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要想看全各时期的细胞,应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强调:观察时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最后观察间期的细胞。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师答疑。如果自制装片不理想,可以观察洋葱根尖固定装片。各实验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学生做巩固练习4、5。
【巩固练习】
4.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清晰可见的结构是(
A.染色体、纺锤体.细胞壁
C.染色体、赤道板、细胞核
5.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中,每个细胞内的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不同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
C.中期和末期
(二)、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你能够在视野里同时看到约50个细胞,仔细统计视野中处于各时期的细胞数,记录在记录表“样本1”中。把视野移动到分生区一个新的区域再统计,然后记录在“样本2”中。对数据进行整理,填入表中。
探究点10:在你的观察结果中,处于哪一时期的细胞最多?怎样确认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长短?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因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确认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就看在这一时期中观察到的细胞的多少。
四、绘图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时期的细胞特点,绘制有丝分裂中期、后期的简图,并能区分各时期细胞的特点。
展示优秀的绘图。
教后反思
1、本实验课本采用的生物材料是紫色洋葱,但通过实验课前的培养,发现生根效果不很理想,数量较少,分组实验根本不够用。通过探索和查阅资料,我用蒜实验材料,生根效果很好。
2、该实验的每个步骤都需等待一段时间,所以应打破常规教法,采用边做边练的方法,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打破思维定势,推陈出新,注意加强教材和教法研究,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