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人格成型的源头

(2012-07-04 10:20:21)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人格成型的源头作者:罗惠依
平面镜:认识真正的自己,不光要认识自己的外表,还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
 
  了解自己人格从何而来。
 
  苏格拉底: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
 
  有的人说话慢声细语,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胆大包天,有的人胆小如鼠;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反应迟钝;有的人小时候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到老也没有主见。
 
  这些我们在现实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从后天来看,家庭教育、父母的为人性格和品德及修养、本人受教育程度、大中小学受教育期间和工作后接触的社会环境也对其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出生在不同年代,其为人处世、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等有很大的区别,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从狭义上来讲:每个人后天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所处时代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也并非每个人都一样。就是说:对个体来说,性格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些事情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命运在你的手里,你必须融入这个社会,必须面对现实,当你的性格和现实有冲突、并证明你自己错误的时候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现在,很多人认同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观点。那么性格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生究竟有哪些影响?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它是一个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半由先天决定,取决于遗传;另一半则受后天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带有价值观的成分,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影响人格成型与发展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的内容就开始展开分析,让我们对人格成型的源头这个角度来了解自身人格的成型状况。
 
  1)遗传奠定了人格基础。
 
  现代心理学家们认为,无论是人格的整体结构,还是代表人格的某方面特质,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因素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不是受遗传或环境的单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格是个人与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身心组织。它有不可忽视的生理基础,其中大部分是靠遗传获得的。
 
  曾有心理学家从学前儿童中,选了139对出生后共同生活的同性别孪生子为对象(年龄为4岁半),单就情绪(稳定或激动)、活动(爱动或好静)、社会(活泼或羞怯)三方面人格特质为范围,采用观察评定法,分析和比较遗传与环境两方面因素的不同影响。
 
  在学龄前儿童中,同样都是孪生子,出生后又生活在同一家庭,其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大致相同,然而,在同卵者与异卵者之间,无论男女,均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表明,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形成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学前期时,异卵双生子成绩上的差异是同卵双生子的33倍,而到了学龄期时,异卵双生子成绩上的差异则是同卵双生子的25倍。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对人格的影响逐步显露出来了,复杂能力的形成更是如此。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2)早期童年经验塑造日后的行为。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金农(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我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从心理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的描述对于我们理解幼儿期健康人格的形成颇有启发。
 
  第一阶段,年龄为01岁。
 
  这一阶段,孩子处处离不开成人的照料。如果没有成人他们就不能生存,因而他们自身的无助感也就最为强烈。如果能够得到成人悉心、有序的喂养与爱抚,那么在他们的心里就会体验到一种对养护者与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并由之而衍生出安全感——健康人格的核心基础,倘若孩子得到的照料是粗心、冷漠、无序的,他们则无法对养护者和环境建立起信任感,内心会充满恐惧。
 
  第二阶段,年龄为13岁。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往往有与养护者意愿相违背之处。这是作为人所特有的自主性本能所使然。而绝大多数养护者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按照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初步训练,以帮助他们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于是,在孩子的自主行为与养护者的社会性训练之间常常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如果养护者能够意识到并尊重孩子的主动性本能,在行为训练过程中不伤害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则可能帮助他们获得自主意识。如果养护者过于武断,训练过严或惩罚不够公正,则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和羞愧的情感,甚至会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畏惧与同伴交往等不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行为。
 
  第三阶段,年龄为45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与上一阶段相比,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行为,在不断的探索性活动中,他们渐渐知道哪些行为是会遭到制止与责备的。如果养护者在这一阶段里能够鼓励孩子的自我创新精神,并不时提供一些条件来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孩子便很容易表现出勇于创新、做事情自信、勇敢等健康人格的表征性行为。反之,如果养护者忽视甚至嘲笑孩子的创新行为与想象力,认为它们无非都是一些幼稚之举,并通过语言或行为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用这种看法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就无从获得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和对能力的自信。
 
  在日后行为中,难免表现出畏缩不前、犹豫不决、信心不足等与健康人格相去甚远的行为特点。
 
  3)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人格。
 
  家庭是最初对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4)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人的心智。
 
  人类心智广大的可塑性,几乎全部为他周围的一切所决定,其中最大的影响力也许来自个人所生存的社会。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的性格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