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语文集体备课 《登高》啸啸主备
(2012-06-26 10:34:24)分类: 教研活动 |
备课内容 |
《登高》 |
||||
学 |
高一语文必修四 |
时间 |
2012.5.10 |
地点 |
1幢5楼办公室 |
备课组长 |
刘荷荷 |
主备人 |
潘啸啸 |
缺席人员 |
|
出席人员 |
潘啸啸 |
||||
过 |
潘啸啸讲述了上课的思路。从后两句诗歌的情感入手,感悟诗歌的“悲和恨”两种情感。将颈联解读到的悲情与诗人的坎坷经历联系在一起讨论。所谓“知人论世”。之后将探讨前两联的诗,景中含情。但觉得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较难让学生有感悟。 陈颖颖:诗歌的内涵原来可以这样丰富地来讲。 胡明远:在上该课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含义落实下来。“不尽长江”,历史的深远。“萧萧”,空间。 刘荷荷:对杜甫悲情的领悟结合杜甫的生平来理解,这点是我平时所没有想到的。 陈颖颖:我觉得用验证这个词不好,学生应该是从文本本身读出诗歌的情感。 荷荷:对于这一点我也是同意的,从文本中读出感情。 荷荷:对于颔联罗大经曾经解读出八种悲。 胡明远:这不是八种悲。
陈颖颖: 荷荷认为:但我觉得他这样的觉得很好,让人有深入的体会。 胡明远:这种解读方法也是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学会怎样去理解意思。咬文嚼字。 |
附: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在课堂上背出此诗;
过程与方法:1.诵读贯穿——分初步朗读,听名家朗读,理解后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深刻体会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歌风格。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我们先来看投影,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读一遍,当然能背的同学就背一下…(朗读)…下面谁能告诉我,这首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七嘴八舌或异口同声)…回忆兄弟,忆起了什么内容?对,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关于登高,王维是在异乡想像着故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时就唯独缺少了自己,因而倍感思念家中的亲人。
那么,今天,我们同样要提到登高这样一种习俗,但却是另外一位诗人的一篇佳作,题目就叫……登高(板书:登高)
(参考译文: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二)朗读入境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这首诗来一起朗读一下,初步体验诗的魅力。
(生集体朗读①个别学生朗读②)
我想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你们肯定会将更多的情感投入进去的。相信到时候的你们,读的越来越好!
请大家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回答)
(三)以情入境
师:你们的情感是这样,诗人有没有透露给我们一些关于情感的信息呢?(板书:情)我们就再来读一遍,(生朗读③)思考:本诗中,你能找到几个直接写诗人情感的字、词和或句子?
回答:哀,悲,恨。(板书:哀,悲,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到底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登高的。先来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个颈联,能传达给我们哪些信息,诗人到底有多少种悲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
(生先讨论,每四人为一组,等会选出你们的官方发言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里”说尽诗人到处的颠沛流离,作客,在外漂泊流浪,(板书:长年漂泊)“常作客”更是更大的悲哀,时间很久。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即是如此;(分析:做客 和 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老年,加上身体不好,又在重阳这一天一个人登高,这样一种心境可想而知,就是一个“悲”,就是老病加孤独(板书:老病孤独)。
PPT展示: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稍作分析,插入作者介绍)看来我们和名家分析得一样啊!
真不简单。
好,我们说分析不能凭空而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理解的对不对呢?
(PPT展示: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献赋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史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靠,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我们的这首《登高》就写于这个时期),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我想,知人论世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恨”,就应该蛮容易的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此恨有几种恨呢?
(一己潦倒的生活之苦;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但是这样的苦恨能消解掉吗?
不能。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而一人独自登高望远,无祈寿延年之欢,只能惹恨添悲,怅惘苦恨。想想自己年纪大了,无法实现为国效力的抱负了,(板书:抱负无成)但是这样一种情感,诗人无法将它一吐为快,没有借着酒意就无法倾泻内心的郁闷。如果要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他这样一种把郁闷压抑在心底,怎么概括呢?
(板书:沉郁)这就是杜甫诗歌的一个风格。
(生朗读④,把这种悲和恨沉在心底的感觉读出来!)
师:那么杜甫登高时究竟看到了什么,才使他发出了如此悲凉感叹之音呢?
(四)借景抒情
师:我们把那些能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称作——意象,下面我们就来找找诗中的意象。(板书:景)看看,这些意象都集中在哪几联当中啊?
首联,颔联
(生读⑤)
首联的学习
师:作者使用了哪些意象呢?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来描绘它们?
(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
那么这些意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哀”
对,就是我们刚说的“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用景来传达情的?
风,在秋天这个季节,往往都是?
萧瑟的,无情地将树叶吹黄,吹落,在这里的风又是急的。这里我要给大家插入一个小知识:
当时我们说作者客居四川,而在四川的夔州,夔州又在长江边,因为风大出名。大家想想看,风的大跟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风大,本已经感到凉丝丝的了,再加上诗人患病,就更加显得凄冷了。
其实风吹在身上的凉就犹如吹在诗人的?
心上,心就变得凉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诗人站在萧瑟的急风中,感觉到天是怎样的?
高的
是秋高气爽那样,天空明朗,天气宜人吗?
不是。高,形容诗人感觉到天是空荡荡的,遥不可及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好,下面我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其中有一句是描写袁鸣的,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大家记忆力很好,所以你看,如果这时候再听到猿叫,会有什么感觉?
心中顿时有了一股哀愁,更是一种浓浓的哀愁。
那么请大家看看,这种哀愁,有没有延续到下句是里去呢?
本来没有,但是既然在首句奠定了这个基调,那么使得后面的渚,沙和鸟都带有了一种哀愁。
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下,然后背诵。
颔联的学习:
先读⑥。
这一句啊,历来被称为是千古名句,有人就如此评价说“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请同学们就这个评价来说说你的想法,这个评价到底恰不恰当?
悲凉,感伤说的是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让我们想到它的曾经是那么地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可是现在被无情地秋风吹下,并且发出萧萧的声音。(无边,落叶之多),这使我们感叹,树叶短暂的一生,同时又联想到人生其实也是如此短暂的,因为这个时候,诗人大概55岁了,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片孤独的落叶,将在一阵急风过后会凋零,一阵悲凉。
但是我们说其实杜甫一点都不哀怨、消沉,为什么?
不尽长江滚滚来。刚才是细微的落叶,一下子变成了广阔的长江,境界开阔了起来,正是诗人心胸的开阔。虽然有落叶的短暂,但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长江却是源远流长的,而且声音都由细小变大,江水气势滔滔。
其实,这两句的对比除了可以引申出时光的短暂和永恒。
首联,颔联小结
这四句都是描写景物的,而且不仅仅是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而用表现手法来说,合理吗?
情景交融(板书:交融)
朗读⑦,背诵首联,颔联
(五)诗体
我们看看诗句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啊?
对仗,押韵。我们称它为近体诗,每首诗行数固定、每行诗字数固定、每首诗的用韵固定。反之古体诗就是每首诗行数不固定、每行诗字数不固定、每首诗的用韵不固定;其中啊近体诗中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绝句,一类是律诗。一共有四句的是绝句,一共有八句的是律诗。好,《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板书:七言律诗)。
(六)小结
师:我们说杜甫的《登高》是一篇出色的情景交融的格律诗,我们在写作时,不妨也注意一下,有意地将一些客观景物拿来,为我们所用,真正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合在一起。
最后,请同学们再一起来将这首诗,配上音乐来朗读一遍⑧,最好能当堂背诵⑨。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