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铁路江湾站遗址

标签:
杂谈旅游文化历史 |
位于现今广纪路汶水东路的淞沪铁路江湾站,曾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的一大站点,当年海上物资经由淞沪铁路运往市区,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今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
淞沪铁路建成后,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
居民中广东籍人士和日本侨民较多,与之相竞争,铁路西侧的闸北华界也陆续建成宝山路、宝通路、鸿兴路、天通庵路等多条马路和商务印书馆等一批工商企业和文教机构。因而淞沪铁路南段形成穿越大片闹市区的一条铁路,有宝山路、虬江路等多条道路平交穿越淞沪铁路。
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1938年又被日军彻底拆除蕰藻浜站至炮台湾的铁轨。1958年起几经改造使用至1970年后逐步拆除。
1997年该路拆除,沿原线路建成高架铁路(轨道交通三号线),2000年12月投入运营,在原淞沪铁路上设有宝山路、东宝兴路、虹口足球场、赤峰路、大柏树、江湾镇6个车站,并已延伸到宝钢附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这条我国铁路的“前辈”,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轨道交通三号线开通之后,原淞沪铁路南段(老北至江湾)和北段(何家湾至吴淞大桥)已拆除。只有中段江湾至何家湾部分作为沪宁铁路的支线,仍在发挥余热。
如今在这个淞沪铁路江湾站遗址上,创客们用火车车厢和集装箱建起了风格各异的箱型建筑,具有各类特色的商店入住营业,成为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淞沪之战的历史遗迹,还保留着这座高2.4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