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始封地别论(二)
(2023-03-29 11:10:43)文献记载
晋国始封地,是晋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早期史料匮乏,且记载简略又多语焉不详,造成晋国始封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早可信度较高的《左传•昭公元年》《国语•晋语四》记载,叔虞受封之地是商之“唐”国,位置在大夏之墟。而遗憾的是“大夏之墟”未能考证,不知确指当今何地。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晋阳(今太原),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闻喜,故曲沃,晋武公(疑误,应为武侯)自晋阳徙此。”《汉书·地理志》后《史记》百余年,是第一次明确指出叔虞封唐地在今太原的历史文献,也是第一次明确指出晋国由太原始封地徙迁晋南的历史文献,相信他在写作时除先秦资料外一定读过《史记》,作出如此记载,是经过考证弥补《史记》的不足呢?还是相信先秦资料的一种说法加以认定呢?这是我们无法知晓的。
东汉郑玄《毛诗谱•唐谱》:“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父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孙成侯(疑误,应为武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毛诗谱•唐谱》后《汉书·地理志》近百年,基本延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之后,西晋皇甫謚《帝王世纪》、杜预《春秋左传正义》、南北朝范晔《后汉书·郡国志》、郦道元《水经注》,以及今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均对以上观点表示赞同。
唐李泰《括地志·并州》:“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故曰晋侯。’”《括地志·绛州》:“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春秋〈传〉云:‘夏孔甲时有尧苗裔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御龙,以更彖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匄所云‘在周为唐杜氏’。”《括地志》两说共存,虽明显趋向平阳说仍不敢否定晋阳说。
两说并存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顾炎武始力主支持“晋南说”全面否定“晋阳说”。顾氏《日知录·卷三十一·晋国》:“晋自武公灭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其时疆土未广,至献公始大。考之于传:灭杨、灭霍、灭耿、灭魏、灭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不过今平阳一府之境。……若霍太山以北大部皆狄地,不属于晋。”“〈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同见于传。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顾氏的观点,对后人影响甚大,一度时期受到很多人的赞同,而在之后的考证研究中,两说均有支持者与反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