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寒食文化起源地考证

(2022-08-14 14:32:26)

 

中华寒食文化起源地考证

 

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景茂礼

 

摘 要】:人们通常认为,寒食文化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与今山西介休有关;寒食习俗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有关,介子推隐居被焚地与今山西“介休绵山”有关。这个概念,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介子推是与今山西灵石有关,介子推隐居被焚地是与今山西灵石介林有关。也就是说,寒食文化的起源地不是今山西介休而是今山西灵石,寒食习俗起源地的源头不是今山西“介休绵山”而是今山西灵石介林(绵山横跨今山西介休、灵石、沁源三地,属介休者名“岩山”,约占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名“介休绵山”欠妥,本文使用实名“介休岩山”)。

随着山西介休岩山、灵石介林的旅游开发,人们对寒食文化的关注了解日益加深,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被众多有识之士发现:既然寒食文化的起源地是今山西介休,为何与寒食文化起源地有直接关系的介里、介山、介林、介墓、介庙等地名地物却在今山西灵石呢(介山即今绵山,自古为今灵石境域,元朝割绵山北部“岩山”入今介休,绵山的大部分面积至今仍在今灵石境内)?既然寒食习俗起源地的源头是今山西介休岩山,为何与寒食习俗起源地源头有直接关系的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却在今山西灵石介林呢?针对这个问题,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做出说明与解释,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寒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拙文《中华寒食文化寒食节研究》另有专论)

关键词】:绵上  绵山  岩山  灵石  介休  介林

 

 

寒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为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民俗文化,因介子推而产生,因介子推而兴盛。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介子推的隐居地、被焚地、埋葬地、祭祀地,因介子推而诞生,因介子推而闻名。2008年、2009年清明节后,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政府,两度在今山西介休岩山联合举办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今山西介休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称号,介休岩山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称号。对于这些颇具分量存在错误的决定,回避是不妥当的,确有全面说明与解释的必要。

 

一、寒食文化起源地是春秋绵上

 

绵上之名,约始于春秋初期,是一方水土的行政区划名称;绵上之地,是春秋时期今山西晋中最稠密的人口聚居地,是一方水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636年,介子推隐居于此而被焚,晋文公在此对介子推进行了隆重旌表,“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西河界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绵上,……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四十里介山之下而接灵石县者,为介之推所隐处。”《后汉书·郡国志》:“界休,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中华历史大辞典》:“介之推,……携母出走,隐居于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文公派人寻求不得,将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地。”《辞海》:“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636年,介子推隐居于此而死。晋文公以绵上之田为介子推的祭田。”以上典籍记载明确,介子推是隐居春秋晋国绵上而死,寒食文化起源地是春秋晋国绵上。

春秋晋国绵上,即今山西灵石东部地区。自晋文公将绵上田封给介子推号曰“介推田”、把绵上山封给介子推号曰“介山”,介子推隐居被焚地是春秋绵上与寒食文化起源地是春秋绵上并无异说。汉时,今山西晋南出现“介山”,随之出现介子推隐居于晋南“介山”说,但寒食文化起源地绵上的历史地位毫无动摇;北魏后期,山西诸处“绵山”相继出现,随之又出现介子推隐居于山西诸处“绵山”说,但寒食文化起源地绵上的历史地位仍未动摇。唐代之后,由于《元和郡县图志》误将灵石隋朝之前的历史沿革错记到今介休名下,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始出现今介休说,但寒食文化起源地绵上的历史地位直至元明以至民国依然毫无动摇。成书于元初的《癸辛杂识》明确记载:“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清道光版《直隶霍州志》:“清明前,灵石东乡村庄相沿冷食,三日不举火,约禁颇严,感介神也。州城(霍州)、赵邑(赵城)皆无此风气矣。”民国版《灵石县志》:“清明前,东乡村庄相沿冷食,三日不举火,约禁颇严,感介神也。”而事实上,除了春秋晋国绵上即今山西灵石东部地区外,其它任何地方都不是介子推隐居被焚地,也都不是寒食文化起源地。今灵石、介休、沁源所属绵山不是,其它地方的绵山也不是。今灵石、介休、沁源所属绵山是介子推的被封地,始于春秋时期;其它地方的绵山是介子推的纪念地,均为后人在后代所为。

历史研究,以客观、真实为第一要务。历史学是科学,需要的是论证过程。考证研究的本质是求真,求真的本质是证据。《后汉书·郡国志》:“界休,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这里的“界休”,正是今灵石;这里的“介山”,正是今绵山;这里的“绵上聚”,正是今灵石东部地区;这里的“子推庙”,正是今灵石介林介子推庙。因介子推隐居被焚于此晋文公隆重旌表而诞生的地名地物如介里、介山、介林、介墓、介庙两千余年来至今仍屹立在今灵石境内。传为晋文公寻访介子推建立行营大帐的地方“后悔沟”,护驾军士驻扎的地方“军寨村”,第一次放火的地方“晋林头”,第二次放火的地方“烧荒地”,旌表介子推的地方“旌介里”,以及由此产生的晋介里(静升镇)、旌介里旌介村)、旌善(静升村)、记过(集广村)、晋林头(尽林头)、红岩村军寨村、晋林院、哀号坡、后悔沟红崖沟、绕烟台、栖隐寺、足下亭等数十个村名、地名、物名两千余年来至今仍存在于今灵石境内。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与介子推隐居被焚有关的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全部在今灵石境内。山有其形(介山),地有其名(晋介里、旌介里、后悔沟),史有所载(典籍、碑刻、县志),物有所证(介林、介墓、介庙),俗有所传(寒食禁火),民有所颂(诗文歌赋),客观存在的事物,构成了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完整的证据链,无可辩驳地证实寒食文化起源地是春秋绵上即今山西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的源头是今山西灵石介林。

灵石介林,俗名神林,位于灵石东部,是介子推的隐居地、被焚地、埋葬地、祭祀地,是灵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版《灵石县志》:“晋介之推墓,在县东张嵩村,地名神林。”“神林,在县东三十五里绵山之下,晋介子推与母隐此,文公焚之不出,同母抱树而死。……近林人家清明节三日不敢举火。”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洁惠侯龛碑记》:“洁惠侯祠(宋神宗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故名)……在介山之麓,即先生与母偕隐处。”公元636年,介子推母子被焚于此,晋文公下令就地安葬,修坟立庙,世代祭祀,以示不忘。乡梓百姓为惩罚火神悼念先贤,每逢忌日禁火三天,渐而形成寒食之俗、之节,随着人们对介子推的敬仰,范围逐步扩大,最终发展成为我国人民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

灵石介林,始建于春秋,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宋、元、明、清相沿不衰,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介林之名,意义深远。古代礼制规定,人死后埋葬的地方,根据主人身份等级不同称谓亦不同。帝王墓地称“陵”,神圣墓地称“林”,余者墓地均称“茔”。茫茫华夏五千年,今主要有介林、孔林、关林三林。介林先孔林157年,早关林855年,可见介子推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介林之地,风景优美。历代以来,方圆十余里,青枑白栝,枝繁叶茂,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庙宇藏于岗峦之间,墓地掩埋密树林中,清嘉庆版《灵石县志》:“介山之胜,自东周迄今矣。山麓林木蔚然生秀,其中百尺乔木不下数千万株,林中祠宇巍然,境地清远,静听松涛,恍同钟子期神游海上。”民国版《灵石县志》:旧时群峰参差,禽鸟之声不绝;树密林深,芳草之味异香。收风气之全,结山川之秀,名胜相传已久。自古文人韵士,览景抒怀歌咏不尽;从来香客信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为三晋风景名胜圣地。

灵石介林,是孕育寒食文化的摇篮,是历代朝廷官员、地方政府、平民百姓对介子推进行祭奠的重要场所,是两千余年来有关介子推故事遗址、遗迹、遗物留存最多、数量最大、种类最丰富的地方,为我们保存了太多的历史遗存、太多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介子推、研究寒食文化提供了大量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这里,传为介子推母子被焚时所避火藏身的巨石“忌坂”、所抱大树“子母柏”碑记,至今仍存;这里,晋文公敕葬的坟墓,宋神宗颁发的圣旨,宋徽宗恩赐的门额,清高宗御笔的园名(传说),清德宗封赏的牌匾,慈禧太后敕赠的徽号,至今仍存;这里,晋文公旌表敕建的庙宇,宋神宗诏令重修的宗祠,明代宰相曾棨、李东阳、许讃、杨巍等朝廷大员祭祀介子推留下的诗文碑记,清代山西巡抚葆亨、赵尔巽为旌表介子推撰写的奏折碑记,灵石县令潘兆桐、陈鸿吉、李汝霖、朱善元、汪敦元等地方父母官的告示碑记,至今仍存;这里,历代朝廷官员、地方政府主持重修、增修、补修介林残存的五十余通(方)古代碑刻,历代名人学士、社会名流赞美介子推的数百首诗词歌赋,历代《灵石县志》方方面面的记载,至今仍存。所有这些,不仅可以证实寒食文化起源地是春秋绵上即今山西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的源头是今山西灵石介林,同时丰富的遗存也必将成为人们研究介子推、研究寒食文化不可多得的稀世瑰宝。

 

二、寒食文化起源地不是当今绵山

 

绵山之名,约始于北魏后期。《辞海》:“绵山,在山西省介休东南。属霍山山脉。古时山下有绵上之田,故称绵山。”又:“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636年,介子推隐居于此而死。晋文公以绵上之田为介子推的祭田。”《辞海》记载正确,明确指出绵上是古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介子推是隐居绵上而死;明确指出山下是绵上之田,绵山之名是因山下绵上之田而得。也就是说,介子推隐居地是在绵上而不是在绵山,是在山下而不是在山上。绵上是地名,即今灵石东部地区(静升盆地);绵山是山名,即今太岳山支脉(石膏山、灵空山、岩山等)。绵上与绵山,一个是指山下平原,一个是指山上高峰,是紧密相连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地理概念。《左传》明确记载介子推是隐居绵上而死,因此绵山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与寒食文化起源地没有关系。

古语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在历史上留下遗产遗迹,都会给所在地打上深深的烙印,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也不例外。客观事实,不容置疑,所有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相关的介里、介山、介林、介墓、介庙、忌坂、子母柏等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两千余年来都实实在在全部在今灵石境内,绵山没有任何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相关的蛛丝马迹,可以证实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与绵山没有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大量定居生活的人群,是寒食文化形成的基础。两千多年前的绵山,连绵数百里,树木茂盛,杂草丛生,豺狼虎豹,集队成群,是野兽的天下,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旅游开发之前,绵山仍是无人居住区,没有居民、没有大量定居的居民生活,寒食文化无从谈起。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绵上是人口稠密区,有大量先民群居,可以形成民俗文化;绵山是无人居住区,是野兽的天下,不能形成民俗文化,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与绵山没有关系。

不可否认,有些史书,特别是隋唐之后的部分典籍,记载介子推隐居被焚地为绵山,其中有的实指绵上即今灵石介林,是指山下而不是山上;有的实指今介休岩山,是指山上而不是山下。造成这种记载失误或理解有错的原因非常复杂,大概为以下几方面:一、历代编史修志者,大都不是本地人,不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状况,更不了解当地具体地名所指的具体区域,误将绵上理解为绵山。二、大部分人没有弄清绵上是当地区划名称,绵山是当地山峰名称,把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混为一谈,视为一体。三、殊多后人编史修志,不调查,不考证,顺手牵羊照搬前人记载,代代抄袭,一错再错,使之成为既定事实。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介子推隐居被焚地位于绵山西麓,认为属绵山范围,因此部分资料包括灵石介林碑刻与《灵石县志》,亦将介子推隐居被焚地记载为绵山。而这些资料所载绵山,均实指山下灵石介林,而不是指山上介休岩山,如若不然,灵石介林碑刻与《灵石县志》是不会把介林记载为“位于绵山”的。今介休岩山现存唐开元二十年(732)《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焚介推之林麓”的记载,也明确说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是在绵山之麓即山下,而不是在绵山之巅即山上。

至于今“介休绵山”的提法,有待商榷。绵山是太岳山支脉,属太岳山的组成部分,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自古为今灵石境域,故称“灵石绵山”,国家典籍《宋会要》等均有记载。元朝建立后,析灵石地置小灵石县,后将小灵石并入今介休。《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元初以灵石地析置小灵石县,至元二年(1265)并入介休县。”今介休张壁村出土金大定四年(1164)张氏墓志中“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的文字记载,不仅说明今介休东南地区金时仍为灵石境域,而且给绵山时属灵石提供了实物证据。小灵石并入今介休后,绵山被一分为三,地跨今灵石、介休、沁源三市县,属今灵石境域的为牛角鞍、韩信岭、石膏山、尖阳山、孝文山,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属今介休境域的为岩山(土语称娘山),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属今沁源境域的为灵空山,面积约60平方公里。《晋中市志》载,灵石牛角鞍为太岳山最高峰,海拔2566.6米,今介休岩山海拔2487米,沁源灵空山海拔2523米。绵山是个大概念,随地异名,各自都无法囊括绵山。元代之前绵山为灵石独有,当今最高的山峰在灵石,最大的面积在灵石,也不能称“灵石绵山”。今介休仅有岩山一小块,称介休岩山,名符其实,明确无误,称“介休绵山”,名不符实,也会给人们理解造成误会。

绵上与绵山,一字之别,差之毫厘,错之千里;绵山与岩山,同样是一字之别,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历代以来,错就错在很多人士混淆了绵上与绵山及今介休岩山的概念,没有弄清绵上是地名,是指绵山西部山下万亩平原;绵山是山名,是指横跨今灵石、介休、沁源三县市连绵数百里的古之介山;介休岩山是绵山的支脉,是指位于今介休东南当今旅游开发土语所称的“娘山”,故许多作品把绵上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写成是绵山或今介休岩山,不仅造成类似1996年版《介休市志》:“绵山,在介休城正南20公里处。古称绵上,又称介山、岩山”这样的错误记载,把三个根本不同的地理概念混为一谈,视为一体,同时也是造成误将今介休岩山认定为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的重要原因。

2007年版《绵山志》,同样存在以上错误,它说:“绵山,又名绵上”,把完全发生在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介林介子推隐居被焚的故事,全部记载到两千多年前荒无人烟的今介休岩山。其一,《绵山志》:“抱腹岩介公祠(下祠),在绵山云峰寺西侧,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创建。是年九九重阳节,介休县令吕公滋……上绵山游览……‘禅林相望,而独无介祠’,谈次间慷慨系之,共同倡议捐资建祠”的记载,就是因为时任介休县令吕公滋每每看到史籍记载“介祠”在绵山上,而今介休岩山自古就没有介祠,不得已创建了一个。其二,《绵山志》:“介公岭介公祠(上祠),位于绵山介公岭下方约百米处岩窟”“介公岭介公墓,在绵山介公岭景区上方”的记载,实为当今介休岩山旅游开发中,看到宋咸平五年(1002)灵石县令解九思刊《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当山有晋文公忠臣介子推见于山,上有敕葬陵墓矣”的记载而实际却无,不仅新建了一个“介公祠”“介公墓”,而且把介子推隐居被焚地相关故事也不得不搬到今介休岩山,殊不知所有典籍包括本《碑记》所载绵山,实指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介林,而不是指绵山及今介休岩山。因此可以认定,介子推隐居被焚地、寒食文化起源地,与绵山及今介休岩山没有关系。

 

三、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山西灵石

 

今山西灵石,春秋时属晋国“绵上”地区,战国始置县,县名平周。秦庄襄王三年(前247)改平周为界休,晋太康元年(280)改界休为介休,东魏元象元年(538)析介休置永安,北齐天保七年(556)并介休入永安,隋开皇十年(590)改永安为灵石,延续至今。换句话说也可以这样说,寒食文化起源地是春秋绵上、战国平周、秦汉界休、两晋介休、北齐永安、今之灵石。因隋朝之前与介子推相关的介休县是今灵石的前身,因此可以证实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灵石。

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谭其骧先生,1981725日在太原市召开的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地方史志的研究,“地方史、志应该并重,不可偏废,……采用旧方志的材料必须仔细审核不可轻信。”并指出:“地方史一般是私人著作,作者多少是个学者,总的说来质量较高。而地方志除了少数几部出于名家手笔外,多数是地方官限于朝廷功令,招集地方上的举人、贡生、秀才等一些乡曲陋儒修成的。这些人大多只会做代圣立言的八股文,根本不懂得著述的体例,不懂得前朝的典章制度,更不会做学问,因此在他们的作品里往往夹杂着许多错误的记载,甚至是错误百出。有些地方志是每修一次便增加若干错误,越修越差,越修越错。”对于春秋绵上即今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真实历史的记载,不论国家典籍还是地方资料,同样存在以上问题,特别是隋唐之后以至明清的史志资料,更是错误多多。由于灵石在隋朝之前曾名介休,原邬县(今介休)在隋朝之后又名介休,加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破坏,地方资料损毁殆尽,造成部分史书特别是隋唐之后的作品,误把灵石隋朝之前的历史沿革全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把灵石隋朝之前历史上的人和事均归属到今介休名下,得出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介休看似合理的结论。如《元和郡县图志》将存在八百余年的秦汉界休即今灵石的历史沿革,完全记载到秦汉邬县即今介休名下,导致《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與纪要》《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县志》《灵石县志》等史籍均延续照搬了它的错误记载。先前的记载完全错误,之后的作品错上加错,因此造成名义上寒食文化起源地是在今山西介休而实际是在今山西灵石的客观情况,出现与寒食文化起源地密切相关的所有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全部在今灵石而不在今介休的客观情况。

古语云:有千年的话,没有千年的人。民间传说,有时是最为合理的。相传,介子推被焚身亡后,晋文公非常后悔,在其居住的村庄对他进行了隆重旌表。为纪念介子推,将其村名改为“旌介里”(今旌介村),意为旌表介子推于其故里(民国初年始改为旌介村沿用至今);将绵上地区更名为“晋介里”(后改为静介里使用到民国六年),意为晋大夫介子推故里,即今灵石县静升盆地;将附近山峰更名为“晋岩山”,意为分封给晋大夫介子推的山脉(后改为静岩山),即今介休岩山。为牢记自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的悔悟,将与旌介村相邻的两个村庄改名为“记过村”(今集广村)、“旌善村”(今静升村。时至今日,静升村钟灵巷刻有“距介山十里而遥村名旌善,集王氏一家之秀巷号钟灵”的石楹联仍存;《旌介村重修西宁堡碑记》亦有“予村地居绵麓,区属旌善故村”的记载)。为表达自己下令放火后恍然醒悟的悔意,将寻找介子推与随从建立行营大帐暂住的山谷更名为“后悔沟”。以及栖隐寺(介子推母子隐居时的住所)、军寨村(护驾军士驻扎的地方)、晋林头(第一个放火点)、烧荒地(第二个放火点)、绕烟台(乌鸦绕飞的地方)、哀号坡(乡人哀求祈祷的地方)、红岩村(岩石被火烧红的地方)、足下亭(晋文公制木屐伐木的地方)、晋林院(看护墓地者居住处)、接官亭(接待祭奠介子推官员的地方)与介林、介墓、介庙、忌坂、子母柏等。所有这些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结合国家典籍、地方志书、碑记石刻的记载,参照本地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等等资料,构成了山西灵石介林是介子推母子唯一的隐居地、被焚地、埋葬地以及官方祭祀地的史实与完整的证据链,构成了山西灵石是寒食文化起源地、灵石介林是寒食文化起源地源头的史实与完整的证据链。

 

四、寒食文化起源地不是今山西介休

 

今山西介休,春秋时属晋国“随地”境域,晋倾公十二年(前514)置县,名曰邬县。东魏兴和四年(542),晋州(今临汾)定阳郡(今吉县)平昌县(今乡宁)被西魏占领,侨置(战争状态下,朝廷对沦陷区迁出的地方流亡政府异地安置)于今介休城所在地,仍名定阳郡平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并邬县入平昌,存在一千余年的邬县从此消失而改为平昌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平昌为今介休延续至今。从今介休的历史沿革演变不难看出,不论是春秋邬县,还是南北朝平昌,都与隋朝之前与介子推相关的介休县无关。即便是隋朝之后平昌改名介休,此介休亦非彼介休,亦与介子推无关,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无关,与寒食文化起源地无关。

今介休得名,晚于灵石八年。对今介休的历史沿革,成书于唐显庆元年(656)的《隋书》记载的非常正确:“西河郡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成书晚于《隋书》180余年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则完全错误:今“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介山西”实为今灵石,它却记载为今介休;“秦、汉之旧邑”实为今灵石前身,它却记载到今介休身上,导致后世史书大都延续照搬了它这个错误记载,把灵石隋朝之前的历史沿革全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把灵石隋朝之前的人和事全部归属到今介休名下,把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的史实亦记载到今介休名下,一错再错,错上加错。

对于历史记载,文字是会出错的,但历史是客观的不会出错,地理是客观的不会出错,错误的记载是无法形成证据链、是经不住自然、地理、事实、证据、时间等方方面面考验的,最终总将会水落石出。换句话说,虽然有些史书记载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介休,但它改变不了与寒食文化起源地相关的所有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以及介林、介墓、介庙、忌坂、子母柏等所有事物两千余年来在今灵石不在今介休的客观事实。真实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介子推故里“旌介里”、晋文公建立行营大帐的地方“后悔沟”、护驾军士驻扎的地方“军寨村”、放火的地方“晋林头”等等地理实体在今灵石的客观事实无法改变,历代朝廷旌表介子推的奏折圣旨、国家典籍、地方文献的记载无法改变,灵石介林幸存的数十块古碑石刻、介林地区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等等实物资料都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灵石的史实也不会改变。

对于历史记载,理解也会出错的。殊多史书,记载本来正确,若不考证研究,盲目使用,也会造成失误,同样无法经受证据与时间的考验。例:今介休以“三贤故里”闻名,岂不知其中两贤介子推、郭林宗实为春秋、东汉今灵石人;岂不知《水经注》记载郭林宗碑在界休城东这个“城东”是东汉界休城东,不是今介休城东(今介休城原为平昌县城,始建于东魏)。东汉界休城,位于今灵石县旌介村。三晋出版社2013版“三晋学术研究书系”《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秦汉介休故城考辨》:“《水经注》所指示的秦汉介休故城,就是今天的灵石县旌介村。”“秦汉介休故城城址,应当就在今天的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正是因为理解错了《水经注》界休“城东有征士郭林宗碑”“界休城东”的本意,加之今介休城东自古就没有郭林宗墓、郭林宗碑,因此于明嘉靖十年(1531)时任介休知县王正宗始在今介休城东“闢地植树”,隆庆三年(1569)介休知县刘旁“环冢砖封”,万历二十四年(1596)介休知县史记事“复石砌甬道”,创建完成今介休城东的郭林宗墓然而,郭林宗是东汉人,东汉时今介休城东郭林宗墓所在地还在晋阳湖水底,何来的修坟造墓的事实呢?类似者殊多,不再赘述。

总之,不论是前人记载失误,还是后人理解失误,等等原因均是造成把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记载到今介休名下、灵石介林寒食文化起源地的源头记载到今介休岩山的症结所在。历史会说话,事实会说话,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随着时间的转移,随着更多人的关注,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的源头是今灵石介林,一定会尘埃落地,真相大白。

 

 

 

通过对寒食文化起源地的研究考证,不仅可以认定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灵石、寒食文化起源地的源头是今灵石介林,而且还可以得出以下三点新的认识:

一、今晋中盆地,海拔高度在700800米之间,先秦时仍是一片汪洋,随着湖水的逐渐萎缩,水退人进,始有居民定居生活。《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太原盆地地貌》:“据历史文献记载,历史时期在今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仍为湖泊占据,称昭余祁薮(薮即湖),直至宋代以后,该湖才逐渐消失。”《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从典籍记载、卫星扫描、地理钻探三方面综合研究考证,最终得出科学结论:一、确定了古湖历代湖水面积先秦时为1800平方公里、北魏时为700平方公里、隋唐时为500平方公里、宋代为300平方公里、元代为50平方公里。二、确定了古湖最后消亡的地点在今介休,也就是说今介休平原是昭余古湖最低的地方。三、确定了古湖最后消亡的时间为元代。因此可以认定:春秋时期今介休平原被湖水占据属无人区,山区为聚落社会人口零落稀疏,不能形成民俗文化,寒食文化起源地不是今介休。

二、今灵石东部(静升盆地),海拔高度在9001000米左右,高出晋中盆地约200米,是先秦时期今晋中地区汾河谷地最大的平原,是人口最密集的农耕聚居地。夏商周时,这里已成为方园数百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6年,在旌介村首次发现商代墓葬。1985年,又发现两座商墓和一座车马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青铜器127件,其它器物60余件。1998年版《山西通志》:“这是山西省对分布在晋中、吕梁地区的商代石楼类型北方青铜器唯一科学发掘地点,青铜器上有族徽‘W’可释为‘鬲’,说明灵石一带在晚商时期为‘鬲’族方国所在地,两座墓主为其统治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版《灵石旌介商墓》:“青铜器上的铭文应释为‘丙’字而非徽识。……丙国已经掌握了较高的铸造工艺技术,其社会生产水平与商王国接近。这个国家拥有相当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8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旌介遗址进行了再次钻探,又发现从商代到汉代的墓葬54座,并发现规模较大的粮仓6座,专家推算可储粮100万斤,由此推定旌介村附近存在着大量定居生活的人群,是历史上这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大量定居生活的人群,为形成民俗文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可以认定寒食文化起源地是今灵石。

三、灵石在隋朝之前曾名介休,平昌(今介休)在隋朝之后又名介休,正是出现如此特殊情况,造成《元和郡县图志》误把两个介休当成一回事,把灵石隋朝之前的历史沿革记载到今介休名下,导致后人把寒食文化起源地灵石说成是今介休。灵石之名,始于隋开皇十年(590);今介休之名,始于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为何要把应该是灵石的名字放到今介休身上呢?《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给出了答案:“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隋开皇十年(590)置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基于此“石”乃神圣之物,难以移动分毫,“因以为瑞”赐名“灵石”,县名亦改为灵石,县城也不得不由灵石东部旌介村迁往发现“灵石”的今址,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介休”县名亦不得不冠在与灵石地土相连的原平昌县名下。这也叫无巧不成书,假若没有“灵石”出世这一说,恐怕至今“介休”二字仍是灵石的县名不会动摇,寒食文化起源地是灵石的事实也不会动摇。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

2、(西晋)杜预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4、(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5、李天成主编:《中华历史大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7、(清)王志瀜纂修,黄宪臣编次:《灵石县志》,清嘉庆二十二年版。

8、李凯朋监修,耿步蟾纂修:《灵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版。

9、(清)王谋文修,雷大兴等辑:《介休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版。

10、(清)朱铭盘撰:《宋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1、晋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晋中市志》,中华书局2010年版。

12、刘纬毅撰:《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3、介休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介休市志》,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

14、王融亮主编:《绵山志》,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7、(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金陵书局2000年版。

18、(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等。

19、(清)王轩等纂修:《山西通志》,清光绪十八年版(网络电子版)。

20、(明)王道一纂修:《汾州府志》,明万历三十七年版。

21、(清)孙和相修,戴震纂:《汾州府志》,清乾隆三十六年版。

22、(清)王埴修,王之舟、降纬辑:《介休县志》,清康熙三十五年版。

23、(清)徐品三等修,王廷干等辑:《介休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版。

24、张赓麟、黄庭槐督修,董重总纂:《介休县志》,民国十九年版。

25、(明)路一麟纂修:《灵石县志》,明万历廿九年版。

26、灵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灵石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

27、(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2019年版。

28、(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9、李书吉著:《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山西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以上部分书籍来自互联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