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历史故事(7)/马迹岩李武功抗金
(2018-03-07 12:54:38)
马迹岩李武功抗金
景茂礼
灵石绵山腹地有马迹岩,因“石上有一马迹宛然”而名,与三清岩、禅房岩、柏槐岩、栾空岩相互毗连,均为悬崖峭壁、深沟险壑、危不可攀之地;马迹岩下有马迹崖寨,与三清岩寨、禅房岩寨、送饭子寨、曲买峪寨一样,均为强人占山为王、百姓避兵逃命、勇士据守抗敌之所。《灵石县志》:“马迹崖寨,在县东三十五里绵山上,势极陡峻,其中崖穴窟洞足容数千人。四面俱无路,惟一石梯攀缘可登极高。又有一石门,据之,虽万夫莫敢仰视。远近人家闻有警皆奔趋,以避虏患。”
李武功,自号李宋臣,北宋末年灵石县尉。靖康元年(1126)三月,金兵大举南下攻宋,破大同、克太原,一路势如破竹直取平遥、介休、灵石。北宋统治集团卖国求和,地方官员不是屈膝投降就是望风而逃。驻平阳府将官投降后引金兵攻占灵石险要阴地关、冷泉关。面对金兵的恣意焚掠,灵石人民不甘亡国灭种,“立寨栅以自卫,持弓矢以抗贼”,金兵所到之处均遭到极大打击。李武功“仗义自奋,纠率民兵掩杀贼众,收复陷没州县”“在西山下寨,聚集到都统制、统领、将佐以下官兵三千四百余人”,给金兵以迎头痛击。建炎元年(1127),南宋统治者妄想利用义军解危,迫于形势接受了抗战派的主张,下诏:“忠义之士如能捍御一方,即纠集师徒力战破贼者,至建炎二年当议其勋庸,授以节钺。”义军首领李武功,被朝廷授予“右武大夫”升为“河东路军马都统制”,以马迹崖为大本营在绵山中安营扎寨,多次与金兵展开大战,成为金统治者的很大威胁。
建炎二年(1128),李武功部将保义郎李实,发展义兵数千人在高壁店连营结寨,与金兵展开血战,一举荡平高壁镇金兵大营,朝廷因其“屡与金贼斗,又率众破高壁店北贼大寨,冲锋陷阵,杀敌有功,故补授忠义郎。”
河东陕西路经制使司亦发文,表彰李武功“累与金贼开战有劳”,授予其“不拘常制,便宜行事”的指挥权,领导当地的抗金斗争。他们扎根在绵山之中,转战在灵石各地,英勇顽强,艰苦奋战,给金兵以沉重打击。李武功曾在给部下李实的手书中写到:“如大军人数足,火急前去也……我如到日,尽事北贼之人,皆斩尽杀绝”,可见其抗金杀敌的决心。但终因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无心收复失地,在周围地区全部沦陷后解体,散伙前他们将这支义军的重要文献,用铜罐包装藏在绵山马迹崖的石缝中,直到八百余年后的1966年初,由上山采药的马和乡张嵩村农民郭双全、李志新、黄根成发现献给政府,成为了解北宋末年灵石人民抗金斗争唯一的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李武功与灵石人民的抗金斗争史书与县志均无记载,庆幸这些资料历经八百余年风雨仍完好如初,如若不然灵石这场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将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