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与介休
(2018-02-28 13:43:03)
灵石与介休
景茂礼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公认“灵石原属今介休所辖,隋朝时割今介休西南地置灵石县”,并认为“隋唐介休县就是秦汉界休县”。笔者曾对这一说法始终坚信不疑,可以说这个概念在很多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2005年,续修《灵石县志》工作全面启动,笔者被聘为编辑人员,有幸接触到现存的几部《灵石县志》,经查阅发现它们对灵石置县的表述不尽相同。明万历版说“割介休西南地置县”,清嘉庆版说“未能确指所隶何所”,1992年版说“割平昌西南命名灵石县”。三种版本,各有所述。经查《隋书·地理志》,灵石得名于隋开皇十年(590),今介休得名于隋开皇十八年,也就是说今介休是在灵石置县八年后才得名,何来的“介休地”而割呢?而割“平昌地”之说,似乎也很难成立。平昌即今临汾乡宁,为东魏兴和四年(542)割介休北一小部分而置,属于侨置(战争状态下,朝廷对沦陷区迁出的地方流亡政府及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郡县,仍用其旧名)之县,寄治(地方官署侨居异地,暂时治理)于此。尽管在北齐并邬县入其境,疆域仍小得可怜,开皇十八年改为今介休后,即使在元朝又并小灵石县入其境,至今面积仅743平方公里。而灵石虽在元朝割走了小灵石县,上世纪70年代又割走双池、回龙两个乡镇,面积还有1206平方公里,仍为今介休的1.6倍。故不论是古平昌或是今介休,如果不是并入邬县和小灵石县,面积也不过百十平方公里,哪来的地土给灵石割呢?退一步讲,即便今灵石境域全部是原平昌县地,哪有把千余平方公里土地割给别人自己仅留数百平方公里立县的逻辑呢?这不仅使我对“割介休地置灵石县”这一牢不可破的概念产生了动摇,同时对今介休与灵石的历史沿革演变也产生了怀疑。
清方志学家戴震先生在乾隆《汾州府志例言》中强调:“古今沿革,作者首以为重。”“沿革定,而上考往古乃始无憾;疆域辨,而山川乃可得而记。”王葆心先生也说:“作志者,不可执旧日沿革之说更不加以研究,而考沿革据古地志尤须证以本地流传之名,求其变迁,方有新发明。”遵循先贤教导,结合地理环境,在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论证后发现,隋朝之前秦、汉、三国时期的界休县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介休县(以下简称古介休)与隋朝之后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今的介休市(以下简称今介休),名称相同,地域绝异,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古今两个介休自古就不是一个县,而是今灵石与今介休两个县,古介休是今灵石县,今介休是古邬县,这也印证了清嘉庆版《灵石县志》“盖古之介休县地,自隋开皇时已尽属灵石矣”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具体考辨,阐述如下,愿和广大文史爱好者探讨、研究、交流,不妥之处尚望批评指正。
灵石境域沿革考辨
灵石是战国平周县的延续,历史沿革为:平周(约战国晋定公三十七年即公元前475年析邬县置)——界休(秦庄襄王三年即公元前247年废平周置)——介休(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易界为介置)——介休、永安(东魏元象元年即公元538年析介休置)——永安(北齐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并介休置)——灵石(隋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废永安置),建县历2480余年。
典籍记载 灵石境域设治始于战国,县名平周。清嘉庆版《灵石县志》:“《十三州志》:平周县,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据此,则平周即隋所割益灵石地。”“《十三州志》:平周城,在介休西南五十里。按:今介休西止二十里,盖古之介休县地,自隋开皇时已尽属灵石矣。”清乾隆版《介休县志》:“《史记》:梁襄王十三年,秦伐魏,取平周。《十三州志》:平周县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按:今介休疆域,西止二十里,无平周城。”清嘉庆版《介休县志》:“考《史记·魏世家》:梁襄王十三年,秦取我曲沃及平周。《汉书·地理志》:平周县,属西河郡。《方舆纪要》:平周城,在介休县西四十里。今介休西境止及二十里,无平周城,已割属灵石。”《清一统志》:“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南五十里。”秦废平周置界休。《中华历史大辞典》:“界休县,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西晋改为介休县。”《山西历史地名录》:“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隋开皇十年(590)置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元和郡县图志》:“灵石县,本汉介(界)休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
等等典籍,不胜枚举,均认定灵石“本汉介(界)休地”,是由秦汉界休演变,位置在“今介休东南”。尤其是清嘉庆版《灵石县志》,“盖古之介休县地,自隋开皇时已尽属灵石矣”的论断,直接说明介休有“古今”之分,灵石就是古介休,古介休就是灵石。
位置境域 灵石境域,战国时属昭馀祁(今晋中盆地)南部的一部分,为晋国平周县地,从新版《山西通志》地理沿革表中可以查出,东临铜鞮(沁县),西接中阳(中阳),北邻邬县(介休北),南靠百邑(霍州)。韩赵魏三家分晋,四邻如旧。秦废平周置界休县(灵石)、兹氏县(汾阳),界休东连铜鞮(沁县),西接兹氏(汾阳),北邻邬县(介休北),南靠百邑(霍州)。西汉析界休分置平周县(灵石南),析铜鞮分置谷远县(沁源),改兹氏为隰城县(汾阳),改百邑为彘县(霍州),界休东与铜鞮相连改为谷远(沁源),西与兹氏相接改为隰城(汾阳),南与百邑相邻改为平周(灵石南),北仍与邬县(介休北)相交。东汉阳嘉三年(134)改彘县为永安县(霍州),曹魏黄初二年(221)并平周入界休,界休除南与平周相接改为永安(霍州)外,东、西、北三邻无变。
晋国建立,改界休为介休县,废谷远复入铜鞮县(沁县),介休除东与谷远相邻改为铜鞮外,其它如旧。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分隰城置永安县(孝义);建义元年(528),复谷远地置沁源县,介休东与铜鞮相邻改为沁源,西与隰城相接改为永安(孝义),南、北二邻如旧。东魏元象元年(538),析介休南置永安县(灵石);兴和四年(542),析介休北侨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介休南接永安(霍州)改为永安(灵石),北连邬县(介休北)改为平昌(介休),东、西相邻如旧。北齐废邬县入平昌县(介休),废介休入永安县(灵石),平昌取代邬县,永安取代介休,永安(灵石)东与沁源为邻,西与永安(孝义)相接,北与平昌(介休)相交,南与永安(霍州)相连(北魏时,境内名“永安”的县有14个,今孝义、灵石、霍州地土相连,同名永安县,仅是所置时间不同)。北周无变。隋开皇十年(590),废永安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598),改平昌为介休县,改永安(霍州)为霍邑县,灵石东与沁源相连,西与永安(孝义)相接,北临介休,南接霍邑(霍州)。唐贞观元年(627),改永安(孝义)为孝义县。自此之后,灵石东接沁源,西连孝义,北邻介休,南交霍邑(霍州),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县域也无太大变化。客观境域说明,灵石就是古介休,古介休就是灵石。
建置沿革 灵石的行政建制始于战国,县名平周,初属晋国疆域,三家分晋后,北属赵,南属魏,东属韩。秦统一天下,罢诸侯,立郡县,废平周置界休县,属太原郡辖。《史记·秦本纪》:“(庄襄王)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辞海》:“秦置界休县。”《中华历史大辞典》:“界休县,秦置。”汉朝建立,革秦之弊,部分恢复封分,析界休分置平周,属太原郡辖,元朔四年(前125)划归西河郡辖。《汉书·地理志》:“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平周:鸿门,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三国属魏,废平周复入界休,隶西河郡辖。《水经注》:“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清嘉庆版《灵石县志》:“陈寿《魏书》无地理志。郦道元《水经注》晋西河恭王司马子盛碑:魏黄初二年(221)置西河郡,领离石、隰城、中阳、介休四县。”西晋改西河郡为西河国,改界休县为介休县,属西河国辖。《晋书·地理志》:“西河国:汉置。统县四:离石、隰城、中阳、介休。”
十六国期间,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介休建制一度被废,沿革无考。北魏太和八年(484),介休建制恢复。太和十二年置汾州,属汾州西河郡辖。孝昌中(525-527)因战乱寄治晋州(临汾),属晋州西河郡辖。《魏书·地形志》:“旧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永安中(528-529)寄治义州(河南汲县),属义州五城郡辖。《魏书·地形志》:“义州五城郡:永安中置……领县三,户二千一百 ,口一万七百六十九。隰城:永安中置,有凤皇台、安郎神、皇侯神。介休:永安中置。五城:永安中置。”东魏天平二年(535),结束寄治回归故地。元象元年(538),析介休置永安(灵石),属晋州五城郡。《魏书·地形志》:“永安:元象元年置。”清道光版《直隶霍州志》:“元象元年置永安,属五城郡,即今灵石。”兴和四年(542),析介休北侨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属晋州定阳郡辖。《魏书·地形志》:“定阳郡:兴和四年置。……平昌:兴和四年置。”《读史方舆纪要》:“东魏析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民国版《介休县志》:“东魏兴和四年,于县置定阳郡,仍置平昌县,隶晋州。”北齐天保七年(556),改汾州为南朔州,废介休入永安县,使用近八百年的介(界)休县名被永安(灵石)取代,属南朔州辖。《元和郡县图志》:“汾州,明帝时为胡贼所破……高齐又于此城置南朔州。”“高齐省介休入永安。”“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山西历史地名录》:“介休,北齐并入永安县。”周武帝废南朔州改置介州,改定阳郡为介休郡,属介州介休郡辖。《北周地理志》:“介州介休郡,治平昌,(辖)平昌(介休)、永安(灵石)。”周宣帝废介州复置汾州,属汾州介休郡辖。《元和郡县图志》:“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隋废介休郡,属汾州辖。《隋书·地理志》:“后周改郡曰介休……开皇初郡废。”开皇十年(590),废永安置灵石县,灵石取代永安。《隋书·地理志》:“灵石,开皇十年置。有介山,有静岩山。”自此之后,区划虽屡有变动,县名却再无更改。历史沿革演变说明,灵石就是古介休,古介休就是灵石。
论证考辨 《元和郡县图志》:“灵石县,本汉介(界)休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山西历史地名录》:“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隋开皇十年置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成书于唐元和年间(806-821),距灵石置县最近,记载也完全正确。它说“灵石县本汉介(界)休地”,诸多地理典籍及地方志书均有相同记载;它说“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不仅比其他资料记载更为翔实,而且“谷口置县”四字,同时印证了由来已久的灵石县城由“介林古治”移于今址的史实(“介林古治”即今东夏公路以东、大运高速公路以西、旌介村以南、马和村以北区域,原为古介休、永安县城所在地,近年考古发掘亦予以证实);它说“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地理位置与灵石完全吻合(今介休在介山北)。县名可改,县城亦可移,山名可改,山则不能移。《元和郡县图志》的真实性、客观性,再一次说明平周——界休——介休——介休、永安——永安——灵石历史沿革的演变过程是不容置疑的。
清乾隆版《汾州府志》:“北魏介休,不复置汉故城,其所置者在今县东南二十五里。”据考,今介休东南25里的地方,自古就是灵石境域,只到元初才划归今介休。现存宋咸平五年(1002)今介休回銮寺《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撰文人为“灵石进士郭岫”,落款为“将士郎守灵石县令解九思、三班监职灵石县商税务刘允志”;现存金大定四年(1164)今介休张壁村《金故张府君墓志》有“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的文字记载;现存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今介休市兴地村《重修回銮寺记》,记载金天会十一年(1133)重修寺院情况中有“汾阳灵石南丛里”的文字记载,均为本地时属灵石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今介休境域沿革考辨
今介休是邬县的延续,历史沿革为:邬县(春秋晋倾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14年分祁氏采邑置)——邬县、平昌(东魏兴和四年即公元542年析介休北置)——平昌(北齐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并邬县置)——介休(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废平昌置),建县历2520余年。
典籍记载 今介休境域设治稍早,始于春秋,县名曰邬。清嘉庆版《灵石县志》:“周官职方氏说,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太山;正北曰并州,其泽薮曰昭馀祁。郑成康注:昭馀祁,属邬。按:邬,晋弥牟邑,今介休地。”清康熙版《介休县志》:“介,春秋时为晋大夫弥牟食邑。”乾隆版《介休县志》:“(介休)晋顷公时为邬县。《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以司马弥牟为邬大夫,《杜氏释例》:邬城,在介休县东北二十余里。”《元和郡县图志》:“邬城泊,在县(介休)东北二十六里。周礼并州之薮,曰昭馀祁。”《汉书·地理志》:“邬,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康熙字典》:“邬,县名。今汾州介休县有邬城。”《辞海》:“邬县,古县名。公元前514年晋分祁氏采邑置七县,邬居其一,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北。”《中华小字典》:“邬,晋地。今山西省介休县有邬城。”《中华历史大辞典》:“邬,县名。春秋晋置,治所即今介休东北邬城店。”《山西历史地名录》:“邬县,春秋时晋邬邑……故治在今介休县东北二十七里。”山西省中学乡土教材1991年版《历史·晋中》:“当祁地被分成七邑后,介休曰邬”。1995年版:“介休在春秋时称邬县,为祁地七县之一。”
等等典籍,不能尽述,均说明今介休是邬县的延续,尤其是1995年版《历史·晋中》“介休在春秋时称邬县”,直接说明今介休就是邬县,邬县就是今介休。
位置境域 今介休境域,亦为昭馀祁南部的一部分,春秋时属晋国邬县地,从新版《山西通志》地理沿革表中可以查出,东临铜鞮(沁县),西接瓜衍(孝义),北与祁县毗邻,南和阴地(霍州)接壤。战国初年,废瓜衍置中阳县(中阳),析邬地北置中都县(平遥),南置平周县(灵石),邬县仍存,北与祁县相连改为中都(平遥),南和阴地(霍州)相接改为平周(灵石),西与瓜衍相交改为中阳(中阳),东邻如旧。韩赵魏三家分晋,四邻如旧。秦废平周置界休县、兹氏县,邬县南改为与界休(灵石)相连,西改为和兹氏(汾阳)相接,东、北相邻如旧。汉析铜鞮(沁县)置谷远县(沁源),改兹氏为隰城县(汾阳),邬县东与铜鞮(沁县)相连改为谷远(沁源),西与兹氏(汾阳)相接改为隰城(汾阳),南、北二邻无变。
晋国建立,改界休为介休县,废谷远复入铜鞮县(沁县),邬县南接界休改为介休(灵石),东连谷远改为铜鞮(沁县),西、北二邻如旧。北魏改中都为平遥县,太和十七年(493)析隰城置永安县(孝义),建义元年(528)复谷远地置沁源县,邬县东改为与沁源相连,西改为与隰城(汾阳)、永安(孝义)相接,北改为与平遥相邻,南仍与介休(灵石)相交。东魏兴和四年(542),析介休北侨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邬县南改为与平昌(介休)相邻,其它三邻如旧。北齐废介休入永安县(灵石),废邬县入平昌县(介休),平昌取代邬县,东仍与沁源相连,西和隰城(汾阳)、永安(孝义)相接,北与平遥相交,南和永安(灵石)相邻。北周四邻如旧。隋开皇十年(590),废永安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改平昌为介休县。自此之后,介休东接沁源,西连隰城(汾阳)、永安(孝义),北邻平遥,南交灵石,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县域也无太大变化。客观境域说明,今介休就是邬县,邬县就是今介休。
建置沿革 今介休的行政建制始于春秋,县名曰邬,属晋国疆域。晋平公时(前557-前533),贵族大夫姬奚告老归乡,晋平公把昭馀祁地(今晋中盆地)封给其作为他的采邑称为祁地,因地为姓姬奚亦改为祁奚。晋倾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晋夺祁氏采邑置七县,邬居其一,邬地正式建县设治,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辞海》:“公元前514年,晋分祁氏采邑置七县,邬居其一。”战国三家分晋,邬县属赵国。秦时,邬县划归太原郡辖,延至两汉均无改。《汉书·地理志》:“太原郡邬县: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三国属魏,隶太原郡辖。西晋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邬县属太原国辖。十六国时,北方长期陷入分裂割据局面,邬县一度被废,沿革无考。北魏太和十九年(495),邬县恢复建制,仍属太原郡辖。《魏书·地形志》:“太原郡邬县,二汉、晋属,后罢,太和十九年复。”
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大部分地区属东魏。兴和四年(542),析介休北侨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隶晋州。《魏书·地形志》:“定阳郡,兴和四年置”“平昌,兴和四年置”。《读史方舆纪要》:“东魏析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民国版《介休县志》:“东魏兴和四年,于县置定阳郡,仍置平昌县,隶晋州〔《魏书·地形志》载,“定阳郡,孝昌中陷,寄治西河。”疑误。孝昌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共三年,孝昌中即公元526年,当时西河已完全被胡贼刘蠡升占领侨置于晋州,定阳郡无法寄治西河。其次,定阳郡及所属平昌县寄置西河的时间,《魏书·地形志》记载为东魏兴和四年而非北魏孝昌中,这也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周书·文帝纪》记载,西魏大统三年(537),“太祖(宇文泰)进军蒲坂,略定汾(州)、降(州)。”“八年(542)夏四月,大会诸军于马牧。冬十月,齐神武侵汾、绛,围玉壁。太祖出军蒲坂,将击之。军至皂荚,齐神武退。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根据以上记载分析,东魏天平四年(537)汾州已被西魏占领,兴和四年(542)东魏欲复夺汾州又大败而归,定阳郡及所属平昌县兴和四年侨置介休符合史实。平昌即今临汾乡宁,定阳即今临汾吉县,共498户、1941人,寄治于介休35年,北周灭北齐回归原地,而侨置地郡县名称沿用未废〕。”北齐改汾州为南朔州,废邬县入平昌(介休),建县千余年的邬县被平昌(介休)取代,属南朔州辖。《元和郡县图志》:“汾州,明帝时为胡贼所破……高齐又于此城置南朔州。”新版《山西通志》:“北齐废邬县。”《读史方舆纪要》:“邬县,属太原郡。晋及后魏因之。北齐废。”北周废南朔州改置介州,改定阳郡为介休郡,属介州介休郡辖。《北周地理志》:“介休郡,治平昌。(辖)平昌(介休)、永安(灵石)”。周宣帝废介州复置汾州,属汾州介休郡辖。《元和郡县图志》:“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隋废介休郡,属汾州辖。开皇十八年(598),改平昌为介休县,属西河郡辖。《隋书·地理志》:“西河郡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自此之后,区划虽屡有变动,县名却再无更改。沿革演变说明,今介休就是邬县,邬县就是今介休
论证考辨 《隋书·地理志》:“西河郡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新版《山西通志》:“北齐废邬县。”《读史方舆纪要》:“邬县,属太原郡。晋及后魏因之。北齐废”“东魏析置平昌县,兼置定阳郡”“今城,东魏所置平昌县也。隋改置介休于平昌,故城遂废。”《山西历史地名录》:“平昌县,为介休郡治。隋开皇十八年改名介休县。”
《隋书》,是唐太子太师、文学馆学士于志宁和唐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共同撰修的,成书于唐显庆元年(656),距魏末仅百余年,是记载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历史沿革最早的历史典籍,虽说它记载较为简略,但它体现出的历史价值还是较高的,它的记载也是完全正确的。它说今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昌县”,查《魏书·地形志》确有“定阳郡平昌县兴和四年置”的记载;它说“后周改郡曰介休”,《北周地理志》确实载郡为介休而不是原定阳;它说“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旧唐书·地理志》同样记载今介休归西河郡辖而无介休郡平昌县的踪影。所以说,《隋书》的真实性、客观性,再一次说明邬县——邬县、平昌——平昌——今介休历史沿革的演变过程是不容置疑的。新版《山西通志》《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历史地名录》等历史典籍,亦无不显示出“置平昌”“废邬县”“改介休”这一沿革顺序的客观性,同时也完全符合今介休的地理位置、相邻境域等客观事实。特别是《读史方舆纪要》“今城,东魏所置平昌县也。隋改置介休于平昌,故城遂废”的记载,不仅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介休县城是“平昌县城”而不是邬县城,更不是古介休县城,而且也清楚地告诉们,今天的介休并不是原来的介休,而是隋改置于平昌的介休,也就是原来的平昌,即春秋的邬县。
综合论证分析
晋国昭馀祁地(今晋中盆地),是华夏最早建县设治的地区。从春秋到战国,邬县(介休)、平周(灵石)一北一南同处于今平遥与霍州之间,至秦统一全国的200余年中始终未变。从秦置界休县、晋改介休县到北魏末的近800年间,邬县(介休)、介休(灵石)一北一南仍同处于今平遥与霍州两地之间始终未变,行政区划从未混淆。《汉书·地理志》:太原郡二十一县,有邬县(介休),有界休县(灵石)。《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十六县,有邬县,有界休县。《晋书·地理志》:太原国十三县,有邬县;西河国四县,有介休县。《魏书·地形志》:并州太原郡十县,有邬县;汾州西河郡三县,有介休县。《北周·地理志》:介州介休郡二县,有平昌县(介休),有永安县(灵石)。清乾隆版《介休县志》:“按:前汉《地理志》:太原郡二十一县,有界休,有邬。后汉《郡国志》:太原郡十六城,有界休,有邬。而西河郡复有平周,则三邑之疆域昭然参列,未之合也(介休、邬县从来未合,只因灵石在隋前曾名介休,而邬县在隋后又名介休,后人误把前后两个介休视为一县,从而推导出灵石割介休置县之说)。”从隋改永安为灵石、改平昌为介休至今的1400余年中,今介休与灵石一北一南依旧同处于今平遥与霍州两地之间始终未变,行政区划亦从未混淆。《隋书·地理志》:豫州西河郡六县,有介休县,有灵石县。不可思议的是,前两个阶段不论平周、界休、介休,地理位置均在邬县之南,与今霍州相连始终未变;邬县、平昌地理位置均在平周、界休、介休之北,与今平遥相接始终未变。仅仅经过东魏至隋短短的几十年,邬县不见了踪影又出了个灵石县,介休名字未变地理位置却从与今霍州相连的南边跑到了与今平遥相接的北边。而这一时期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连年战乱,资料毁损极为严重。《魏书·地形志》:“孝昌之季,乱离尤甚……生民耗减,且将大半。永安末年,胡贼入洛,官司文簿,散弃者多,往时编户,全无追访。”加之,侨置州郡频仍纷纭,行政建置错综复杂,一地多名、多地一名现象屡见不鲜,本地先后出现邬县、介休、永安、定阳、平昌多个名称,郡又改县,县又改郡,郡县一名两用,纷纷不一,而记载这一历史阶段的《北齐书》《周书》《北史》等,均无地理方面的内容,使得后人对今介休与灵石历史沿革的记载相互错出,或一事而彼此相悬,或一说而前后互异,方位偶移辄列为数处,名称相同则牵为一端,依据失伦,是非莫主,以讹传讹,一误再误。好在历代地理史料众多,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汾、并州境域图,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造成明万历版《灵石县志》等典籍“隋割介休西南置灵石县”的错误记载,主要原因缘自对“永安”“介休”二县名的误解,没弄清古今介休县名相同而县域绝异,永安、灵石县名绝异而县域正同。
南北朝时,群雄割据,统辖无常,易制更名,纷纷不一,同名异地、同地异名现象非常严重。北魏时,境内名“永安”的县份就有14个,其中今霍州、孝义、灵石三县,同时存在于同一块土地上而同名“永安县”。今霍州,东汉阳嘉三年(134)命名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霍邑县,历时464年;今孝义,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命名永安县,唐贞观元年(627)改为孝义县,历时134年;今灵石,东魏元象元年(538)命名永安县,隋开皇十年(590)改为灵石县,历时52年。而诸多典籍的编修均离灵石置县相去甚远,难免造成张冠李戴。故有的作者误把灵石此“永安”误为孝义彼“永安”,将灵石隋朝之前的历史沿革记到今介休名下,推导出“隋割介休西南置灵石县”的定论;有的作者又误把孝义彼“永安”误为灵石此“永安”,不是把纵贯灵石全境的雀鼠谷记到今孝义名下,就是把今孝义之前的“永安”县名与今灵石县名同时绘制在北魏、隋朝今灵石的境域图中,《元和郡县图志》“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贞观元年……改为孝义”的记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若此永安即孝义,孝义位于灵石西北90余里,又怎能复向东南置在灵石东三十里呢?若此永安即灵石,贞观元年改为孝义又从何说起呢?正确的记载应为“东魏元象元年析介休置永安县,北齐天保七年并介休入永安县,隋开皇十年废永安置灵石县”,灵石之永安与孝义之永安毫无瓜葛,并非《元和郡县图志》所述。
灵石与今介休均得名于隋初,而相关历史典籍,有的成书于隋朝之前,如《汉书》《后汉书》《水经注》等,有的成书于隋朝之后若干年,甚至上千年,如《隋书》《元和郡县图志》《晋书》《魏书》《太平寰宇记》及《读史方舆纪要》《山西通志》《灵石县志》《山西历史地名录》等。在这些典籍中,成书于隋朝之前的作品自不必说,而成书于隋朝之后的作品,文中“介休”二字,有的是指古介休而非今介休,如《元和郡县图志》“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山西历史地名录》“介休,北齐并入永安县”等;有的是指今介休而非古介休,如《隋书·地理志》“以介休县入焉”“十八年县改曰介休”等;有的则或指古介休,或指今介休,如《山西历史地名录》“平昌县,为介休郡治。隋开皇十八年改名介休县”等;有的随意用字,将秦汉“界休县”写作“介休县”,如《元和郡县图志》“本汉介休地”及《读史方舆纪要》“汉太原郡介休地”。等等情况,不能详述,或记载不妥,或理解有误,均是造成灵石历史沿革记载错误的主要原因。然而,只要弄清古今“介休”县名相同境地有异,相邻“永安”县名无异疆土有别,综合各种史料相互佐证,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仅凭字面主观了断,仍把古今介休混为一谈、相邻永安视为一体,将会继续造成灵石历史沿革以讹传讹,一错再错。
历代以来,由于战争、灾祸等各种原因,大量历史资料损毁殆尽,后人仅凭留存于世片言只语之记载,很难还原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真实历史。近年出土的几方墓志,就无情地向权威资料、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今存介休市博物馆后梁贞明四年(918)《唐故宋府君墓志》,刻有“灵石县介休乡西宋村”的文字;今存介休市张壁村金大定四年(1164)《金故张府君墓志》,刻有“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的文字;今存介休市兴地村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重修回銮寺记》,记载金天会十一年(1133)重修寺院情况中刻有“汾阳灵石南丛里”的文字;今存灵石县两渡镇南续村金泰和元年(1201)《金故王府君墓志》,刻有“灵石县孝义乡南续村”的文字。这至少说明今介休、孝义历史上一度时期曾为乡的建制,均属灵石县辖,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思考,灵石、介休、孝义地土相连,历史上在建置、沿革、区划方面还有什么变化?还有什么问题我们至今尚未发现?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历史记载?等等疑问,仍待我们继续发现、探索、考证、研究。不过,笔者认为,“灵石是战国平周县的延续,沿革为平周——介休——永安——灵石;今介休是春秋邬县的延续,沿革为邬县——平昌——介休”,这一史实还是基本可以认定的。
附录部分出土墓志摘要:
后梁贞明四年(918)《唐故宋府君墓志》:……以天佑九年壬申岁正月遂造生椁一口,即在目前。后或天命不达,迁葬于灵石县介休乡西宋村。住宅西南一百步以来,其地南眺介袖,北望龙泉,西观秦庙,东睹白牛之泉。
金大定四年(1164)《金故张府君墓志》:维大定四年岁中二月丙辰朔十一月丙寅。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祭主张竧伏,为安葬父母并已请灵,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
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重修回銮寺记》:远公,世汾阳灵石南丛里人,俗姓王氏。宗族豪瞻,父祖英哲。
金泰和二年(1202)《金故王府君墓志》:维大金国河东北路汾州灵石县孝义乡南属村。王高,妻武氏;男王坚、王道,新妇马氏、郭氏。时泰和二年岁次壬戌十月初一日迁葬事毕。
(原载《灵石史志通讯》2007年第4期,2008年8月30日《晋中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