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石介庙

(2018-02-25 17:14:00)

 

 

灵石介庙

 

景茂礼

 

介庙是供奉祭祀介子推的庙宇,因介子推被皇家封为侯,被百姓尊为神,故介庙亦称洁惠侯祠、介神庙

介庙在全国均有分布,山西相对较多,灵石更是遍及城乡。灵石介林介庙(以下称灵石介庙),为国家钦定祭祀介子推的主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创建最早的介子推庙,其名、其义与曲阜孔庙、解州关庙,相同无二。

 

历史沿革

 

灵石介庙,位于介山西麓介林中部。民国版《灵石县志》:“介山之胜,自东周迄今矣。……林中祠宇巍然,境地清远。”明嘉靖十七年(1538)《增修介庙碑记》:“先生与母隐于绵山。重耳求之弗得,遂火其山,冀其出也,而竟以死自守。重耳赐绵山田,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乃祠于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洁惠侯龛碑记》:“祠在介山之麓,即先生与母偕隐处。”清嘉庆四年(1799)《重修介庙碑记》:“介子,于晋为名臣,奉母隐绵上,卒作其土,宜矣。古碣错畴,概重修无创始,惟封号一石,在宋元丰戊午(1078)载之颇详。祠,左屏山麓,周十里。”清咸丰十年(1860)《灵邑八景碑记》:“庙在绵山之麓,规模宏敞,殿宇森严。四周而环列者,翠柏青松,铺阴十里。自来骚人韵士,览景抒怀,短歌长咏,美不胜收,诚一邑之巨观也。”

灵石介庙,始建于春秋,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至今已历2600余年。庙堂宏伟,殿宇巍峨,亭台玉立,曲径通幽。历代以来,帝王将相瞻仰敬谒,盛况空前;香客信徒顶礼膜拜,络绎不绝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颁布《汾州介子推庙可洁惠侯制》下诏重建,庙宇建制进一步完善,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赐额“昭德”,延至金泰和五年(1205)、元至元十二年(1275)均进行过补修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发生有记录以来的8级强烈地震,介庙建筑几近被夷为平地,“殿宇倾颓,鞠为茂草”,延佑七年(1320)开始重建,至正二十二年(1363)基本恢复旧制:“甓故级,构五楹六桷于其上,栋楶栭栌,枅栱牖户,剸剫涂垩,以崇其制。像神于其中,绚图金碧,晕彩夺目。门于前以庥神驭,楹桷缩殿之二,基矻柱华,翚飞鸟革,视正殿为甚称。左兴禖神之祠,右修广禅侯堂暨后宫,两掖副以夹室。庙貌星列,灿然一新,诚一时之伟观,衍累叶之休风。”延至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增建两廊、二门并大门、过厅、外碑房一、门外官亭共三十余间,东地势转高,建亭三楹;嘉靖三十三年(1554)修龛祠中,“门庑称制,规度森严”。进入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增建门阙、钟鼓二楼,妆修三清楼暨药王、圣母、痘司三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正殿、东廊、斋宿堂,金妆圣像,整理暖阁,增建三层登望楼一座,平定儒学生员杨鼎元撰《神林建登望楼赋》;嘉庆四年(1799)重修子孙、牛王殿;道光二十七年(1847)于山之阳置地并进行补缺修残;咸丰间,“庙内之官厅,庙前之照壁,次第重新”;光绪二年(1876)重修钟鼓楼,易钟换鼓,“楼除旧更新,仍以旧式;基易砖为石,不改前模”;光绪六年(1880)山西巡抚葆亨为介庙奏请颁赐匾额,清德宗赐匾曰“绵田旌善”;光绪二十五年(1899)“众咸以庙中诸务俱备而行宫独缺,遇神归行即在献庭栖止,非所以妥神灵也。于是将俗所称为接官厅者冗者汰之,缺者补之,而行宫已成。至山门之不齐者整之,而加以润色,三层楼之将倾者易之而改为砖窑”;光绪二十八年(1902)兵部侍郎山西巡抚赵尔巽上奏请加介子推封号,慈禧太后诏封号曰“履洁”。沧海桑田,几兴几废,今幸存各种碑记,昭然可考。

灵石介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主要建筑有牌坊、大门、照壁、戏台、献殿、正殿、后殿等。2008年修复后,庙宇占地达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牌坊:三间四柱三楼制式,单檐歇山顶,斗拱重叠,角檐飞翘(暂未修复,改立旗竿)。大门:悬山顶砖木结构拱形门洞,正门额“忠恕”、匾“洁惠侯祠”(原为牌坊之额),两旁有偏门。照壁:长12米,宽1米,高4米,须弥座五彩斗拱,雕工精致。戏台:主体硬山顶,前檐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10米,高7米。献殿:歇山顶木结构,长宽均为10米,平面布局正方形,由十二根柱子擎顶,四角柱子直径60厘米。正殿:悬山顶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宽均为10米,正中塑介子推像,左右文武护卫,壁画为十九年流亡图。后殿:亦称承颜堂,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宽均为10米,正中塑介母像,左右介弟、介妹侍立,壁画为介子推绵上尊神图。之外,尚有金刚殿、左右配殿、子孙殿、地藏王殿、药王殿、财神殿、龙王殿、文昌殿、魁星阁、三清阁等建筑。
   
灵石介庙,整体建筑宏伟,局部风格独特。殿宇巍峨壮观,塑像恢宏庄严,牌坊高大雄壮,亭台玲珑别致。历经风雨的古老碑石、神秘奥妙的绘画装饰、帝王恩赐的名号、皇上手书的匾额,保存着文明历史太多的遗迹,蕴藏着古老文化太多的信息,是一处集古建筑、古文化为一体的精品代表作,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风景名胜

 

灵石介庙牡丹,亦称“介庙神花”,是明代灵石八景之一。自古以来,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或红或紫、或黄或白皆有,而灵石介庙牡丹却以其独特的景观与忠孝清烈的介子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据传,不知何时灵石介庙堂前突然长出牡丹数株,在庙祝精心栽培下,不数年枝繁叶茂,花开满枝,远观如彩霞临凤,近赏似仙女起舞,花红叶绿,暗香浮动。而神奇的是,簇满红花的枝头一朵白花亭亭玉立,含情脉脉,每年开无定株。明万历《灵石县志》:“庙中有牡丹数本,枝干硕大,不知何时所种。每开时花皆红色,惟白花一朵开无定处。土人密识其枝,明岁即另易他本,人以为神,不敢轻折。每岁花开,四方观者不远数百里,且弥月相续不绝云。”人们遂将洁白无瑕的白花比作介子推,称之为神花,引来众多名人雅士短歌长咏,为观者塑造了一个生前忠孝、死后灵明化作牡丹的神奇形象。傅山《介林》:“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容分到牡丹头。”梁枢《介林》:“老树参天时见月,神花历劫不知秋。”王志湉《介庙松涛》:“承颜堂外徘徊立,闻说花开亦欲仙。”何福堃《介子推祠》:“屋横乔木影,袍染牡丹芬。”佚名《上绵山》:“三月开门五月关,游人络绎上绵山。朅来参佛饶余兴,绕道神林看牡丹。”自然情况下,牡丹花开同株异色者十分罕见,只有一朵且开无定株更是少见。将洁白无瑕的白花比做羞贪盗而不伍、远爵禄而自洁、视荣华如粪土的名贤高士介子推,用大胆的联想、浪漫的色彩、拟人的手笔,描绘出一个置身多难之秋,退身功成之后,身隐故里,形化奇葩不同平凡的人物,于是乎亦在情理之中。灵石介庙神花,播人心田,载之史册,扎根乡里,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毁庙焚林,神花葬身火海,千古奇观从此不复。

灵石介庙松柏,俗称“介庙松涛”,是清代灵石八景之一。相传,古时有人在庙旁割草牧畜,今日割尽次日复盛如初,惊奇之下刨出一破盆,用以喂狗食之不尽,改而储钱取之不竭。时遇战乱逃亡,遂复埋藏于此,植树一株以作记号。谁知战乱平息来取时,满山遍野一片林海,所植之树根本无法分辨,挖了多株踪影难觅,从此宝盆再未出世,松柏却倍加茂盛,郁郁葱葱,铺阴数十里,文人墨客,多有赞美。傅山《介林》:“青松白松十里周,梐青枑白祠堂幽。晋霸园林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王佑《介林即事》:“松柏何青葱,千株万株密。匝径抱清溪,阴森碍白日。”王如玉《神林有感》:“庙古山高老松周,绵田旌善重千秋。林峦欲借丹青笔,画出青葱作卧游。”《灵邑八景碑记》:“介庙松涛,居其一焉。庙在绵山之麓,规模宏敞,殿宇森严。四周而环列者,翠柏青松,铺阴十里。自来骚人韵士,览景抒怀,短歌长咏,美不胜收,诚一邑之巨观也。”这种宝盆内孕育出的松柏当地人称“黄栌”,因其木质为红色又俗称“破皮红”,传说晋文公焚林时介子推母子就是相抱黄栌树而死。明万历版《灵石县志》:“晋介之推与母隐此,文公纵火焚之不出,同母抱树而死。其树名黄栌,惟此山独有,大小俱半枯半荣。”黄栌树,主杆直,木质硬,油性大,香味浓,是上等木材品种,可惜在1942年被日军砍伐运往日本,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介庙松涛”消失殆尽。

 

隆仪盛会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介子推的遇难日,农历七月十三是介子推的诞辰日。每年逢此二时,这里便是隆重举行介子推公祭活动和庙会的重要场所。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学士,从社会贤达到庶民百姓,祭祀者川流不息,还愿者接踵而至,与会者络绎不绝。地方官员与周围十八村纠首主持经理,他们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整齐列队于献殿前,仪态虔诚,阵势庄重。公祭开始,礼炮三通,钟鼓齐鸣,梵音佛乐,不绝于耳。主祭香纠就位执祭,其余官员敬立两厢,整猪、全羊、肥鸡、胖鸭,一道道祭品庄重献上;排香、整香、高香、接香一份份插入香炉,一对千盏树烛光齐亮,几份香蜡纸烟雾缭绕。宣读祭文毕,主祭敬表奠酒,然后行跪拜大礼,随着司仪的一声号令,所有朝廷命官、香老纠首、信男善女,都面朝大殿就地而跪,虔诚磕上五头交作五揖。同时,殿前、台下、山门、路边,所有与会人等同跪于地,朝着同一方向虔诚磕头作揖,就连手牵小孙儿的老妪都会随令而行,强摁幼童跪地,压着后脑勺一头不落完成礼拜。接连几天内僧侣游客,人头攒动,商贾云集,戏伎连台。祈福禳灾的,许愿还愿的,赶集上会的,走亲看友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与会客商北路来自祁县、平遥、介休、孝义,南路来自临汾、洪洞、霍州、汾西,东路来自沁源、武安,西路来自交口、隰县。上会的商品有土产山货、绸缎布匹、家用农具、衣饰杂物,大到牛马驴骡,小到针头线脑,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数量充足,源源不断。有的唱着曲念着词叫卖,有的打着梆敲着锣招客,庙内唱戏声、说笑声、嬉戏声,庙外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汇成不合节拍的庙会交响乐,壮观的场面,从太阳出山一直延续到傍晚。

祈福消灾,是灵石介庙的主要功能之一。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旱灾频仍,地方官员每每介庙祷雨,有求必应。明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万历年间天时亢旱,知县路一麟亲赴介庙求雨,普降甘霖,欣然命笔《介庙祷雨有应》:“古庙群山里,幽林鸟道穿。孤患忧囯恤,遗爱轸民颠。雨过沙台湿,云垂涧渚连。村翁勤伏腊,青史信民贤。”清初邑人张尊美《介庙祷雨灵应记》:“俗传,私雨泽民,有祷必应。地方遇旱,历年尹县者皆祷于此,十应八九。壬子(1672)夏,连月不雨,几无禾,邦人恐焉。县大夫侯宗师忧民之忧,步祷其地……不二日而雨,不数日而又雨。大降滂沱,四境沾足,商乐于市,农忙于野,佥谓介神之私致若斯也。”清光绪年间,华北大旱,赤地千里。光绪九年1883丁丑大荒碑记》:“光绪三年,岁次丁丑,春三月微雨,至年终微雨,麦微登,秋禾书无,岁大饥……人食树皮草根及山中沙土石花,将树皮皆剥去,遍地剜成荒墟。猫犬食尽,何论鸡豚,罗雀獾鼠,无所不至……家产尽费,即悬磬之室亦无尚莫能保其残生。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货之者,甚至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餐,较之易子而食、析骨以爨为尤酷。自九十月至四年五六月,强壮者抢夺亡命,老弱者沟壑丧生,到处道殣相望,行来饿殍盈途。一家十余口,存命仅二三,一处十余家,绝嗣恒八九。”本地虽亦难逃此厄运,而介庙“祷雨灵应”“转欠为丰”亦不尽为空谈,从近日笔者北京故宫查访所获光绪六年(1880)山西巡抚葆亨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朝廷赐封灵石介庙介子推的奏折中,亦可窥见一斑:

其一:护理山西巡抚布政使臣葆亨跪奏:为庙神功德及民,恳颁赐匾额,并准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答神庥,恭折仰祈圣鉴。事:窃据署灵石县知县李汝霖详称,前于光绪五年春间,禾苗甫经出土,雨泽愆期,人心震恐,经该县偕同文武官绅步诣绵山介神庙虔诚祷祝,彼即澍雨渥沾,获以转欠为丰。伏查:神庙建自前代,祷雨灵应隆祀事缺如,而经传灵异称述昭著各情、颁额崇祀等情,由署藩司孙椿、署臬司王定安先后会详请奏前来。臣查庙祀正神实能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例准题请吁恳天恩。今灵石县因雨泽愆期,经该县偕同官绅赴庙虔祷,仰叩默佑,立沛甘霖,俾得收获丰稔,三农有赖,洵属功德及民,合著仰恳恩施俯准,将灵石县绵山介神庙颁赐匾额,发臣祗领转给敬谨悬挂,并准载入祀典由该地方官春秋致祭,以答神庥而崇报飨。是否有当,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奏。

光绪六年八月二十六日。

(录自故宫《光绪朝军机处汉文录副奏折》)

其二:护理山西巡抚布政使奴才赵尔巽跪奏:为请将灵石县介神祠敕赐封号,以答神庥,恭折仰祈圣鉴。事:窃维和风甘雨既昭祈荣之灵,崇德报功宜懋褒嘉之典。前据代理灵石县知县朱善元详称,该县与介休县接壤之区地名绵山,旧有介神祠,灵异素著,遇有水旱疾疫,屡祈屡应。本年春间,天时亢旱,禾苗黄萎,望泽孔殷,该代理县躬诣祈祷,未及回署甘霖浃注,赖以转欠为丰。该处绅民感戴神功、吁恳奏加封号等情,当行令查明事迹申复核办。兹据署灵石县知县陈鸿吉详称,介神为春秋晋臣介之推。《左传》载,晋文公赏从亡臣,之推不言禄与母偕隐,文公思之环绵上之田以旌之。后邑人即山麓建立祠宇谓之神林。宋元丰元年封为洁惠侯,金元明亦相继修葺庙宇,事载县志。光绪六年,以祈雨获应,前署知县李汝霖详请颁额崇祀,经前抚臣葆亨具奏蒙颁悬“绵田旌善”扁额并立入该县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自该代理县朱善元祈祷获应后,本年夏间,雨泽愆期,土脉干燥,复经该署县祷祝,获沛甘霖,田野沾足。近年晋省累被旱灾,而该县尚称中稔,灵爽呵护,功在一方。拟请照该前代理所详,敕赐封号,由署布政使吴廷斌、署按察使胡湘林会详请奏前来,奴才复查,庙祀正神,能捍灾御患,功德在民,例得请加封号。况介神事绩,稽诸经传,信而有征,祠祀始末,历具志乘,前蒙圣恩颁悬扁额、列入祀典,今既灵效累著,允宜特加褒崇,以妥理。合仰恳天恩俯准,敕部议加封号,以顺舆情而答灵贶,所有请将灵石县介神祠敕加封号缘由谨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录自故宫《光绪朝军机处汉文奏折汇编》)

附:圣旨全文:

光绪六年九月初五日,内阁奉上谕葆亨奏庙神灵应请颁匾额一折:山西灵石县绵山介神庙,夙著灵应,屡因雨泽愆期,经该地方官等赴庙虔祷,立沛甘霖,收成赖以丰稔,实深寅感。著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交葆亨祗领,敬谨悬挂,余依议。钦此!

(录自故宫《光绪朝军机处上谕档》卷六)

皇帝实录:

庚午,以灵应夙著,颁山西灵石县绵山介神庙匾额,曰:“绵田旌善”。山西巡抚布政使葆亨奏。

(录自故宫《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九)

 

(原载灵石《介子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