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2-04-28 11:10:01)
标签:

现代教育技术

杂谈

分类: 课题研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20年代,称之为电化教育,主要把幻灯、电影等媒体用于辅助教学,其教学方式上比原来的口耳之学以及印刷媒体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以及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成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影音丰富的特点,能提供大量的鲜活的信息,成为我国学校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辅助手段。学校与教师普遍已经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计算机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技术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科研部门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他们没有明显的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历史等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从目标到任务、步骤等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们都力图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体系中。

(二)学校研究现状分析

我校以前的研究仅仅的停留在整合的层面上,整合的有效性研究不够,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不够。我校从2011年起实现了“班班通”,每个班级配备了投影仪、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同时,学校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育教室、教师备课室、教学资源库等,为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此外,学校教师也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主动掌握计算机操作、多媒体设备使用、课件制作等软硬件技能,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为开展此项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1.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更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点、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是无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的。

2.促进学生现代素养的发展

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知识信息化的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

3.促进课堂效益全面提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①增加课堂教学信息;②提高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比例;③增大有效劳动时间,尽可能减少无效劳动;④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吸收的信息量;⑤扩大学生受益面;⑥注意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开放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教学过程的情境化的特点,将抽象、微观、远程的认知领域,转化为生动的现实情景,从而缩小认知时空,扩大认知领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有鉴于此,我校小学语文、数学、中学数学、历史等学科组因此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旨在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为了推动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学科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和资源的最优化。

2.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

3.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教学情景、完善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怎样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整合,从而形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相关界定

(一)现代教育技术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本课题中所提到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基础,以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资源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来实现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对教育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有效促进的辅助教学手段。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教师及教学行为、学生及学习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将以现行学科教材为实验教材,以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为标准,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构建适合“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方法,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自然实施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三)研究手段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加强实践操作,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3.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时间为20122月—20151月,具体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22-20123月)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和相关调查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各课题小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出学科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意见。

3.邀请专家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开题论证,修正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4-20148月)

1.围绕课题认真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活动。调查各班课堂教学情况,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制定改革措施。

2.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各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分学科开展研究活动,在实验中论证课题,探究方法。

3.通过课例研究、总结经验、教学反思等形式巩固研究成果,形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般教学模式。

4.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等,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9月——20151月)

1.整理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课题成果的相关资料。

2.撰写结题报告。

3.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结题展示活动,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八、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

3.研究课例

4.课题相关过程资料

九、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一)研究人员

课题负责人:林玉平

课题主研人员:林玉平(小学数学教师)、康兴华(小学数学教师)、林玉梅(小学语文教师)、宋世平(中学数学教师)、沈鹏程(中学历史教师)

(二)研究内容分工

林玉平、康兴华:

1.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有效整合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理选用媒体辅助教学研究

林玉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宋世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沈鹏程:学生使用互联网收集、甄别历史信息(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的能力培养研究。

十、课题研究保障

(一)研究环境保障

确定研究人员、落实研究学科、专家引领、自我研修、硬件支持。

(二)经费保障

本课研究预计经费5万元,主要用于课题研究的培训学习、课题研究专项活动、课题研究的设施设备及资源以及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课题组

二〇一二年三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