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情趣与理趣
(2017-03-16 11:53:25)分类: 转载 |
2014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了一首南宋诗人徐照的诗《三峡吟》:“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问的是这首诗的抒情方法,答案解释为“以理写愁”,很多学生答不上,估计看答案也很难理解。这涉及诗歌的“情趣与理趣”问题。
情趣,重在抒情,唐诗多数充满情趣,比如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溪居即事》:
理趣,重在说理,以宋朝的诗歌为多,宋诗受理学影响,加上以文为诗的时代风气,重说理而忽视形象塑造。优秀的诗人既能说理,还能重视形象塑造,虽说理,但也形象生动。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有生动的现象,又蕴含哲理。
来看徐照的这首《三峡吟》。
徐照,南宋诗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喜游山水、吟咏,以诗游士大夫间。这首《三峡吟》的三、四句,并不是写旅途中看到的实景,而是总结一种情态,三峡的啼猿不知道什么是愁绪,只有人才能有此情感,这首诗写的是漂泊在外的行人的羁旅之愁。写猿不是写景,是借猿在说这个道理。
改动一句话,再一比较,就会非常明显。改动如下:“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猿啼随行舟,愁落行人心。”这样,三、四句是写景,写舟中所见,景中见情,愁情毕现。
这是情趣与理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