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
(2020-03-22 15:06:00)分类: 课题研究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正真内涵。2.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析文明理,准确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的丰富内涵。
2.反复诵读,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产生疑问,先秦儒学大师亚圣孟子却坚信“人性本善”。这节课我们就追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 涵泳文本
(一)何谓“四端说”?
1.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一则选文,同桌交流,然后用课文中的文字告诉我,选文一阐述了哪“四心”?阐述了哪“四端”?
2.指名生回答
(出示)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解释四句话
恻隐:同情,见到别人遭遇不幸而同情他。端:发端或萌芽;同情心是仁的萌芽或发端。
羞恶:羞,因为自身的不善而羞耻;恶,见到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羞耻、憎恶心是义的发端。
辞让:退让,谦让。谦让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正确和错误。辨别是非,是智的发端。
4.学生齐读“四端说”
(二)举例讲解“四端说”
1.何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正)大家还记得2018年5·12大地震吗?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然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纷纷捐款、捐物,许多志愿者还直接奔赴灾区帮助解救同胞,全国上下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恻隐之心。具备了恻隐之心,也就具备了仁的品德。
(反)相反,还有一些人没有恻隐之心。
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我爸是李刚”是网友们嘲讽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出自官二代李启铭之口。原因是在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撞倒两名女生,致1死1伤。李启铭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保安拦下,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一语迅速红遍网络。“李刚是谁?”经确认,肇事男子李启铭的父亲为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主管刑侦的副局长李刚。
“药家鑫事件”2010年10月20日22时30分许,药家鑫驾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被害人张妙撞倒。药家鑫恐张妙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逃跑途中又撞伤二人。同月22日,公安机关找其询问被害人张妙被害案是否系其所为,药家鑫矢口否认。同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同年4月,该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5月,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在他们眼中,人的生命竟如草芥,他们没有“仁者之心”,根本不能称其为“人”。
2.何谓“羞恶之心,仁之端也”?
周处除三害
(反)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齐人一妻一妾》中的齐人,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他丝毫无羞耻之心,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
总结: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3.何谓“辞让之心,仁之端也”?
(正)
“小让” :“孔融让梨”;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大让”:鲍叔牙把万人争夺的相位拱手相让给管仲;
“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贸中心大楼里的人仍保持谦让的风度,使场面变得有秩序,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位盲人,牵着一只“导盲犬”,竟然在人们的谦让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鄠邑人民的好儿子:任永涛
任永涛是海军某部飞行员,今年3月12日上午,海军航空兵一架战机在海南省乐东县境内组织飞行训练时,飞机突然出现险情,为避免地面人群密集区出现较大伤亡,保护更多群众,任永涛不是自己跳伞逃生,而是选择操纵飞机迫降,牺牲自己保护了更多群众。他是我们鄠邑人的骄傲!
(反)公交车上有些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
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4.
(正)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为了证明地圆说.进行首次环球航海,最后死在充满艰辛的征途上。
(、反)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等。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个传统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读者,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 “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总结: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三)怎样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2.指名生答
3.师总结: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
六个方面:
.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要“熟之”,
.要不“自暴自弃”。
也就是说;
.要“扩而充之”。将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
.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把它发扬光大。
.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
小结: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潜能,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要“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三、探究艺术
1.孟子以雄辩的论证而著称,请大家分析本文孟子在论述四端说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对比论证: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正)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反)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喻证:.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孰,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是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没有太大的价值。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里用不应该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不应该舍弃正路而不走,来比喻人应该居行于仁、由义而行。
妙用: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2. 从6则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层进式结构:
第一则选文:先提出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接着谈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肢”,阐述“四端”缺一不可;最后谈及对“四端”要“扩而充之”。
从全文来看: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
第六则
四.拓展延伸
1. 分析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仁义礼智”?
出示图片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2. 列举社会上始终坚守“仁、义、礼、智”的平凡英雄,让学生学习。
五. 课堂训练
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
威武
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大丈夫!
六. 课堂小结
孟子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但是有发端之后还要不断向内心求取,还要使他成熟,不能自暴自弃,只有这样才能把仁义礼智发扬光大。让我们从身边做起,给生活多一些正能量,给社会多一些大爱精神,让大爱和最美精神传递时代正能量,孕育民族的希望;让善良和智慧演绎温暖与感动,共筑美丽中国梦。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
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