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恨歌》教学设计

(2013-05-30 22:45:57)
分类: 课题研究

《长恨歌》教学设计

高春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阅读课文,梳理作品思路,探究其主旨;

3、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作品;

4、鉴赏作品的抒情技巧;

5、品读名句,培养诗歌鉴赏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知人论世,探究作品主题;鉴赏作品的抒情技巧。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作品,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请说说你对白居易都了解些什么?

【相关资料链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祖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读书又特别刻苦,早年避乱越中,颠沛流离,了解民生疾苦,这些因素对他现实主义诗风的形成都有重大作用。其作品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44岁之前,“志在兼济”时期。29起,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喻诗,“惟歌官民病,愿得天子知”。

2、后期——贬江州司马以后,“独善其身”时期。因触怒权贵被贬,回朝后朋党之争激烈,因此明哲保身,走“中隐”之路。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一)范读诗歌,感知大意。

(二)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问题导读: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何意?

2、这首诗全是写这种抱憾终身的“长恨”之情的吗?

3、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写这种抱憾终生的感受的?

4、李隆基的抱憾终身容易理解,作者又是怎样写已经死去的杨玉环对李隆基的感激思念之情的?

总结结构:(板书)

第一部分:二人相识与专宠。耽于逸乐。三千宠爱在一身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骤然死别。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三部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悠悠爱恨。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至情。

(三)探讨《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介绍三种意见,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对这三种看法,你怎么看?

【提示】

①完整性    ②双重身份    ③复杂感情

知人论世: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初),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相关材料链接:

陈鸿《长恨歌传》云:“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无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三、问题探究

1、阅读第二至四部分,看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2、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音韵和谐,婉转动人。

情节生动曲折,结尾浪漫奇特。

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抒情手法多样,写难写之景,曲尽其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