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实验小学 董淑静

(2013-11-18 14:54:18)
标签:

校本教研

教育

分类: s实验s上园

课桌有多长

实验小学 董淑静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教具:小棒2根、直尺、字条、课件。

学生学具:直尺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测量课桌有多长。

(板书:课桌有多长)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生汇报结果。

二学习新知

1.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么。

生汇报,师板书:              0(起点)

             

        有cm               长度单位→ 厘米:( cm)

 

      有数字:0、1、2、3、4、5、6、7、8、9、10…

2.指导学生书写cm

(板书:长度单位)

3.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4.量一量小棒长度巩固对1厘米的认知。

5.找找周围或自己身上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6.找到2厘米、5厘米。

7.估一估第二根小棒长度,然后小组测量,汇报测量方法。

休息

三、判断巩固

1.小熊在量铅笔时遇到了问题,看看问题在哪里?

逐幅图,讨论汇报。

2.数学书51页,看最下面的练习,先在心里估一估这条线有多长再量一量,把长度写在线的下面

汇报|,订正。

3.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

4.52页3题,读出它们各是几厘米。怎样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5.下面请同学们量一量你的手掌有多长

6.上课开始你不知道课桌有多长,现在你再来量一量课桌,看看课桌有多长?小组活动

要求:小组长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一名同学计算,另外两名同学负责监督。商量和计算的时候要尽量小点声,以免让别的小组同学把你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偷听去。时间为2分钟。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0:起点

              

 

长度单位→厘米:cm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 ,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上完课,我反思发现,有些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时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断提高自己的“二度设计”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