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学反思

(2013-04-15 09:52:28)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宇利勤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对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以课程标准为要求,深层次解读教材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本节课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从而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

2、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直观性。

本节课之前充分搜集有关的视频及其图片,进行选择性的整合。通过视觉冲击使学生增强直观性和感受性。本节课开头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和西北地区进行对比,

让学生带着困惑去分析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相关内容。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进行西北区域定位,使学生首先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然后,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并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第三,提示学生除了自然原因之后,还有人为原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获得结论)。最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层次引导

    本节课通过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我们不是就案例进行分析,我们最终要求的是归纳与提升,让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能够通过清晰的思路去进行分析。

二、教学中的不足。

1、开始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视频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但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2、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