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论文  《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海量阅读》

(2016-09-24 11:45:2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研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海量阅读

                     新城区明欣小学           

海量阅读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最佳途径,从小学开始采用多种方式扩大阅读量势在必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能在课堂传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巧妙拓展,必然会让课堂充满无限生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来编排的。所以,我整合单元教材内容来组织学生学习,创设了“单元整合、四课渐进、海量阅读”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四个循序渐进的课型来完成一单元教学。这四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课、课文领悟课、因材施教讲评课。用此教学法,一单元的课文用4——5课时即可完成。让学生用很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单元整合,四课渐进,重点突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而且节约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4993990.htm
  一、具体措施 
  (一)小组学习,同伴互助 
  为了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总揽课堂,我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全班同学分成了8个小组,我让组内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责任。组长肩负领导责任,带领大家学习,协调组员关系,带领大家共同进步三名助理思想要和小组保持一致,保证自己不掉队。在小组学习中。我以小组成绩来衡量个人成绩,组内成绩代表个人成绩,个人成绩再好,小组内有一人掉队也得不到表扬。这就要求组员要在真正意义上合作,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二)四课渐进地学习 
  第一课时:生字过关课 
  要想大量阅读,必须先清除生字障碍。学习每个单元的开始,我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本单元的一类字和二类字。 生字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互助自学—课堂竞赛 –练写纠错——练字互评”。  
  第二课时:课文诵读课 
  叶圣陶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刻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能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课文诵读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丘中的思想感情。具体做法是:由组长组织组员按顺序轮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直到读完本单元所有课文。 
  第三课时:课文领悟课 
  课文领悟课,我力求把学习的权力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领会、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每次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进行预习。 
  第四课时:因材施教讲评课 
  在学生通过上述课型完成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我设计了因材施教讲评课。在因材施教讲评课课前,我会让学生利用家庭作业的时间:完成一张由我精心设计的涵盖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的小卷子。学生完成后,我会在课前批改好,然后在课中针对学生在小测试中掌握得不好的知识点进行讲评,并根据小组的共同表现进行评分,表现好的组可以获得到阅览室看书的奖励,掌握得不够好的组则留下来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补课。 
  二、海量阅读 
  在学生通过上述课型完成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之后,我和学生们便进入了海量课外阅读的自由天地。学完教材后,学生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读配套读本,同时,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选择阅读材料。阅读课上,学生可以看,可以摘,可以写。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耳朵浸泡在书声中,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 
  “单元整合、四课渐进、海量阅读”教学法,压缩了课本的授课时间,争取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这一教学法,使学生利用课内的时间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让海量阅读走进课堂的愿望,虽然它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我相信,这个方向一定是正确的,我会一路走下去。                         2016年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