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想详细了解“PISA测试”

(2019-01-11 14:09:04)
标签:

pisa

     今天想详细了解“PISA测试” 

    昨天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和一位院士都提到了“PISA测试”。刘校长谈到近年国际“PISA测试”。我想详细了解一下“PISA测试”,网上找到一些资料:

什么是PISA

PISA是(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的缩写。它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发起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旨在评估15岁学生在即将完成或完成义务教育之后,是否能够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PISA的发展

PISA2000年首次开始评价,其后每三年进行一次,根据评价年命名。PISA2000PISA2003PISA2006、PISA2009已经完成。

2000年的评价有32个国家参与,包括OECD30个成员国中的28个国家和其他四个非OECD国家;

2003年有4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2006年有56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参与;

2009年有63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参与,其中包括我们上海。

PISA测试什么

对象:义务教育结束后的15岁学生。

内容:阅读能力(素养)、数学能力(素养)、科学能力(素养)。之所以用“素养”(Literacy)这个词,是因为要反映所评价的更广泛的范围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包括学生在这三个领域内应该获得知识的内容和结构,需要操作的过程,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环境。每个领域都制定出一个连续的量表,无论是个人还是某个总体都可以用这个量表的分数来表达其所达到的水平。评价结果没有及格不及格的概念,所要体现的是在哪些方面做得怎么样。

阅读能力(素养):所谓阅读能力是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知识、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应用和反应的能力。它既包括运用文章中的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运用文章以外的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对文章总体理解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释文章的能力、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对文章结构进行评价的能力。它测试连续性文体和非连续性文体两种,连续性文体包括叙述性文体、说明性文体、描述性文体、辩论、劝导性文体,非连续性文体包括曲线图、项目表、图解、地图、表格、广告等。

数学能力(素养):在PISA项目中,数学能力是指认识、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能够进行数学判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三个维度测试数学能力。第一个维度是数学内容,包括数学通识领域的内容如概率、变化和增长、空间和形状、推理、不确定性和依存关系等。同时也包括具体的课程内容如代数、数、几何等。第二个维度是数学过程,包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建模、问题解决不同层次的能力。第三个维度是数学的材料背景,既有个人生活情景的材料,也有科学方面的材料和公共事情方面的材料,以测查出学生对于不同现实情景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

科学能力(素养):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认为,科学能力是应用科学的知识来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从科学概念、科学过程和科学情境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科学概念与物理、生物、化学、地球学和空间科学有密切联系,学生必须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把它们应用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科学过程主要集中在获取、解释和论证能力方面,包括五大科学过程:再认科学问题;确认证据;勾画结论、交流结论、演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情景主要有以下层次:个人和家庭;社区(公共的)情境;世界生活(全球的)情境;历史相关性的情境。

对于能力:PISA对于能力的定义为,评定、整理、评价书面信息,以发展个体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并对社会作出贡献。能力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对书面信息的分析、比较、对比和评价;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有效地交流思想和观点;富于想象力的思考。PISA将核心能力区分为三大类别:互动式地使用工具参与社会生活;自主的反应(如有全局观念、学习策略、担负责任、了解权利和义务限制);在多样化的团体中相互作用(如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团队协作、处理和解决冲突)。

PISA测试理念

PISA报告指出,15岁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所以PISA评价的并不是中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他们是否掌握与他们将来生活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测量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以便在成年后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功能。

PISA测试目的

PISA目的不是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而是向公众、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学生在各个学科方面的能力的描述性信息,并对各参加国的教育质量进行横向比较。

另外,PISA包含有学生问卷和学校问卷,目的是测量学生和学校分别在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教育方面的特征。因此PISA的分析框架中包含了个体、教学、学校以及教育体制四个分析层面,这样就为公众、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PISA测试的对象是处于义务教育末期的15岁的年轻人,这个测试不是选优拔尖,强调的是基本素质、思维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题目的设置以及评分上,要求尽可能地站在考生的角度,发现学生的亮点,从答题中理解学生,甚至可以忽略错别字。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我们向来以学生为敌的学业考试中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将考试变成评价,将会有一大批优秀的、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经合组织公布2009年PISA测试报告

2010年12月7日,OECD发布最新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此次测试(2009年)共有65个国家与经济体的50多万名15岁学生接受了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测试项目的评估,其中,“阅读”是2009年的重点分析环节,而“学生处理数字化信息能力”则是首次列入测试的一些评估内容。

结果显示,在阅读测试中,总体排名是韩国和芬兰分列第一和第二,接下来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

中国上海第一次参加了评估,在阅读、数学与科学三个项目中,获得最高级别成绩的学生比例(14.6%)都超过了其他国家,名列第一,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有四分之一学生展示了其高超的数学思维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而OECD的平均水平仅为3%;在阅读测试中,有15.7%的新加坡学生取得最高级别的成绩,排在上海和新西兰之后。

还有一些OECD国家在阅读方面也获得了良好成绩,尤其值得一提的包括智利、以色列、波兰、葡萄牙、韩国、匈牙利和德国;而在数学方面,墨西哥、土耳其、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和德国进步很快;在科学方面,土耳其、葡萄牙、韩国、意大利、挪威,美国和波兰成绩最为突出。

在此次评估中,OECD还研究了女孩与男孩成绩差异,以及班级规模、教师工资和学校在配置资源方面的自治程度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如下:

在所有国家中,女孩比男孩的阅读成绩更好,平均高出39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性别差异在所有国家中都没有什么改进,在法国、以色列、韩国、葡萄牙、瑞典性别差距还在扩大,主要反映在男孩对阅读的兴趣降低,其空余时间对阅读的投入程度也在降低;

成绩最优异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是最公平的不管社会经济背景如何,学生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例如,在新加坡,经济条件最差学生当中,有一半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阅读成绩。这个百分比和OECD平均结果相比高出了20%。但是,基于早期能力对学生进行筛选的学校,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

成绩最优异的教育体系倾向于优先考虑教师的工资,同时班级规模也更小;

允许学生复读的国家整体成绩更差,贫困和富裕家庭孩子的成绩差距也最大。在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葡萄牙和西班牙,学生复读最普遍;

成绩最优异的教育体系允许学校自行设计课程并制定评估政策,但不允许学校竞争生源;

纪律严格、师生关系良好的教育体系其阅读成绩更高;

在考虑家庭背景的因素之后,公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

结合了地方自治和有效问责制的教育体系各项测试成绩更高;

提出为了兴趣而阅读的学生比例从2000年的69%下降为64%。

学生若每天花点时间休闲阅读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个现象在三分之二的国家与地区中获得证实。一般而言,阅读小说类的学生会得到较好的成绩。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每三年举行一次,10年前第一次展开。这项测试框架是为评估15岁学生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旨在帮助各国看到各自教育体系在质量、公平和效率方面在全球的位置。

OECD秘书长安吉拉葛莉亚在发布评估报告时指出:“更好的教育成就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很好的预测器!尽管国民收入和教育成就依旧相关,但PISA评估结果显示,两个相同繁荣水平的国家其教育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表明,将世界划分为富裕,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家与贫穷,教育极差的国家的二分法现在已经过时了!

另外,2011年,作为向OECD50周年纪念的献礼,OECD将启动两个新的评估项目以帮助各国建立、维持和提高未来世界公民的技能。这两个新的评估项目,即“成人能力国际评估项”(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缩写为PIAAC)和“OECD技能战略”(he OECD Skills Strategy)结果将于2013年发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