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谈 中 国 诗》导学案
(2013-05-28 10:31:25)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谈 中 国 诗》
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整体感知,把握全文;3、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4、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5、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重点难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把握全文。2、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3、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目标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1、钱钟书,字(
2、钱钟书的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
目标二:积累掌握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ǒng(
shuò(
轻yuān(
不liǎo(
kǎi(
2、解释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
(2)数见不鲜:
(3)自相矛盾:
(4)轻鸢剪掠:
(5)回肠荡气:
(6)凌风出尘:
(7)拔木转石:
目标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通读全文,思考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二部分(第
分
第四部分(第
4、总结文章中心:
目标一: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一)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2、“他能辨别”这句话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3、“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为什么不能?
4、“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
目标二: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从文中再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目标三: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四)阅读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的暗示内容吗?
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目标四:探究本文写作特点(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课后检查提高案】
基础检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
B.颦蹙(cù)
C.无垠(yíng)
D.桃核(hā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
B.混沌
C.亵渎
D.寡陋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5.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6.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7.“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
8.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9.(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E.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的词语分别能表现A萧悦、B苏轼、C倪云林、D金冬心中哪三位竹画家的艺术特色?(1)雄健、豪放(
(2)古拙、朴质(
(3)雅致、逼真(
11.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字。)
12.简要概括出第2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13.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有哪几项(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枝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二)表达交流
14.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1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响应的排比句。
【学习感悟小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