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说文案例:《师说》三维目标的落实

(2012-12-27 11:10:13)
标签:

杂谈

分类: 案例:三维目标的落实
                                    《师说》三维目标的落实
                                                 高陵三中    赵  苗 
【分析教材】:本单元教学古代议论性散文,按照人教版编者意图,本单元的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此文虽为文言文但是从语意上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并且在第一课时已经对课文进行了简单的串译,文言知识点进行了概括性讲解,于是在授课上不把文言知识作为讲授重点,只是归类印发给学生,作为扫除阅读障碍的有效资料让学生自行加以积累;另外人教版教参上建议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也印发了相关背景资料。

【分析课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因此,本课时建立在学生第一课时初步学习的基础之上,已经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文言知识点,扫除了阅读障碍。

分析学情】:我所教学的班级,是高一年级的两个普通班,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厚,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学生兴趣的步伐,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学生分组,给他们合理的分配任务,让他们自行谈论、探究,在问题中进步,在思考中成长。

设计理念】:本节课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遵循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mp3歌曲,视频朗读,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让学生进行了初步预习,基本上消除了字词对理解的障碍,且已进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理解并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尊师重道的思想,谦虚好学的风气,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教学重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式 讨论式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印发文言知识点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播放视频歌曲:俞灏明歌曲《我爱米兰》。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二)

    a.导入:

教师清唱《我爱米兰》副歌部分。

“像我们亲爱的老师,我爱老师,就像爱米兰”,这首歌是送给老师的,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尊师重道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到了先秦时期呢,则把老师成为“师父”,把师与父并称,再后来,老师还被称为博士,即博学之士,教师,先生等,从这些称呼中足可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戊戌四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告诫世人:“为学莫重于尊师。”意思是说,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其道。

可是元代却是老师的厄运时期,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知识分子、老师竟然排在妓女和乞丐的后面,更有甚把老师叫做“臭老九”,教师的地位极低,其实社会上这种不尊重老师,不愿意向老师学习的社会风气在唐代就出现了,从《师说》中就可以印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代表作《师说》。

板书:韩愈《师说》

送给你: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设计意图:教师清唱,是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气氛;史实导入,让学生明白尊师重教的传统,并引出课题,诱发学生质疑。

 

    b.目标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温故知新

明确:尊师不是一句空口号,需要我们的行动和付出,下面请我们的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活动设计:

(一)诵读:读出风采

环节设计:个读,小组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送给你:你的风采,你展示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明确:古语说:“说得好,不如做的好”,我想问读得好,不知道预习的怎么样,课前我们印发了本课的写作背景,文言常识,在这部分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问。

(二)解惑——惑而从师

环节设计: 针对文中文言知识点自由提问。

明确:文言文翻译在高考中一直是个难点,在高一,我们有必要给大家逐步贯穿,这两个句子是两个特殊句式,我们在判断时,一般是采取在对译,直译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的语法为参照,来考察句子的语言顺序,有变化时再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他的句子类型,然后调整语序,使句子文从句顺,表意明确,我把这种翻译方法简单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叫做“直译对译和意译,增补省略调语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这两个句子,在做之前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送给你:你的进步,我来见证;你的成长,我的骄傲

答案预设:

1被动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对译:不拘束于时俗,学习向我

翻译: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对译:句子之间停顿不了解,疑惑不解决

翻译:不了解句子之间的停顿,不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文言文的一般翻译方法,并让理论与实践现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探究文本】:我思故我在

明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门徒七十二人,荀子有著名的学生韩非,李斯,他们都有学生,他们的身份是——老师,两位圣哲先师都告诉我们学与思要互相统一,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先哲的教诲中边学习边思考。

环节设计1播放视频诵读《师说》(视频来源于优酷网)。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flash,活跃课堂气氛,熟悉课文内容。

环节设计2: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然后通过提问,补充,完成文本探究任务,完善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员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送给你:动起来,每一秒精彩值得期待

大屏幕展示讨论内容,并开始讨论:

1、朗读并分析第1段:(请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教师的职责:                   

3)从事学习的必要性:                    

4)择师的标准:                   

5)从师的原则:                   

按思路一问一答诵读本段内容。

(设计意图:针对第一段,了解本段内容;针对议论文,明确结构——提出问题;熟读为背诵做铺垫。

2、朗读并分析第2:

1)本段的分论点是:                                                      

2)从三个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而论证了分论点:

纵比:                     

自比:                      

横比:                     

3)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中心论点:                     

4)诵读本段内容。

 (设计意图:针对第二段,通过学生讨论,完成答案,落实教学重点——对比论证的应用针对议论文,明确结构特征——分析问题;熟读为背诵做铺垫。

 3、朗读并分析第3: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                    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诵读本段内容。

(设计意图:针对第三段通过学生讨论,了解本段内容,了解事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熟读为背诵做铺垫。。

4、朗读并分析第4:

韩愈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诵读本段内容。

(设计意图:针对第四段设计提问,学生讨论明确写作目的;针对议论文,明确结构特征——解决问题;熟读为背诵做铺垫。。

补充: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查漏补缺,进行必要的补充。

 

【教师总结】:回扣目标

明确:本文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此外,在本文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学习了常用的议论文论证方法,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两种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是非分明,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论点更加鲜明。本文通过三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也揭示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根源,令人深思。另外,本文还运用了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手法。

在本环节中,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文本;激烈讨论,在讨论中完善答案;积极作答,,在答案中展现自己;勇于质疑,在质疑中茁壮成长,表现的非常好,虽然亦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是为你们的表现感到欣慰,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再接再励。

送给你:我成功过,我失败过,但我从未放弃过

要求:集体诵读全文,能背诵的同学尽量背诵。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强调学习和复习的方向,落实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课堂内容;落实新课标要求——在诵读鉴赏中,了解文言论说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论证方法。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明确: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议论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它在议论文中的风采,它的使用方法、作用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那就应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它实际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篇文章:

环节设计:小组诵读;组内讨论,给出答案

送给你: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试简析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重点,并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方法;落实课标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六【拓展延伸】:取长补短

环节设计:迅速浏览,概括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曾经有人问我:“你是搞教育的?”

      我回答:“不,我只是个教师!”

      有人说:“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回答:“不,我只是个教师!”

      有人赞叹:“你是春蚕,你是蜡烛!”

      我回答:“我只是个教师!”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三尺讲台是我的位置,莘莘学子是我的责任,我只是个教师。是呀,我是个教师,陶行知先生对广大教师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可是亲爱的同学们,陶先生还说了:“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所以我们的责任除了“传到授业解惑”之外,还要教给大家做人的道理,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读中华美德故事:

中华美德故事——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明确:“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老师。此时此刻,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总结:

送给我: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活动设计:全体学生起立,声音洪亮,面向听课老师,朗读——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延伸,贯穿并强调教学难点——尊师重教,并使学生付诸于行动,领会于心动于行,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同时落实情感目标。

七【作业布置】:温故知新

送给你: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1:熟读并熟练背诵全文。

2:以老师,我的好老师为题,写一段字数2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1、完成课后作业——背诵课文2、重申“尊师重教”的主题。

 

 附板书:

师说

韩愈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 反面阐述——师道不复,耻师(正反对比)

正面阐述——圣人无常师(举例)

结论: 倡导从师、尊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