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感
(2013-05-28 01:55:54)
标签:
教学随笔 |
分类: 总结性资料 |
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感
读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感受颇多,现以“识字写字”
为例进行对比解读。
一、两处“减少”。
|
原课程标准 |
11版课程标准 |
第一学段 |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800-1000会写。 |
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左右会写。 |
第二学段 |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
第三学段 |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
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我们发现第一学段,由原来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字改为“认识常用字1600个左右”,会写800-1000个字改为“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原来要求会写2000字,减少为会写1600个左右的字。第三学段:要求不变。原课标第一学段识字的“坡度”最大,在刚入学的第一学段的两年时间里,儿童要识字的量超过了年龄更大的第二、三学段共四年的识字总量,每篇课文写字量6—8个,识字量10几个,这样的识字任务对于无意识注意为主的儿童,特别是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的儿童而言相当重,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兴趣,产生害怕学语文的现象,甚至对学习语文产生的厌倦,更直接导致学生的写字习惯和识字写字质量低下,习作中错别字频出的现象。与原课程标准相比较,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识字、写字量要求有所降低,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量减少200个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减少了400个左右,这对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难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这里的孩子而言更有好处。
二、 三个“第一次”。
三、由“只言片语”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较原课标相比而言,新课标的目标阐述更为细致、明确,一一指出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使教师易于把握,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落实下去。例如关于识字,原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并且提出“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到底每个学段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无从知晓,让老师们在教学中难以把握,使目标落实成为教师自己说了算,而2011版课标则明确地指出“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使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一目了然,语文课上自然做到胸有成竹。
从新版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了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有责任和义务使每个学生都能书写一手方方正正、漂漂亮亮的中国汉字,把中国汉字这一文化精髓传承下去,使汉字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显示更强大的生命力!